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长城
俗说话“不登长城非好汉”,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魄,也暗含长城这个工程的庞大。长城到底是怎样的工程,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地位如此之高?
长城向来有“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美称。因为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这项浩大的历史工程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外敌,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用以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根据自身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长城。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约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长城前后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
长城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总计长度约50000多千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几百年以前,长城就被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举世罕见的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沉睡在地下2000年左右的秦始皇兵马俑“醒来”了,不久它便以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陶艺,使整个世界目瞪口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先后发现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在地下发现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真是一个奇迹!
这些威武雄壮的军阵,使得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强大而威武的军队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这些兵马俑是我国雕塑艺术之宝,它把中国几千年前精湛的雕塑艺术再现在世人面前,为中国,同时也为世界的历史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殿堂——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仅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宗教、文化交汇处,还是丝绸路上的艺术殿堂。
公元366年,人们开始在敦煌城鸣沙山断崖上凿崖洞、绘壁画、塑佛像,其间经历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莫高窟成为集各种艺术为一体,规模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这些艺术珍品展现了近千年的佛教文化艺术。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图景,同时还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第一古刹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刹,位于洛阳东24里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寺前分立的两匹石马成为白马寺最著名的标志。它们头颈低垂,双目下视,开口微喘,好像刚刚从西域驮经归来。关于这座古刹的来历,还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据史书记载,一日,东汉明帝梦到头放白光的金人,在大殿上空飞行。第二天,他向朝中大臣询问吉凶。有大臣说,梦中的金人是佛,来自西方。于是,汉明帝派蔡情和秦景等出使天竺,摹写浮屠遗像。公元67年,蔡情等人和佛教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一同回到洛阳,并用一匹白马带回佛经和释迦牟尼的立像。由于驮经的是匹白马,汉明帝便敕令修建寺院,且取名“白马寺”,以铭记白马功劳。这便是白马寺名真正的来历。
后来,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中相继圆寂。
当然这个简单的来历,并不足以使白马寺名声大振,除此之外,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内的齐云塔是中国第一座古塔,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收藏于白马寺,它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的第一个汉人和尚在这里受戒等,综合所有因素,使得白马寺永载中国佛教史册。
千古功过任人评——武则天的无字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生前功过参半,褒贬不一,她死后,留给世人一块无字碑,仿佛是在告诉世人:“千古功过,随你们怎么评吧!”
武则天的“无字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碑座则用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线条刻画而成,可谓历代墓碑中精雕细刻的罕见之作。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这么一块无字碑,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为止,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统治期间,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算得上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她有矛盾的儿孙是不可能客观评价她的。
无论人们怎么看待她的“无字碑”,都无从考证她的本意了。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添补题识。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经考证,为金太宗弟弟所刻写的《郎君行记》。但这种文字并不是金文,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这一失传的文字的发现,无疑是武则天无字碑的功劳。
世界最大的石刻坐佛像——乐山大佛
在世界上称“最”的事物相当多,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最大的石刻佛像呢?
有我国四川省的乐山大佛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乐山大佛全身通稿708米,肩宽24米,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山凿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由贵州籍名僧海通募款动工的,海通死后,由四川节度使韦皋舍继续带人兴建,前后历时90年完工。乐山大佛高大无比,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在极远处,人们也可看到这座隐没于云山雾海之中的佛像。因此,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它有着“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在考察它时,就曾称赞:“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
我们的古人是了不起的,2000多年前,古人不但在文学、哲学、雕塑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当时的音乐也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了!最具有说服力便是“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个姓“乙”的诸侯。他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仅仅乐器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乐器——编钟。
整套编钟全部是由青铜铸造,共有65枚,称得上精美绝伦。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越达五组,且其中间约三组十二音齐全。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
我们的古人是聪慧无比的,在2000年前就能制造出这么精美的乐器,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充分说明我国当时音乐艺术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钟王——永乐大钟
每逢辞旧迎新之际,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鸣钟三次,钟声悠远。这大钟到底有什么来头?是什么时候铸造的?
这可要从明朝永乐年间的朱棣皇帝说起了。当年,朱棣笃信佛教,认为自己为争帝位,杀人太多,怕遭来报应,总想消除罪孽。由于佛家认为铸造佛钟能消灾灭难,朱棣便决定铸造一口满饰经咒的特大佛钟。这样,永乐大钟便问世了。
永乐大钟重465吨,通高675米,最大外径33米。在铸造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熔化的铜汁沿着泥做的槽道注入陶范,一次成形,工艺高超。大钟铸成后,存放在内府职掌机构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每天由6个和尚敲钟。天启年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乾隆八年(174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觉生寺随后也因有了永乐大钟而改名为大钟寺。
永乐大钟钟体一铸而成,遍身无一砂眼,也无铸造浇冒口。巨钟上薄下厚,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毫无磨削加工的痕迹,并且含锡比率曲线为铸钟的最佳比率曲线,故经得起重击而又不破坏音质。
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永乐大钟,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声学特性一流而驰名中外,它既是我国艺术之瑰宝,又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
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爱书画的皇帝非宋徽宗赵佶莫属,《芙蓉锦鸡图》就是他最喜爱的一幅花鸟画。那么《芙蓉锦鸡图》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呢?它是宋徽宗真迹吗?
宋徽宗赵佶的诗、书、画,在绘画史上有“三绝”之誉。《芙蓉锦鸡图》就是他的真迹,也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作被历代皇帝所珍藏,画上的收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显示该画的独特魅力。
《芙蓉锦鸡图》为一幅绢本立轴,双勾重彩的工笔花鸟画。在画中,一只色彩绚丽的锦鸡落在芙蓉枝上,回首仰望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显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态。由于锦鸡的落下,芙蓉一枝略微弯曲,似乎给人一种颤动的感觉,更显出花枝的柔美。
在这幅《芙蓉锦鸡图》中,赵佶将刹那间花、鸟、蝶三者的动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别有一番生活情趣。整幅画面设色典雅瑰丽,充满了秋色中盎然的生机。而且,本幅画的右上方有赵佶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
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图》
国画《八十七神仙图》为画圣吴道子所作,是一幅罕见的传世之作。这幅古画的命运可谓坎坷,甚至几近遭遇横祸。殊不知,画家徐悲鸿还是它的“救命恩人”呢!
1937年春天,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期间,来到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马丁夫人在中国购买了大批书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