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价更高——尾生抱柱,守信不移
“尾生抱柱,守信不移”这一典故来自《庄子·盗跖》。
一位名叫尾生的潇洒英俊年轻书生,新迁到梁地(即今天陕西韩城)居住。不久,尾生在韩城邂逅了一位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
由于尾生家境贫寒,这门婚事遭到女方父母的坚决反对,姑娘费尽口舌苦苦相劝,最终还是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姑娘决定随情郎尾生私奔,到尾生的曲阜老家去享受美妙的爱情与幸福。于是,两人约定好时间、地点,准备私奔。
那天,尾生早早来到他们约好的地点,即在韩城南边的桥上等候姑娘的到来。想到与自己心仪的姑娘将终成眷属,那种遭受准岳父母拒绝的不快顿时一扫而光,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天有不测风云,在他们相会的时间将要来临的时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一场前所未有的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尾生环顾左右,没有可以避雨之处,只好在雨中焦急等待着姑娘的到来。雨越下越大,两人约定的时间已过,姑娘始终没有露面。尾生想到他们的海誓山盟,相信心爱的姑娘一定会到来。
此时,由于雨水过于迅猛而导致山洪暴发,滚滚河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巨浪冲得尾生站立不稳,他只好死死抱住桥柱。如果尾生现在离开,还有生还的希望,但他坚信自己心爱的姑娘一定是因什么事情耽搁才延误了相聚的时间,她一定会来到这里与他见面的。如果自己离开了,万一姑娘来了找不到自己岂不更糟?不见不散的誓言更坚定了他留在桥头的信念。洪水越来越大,尾生死死抱着桥柱不放,最终洪水没过了他的头顶。
正如尾生所料,姑娘之所以没有按时赴约并非姑娘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原来,姑娘的私奔计划被父母察觉,被锁在了房内不得脱身。当姑娘费尽周折逃离家门时,已经接近黄昏,但姑娘相信尾生一定还在那里等她。她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被淹死的尾生还死死抱着桥柱。姑娘悲恸欲绝,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哭声伴随着滚滚河水的呜咽,仿佛天地也在为这对年轻人的不幸哀号与痛哭。最后,姑娘抱着尾生的尸体,纵身投入滚滚江中,他们在人世不能实现的爱情美梦,只能到阴间继续寻觅与追寻。
“从一而终”并非我们所坚守的清规戒律,但我们一旦对爱情做出郑重承诺,就应该极力去兑现,自觉摒弃私欲的膨胀、抵制外界的诱惑,用心去经营当初自己渴望获得的爱情与婚姻。
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见秋风起,乃思莼鲈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东晋张翰所写的一首《思吴江歌》,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见秋风起,乃思莼鲈”这一典故便源于此。
据《晋书·列传·文苑·张翰》记载,张翰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才子,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曾居东吴大鸿胪之职。优越的家庭环境为张翰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障,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年少时就享有“有清才,善属文”的美名。同时,养尊处优的生活也造就了张翰放纵不拘的性格。后来,张翰曾被齐王司马冏重用,让他任大司马曹掾(执掌政务军务之官)。当时司马冏正掌握朝廷大权,骄横跋扈,张翰很不情愿与他为伍,但最终还是担任了大司马曹掾之职。
在与司马冏共事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司马冏骄狂无度,离灭亡之日不远了,为了不受牵连,张翰便萌生退隐之意,希望远离是非之地。张翰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也常常流露出辞官的念头,他们都对张翰的行为感到不解。他们认为,齐王司马冏的权势如日中天,张翰被司马冏赏识并得到重用,本应该很好地利用司马冏的权力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这是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张翰却视眼前的一切如同草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张翰都一笑置之,并没有去解释,但他一直在寻找向司马冏辞行的机会与借口。
一天,张翰以身体不佳为托词,向司马冏请辞,并作《思吴江歌》表达自己长期远离故土,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每每想起家乡吴江的菰菜、莼羹和鲈鱼,此处的饭菜再也无法下咽。司马冏极力挽留,怎奈张翰去意已决,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归途中,张翰拜会了自己最为亲密的朋友、同乡顾荣,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张翰向顾荣解释说“面对天下动荡、国难频仍的时局,你我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发生。我本来是一介平民,来自山林之间,自己并不希望能干出什么事业,我的离去是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重要的是,我们无论身处何时都应该很好地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防前备后,尽量避免发生危害自己安全的事。”
张翰归隐不久,齐王司马冏被处死,最终为自己的骄奢淫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司马冏的亲信也多受牵连,张翰却因早早归隐而幸免于难。此后,张翰不再参与政事,终日居家事母,饮莼羹,食鲈脍,过着一种充实而清淡的生活。
后人常用张翰思念故乡莼羹、鲈鱼这一典故,用来表达一个人思念故乡,不贪恋功名利禄的情怀,能急流勇退的明智选择。
可怜天下父母心——倚门倚闾,望子归家
据《战国策·齐策六》篇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国派大将乐毅攻打齐国,在乐毅的带领下,燕国军队所向披靡,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面临如此危局,齐湣王无力抵抗,只好仓皇出逃,在一个叫莒的地方躲了起来。
当时齐国的相国淖齿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他早就有谋反篡权之心,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这次看到燕国大兵压境,齐湣王不顾民众的生死,弃都城狼狈出逃,势必会丧失民心,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淖齿便寻机动手杀了齐湣王。淖齿本希望借此登上王位,不料他杀害齐湣王的行为遭到了部分国人的反对,尤其是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王孙贾对相国淖齿的不忠不义行为非常反感。王孙贾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年仅十五岁的他竟然振臂一呼,号召起四百人,在他的带领下一举诛灭了淖齿。把王位归还给了流落在民间的齐闵王之子法章,也就是后来的齐襄王。
王孙贾出自书香门第,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母亲更是注意对他在忠孝方面的教导,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才。十五岁时,王孙贾被召进王宫做齐湣王的侍臣。王孙贾的母亲很爱他,对年幼的他生活在复杂的宫廷之中十分担心,所以每当儿子入朝,母亲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口等待。
齐湣王出逃那天,恰逢王孙贾有事外出,没有在齐湣王身边。当王孙贾听到齐湣王出逃的消息后,急忙前去追寻,但由于当时战事紧急,始终没有找到齐湣王,只好回家。母亲见儿子在齐湣王最危急的时候没有陪伴他,自己却安然无恙地逃回了家中,感到十分生气与失望,她高声质问王孙贾:“燕兵大举侵略属于不义行为,你为何不能做出保护齐湣王的义举呢?”王孙贾连忙向母亲解释说:“我不是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只是因为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母亲看到他还百般狡辩,便痛心地说:“你每天出门,我都在门口目送你走出很远,你每天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焦急地等你平安归来。你是大王的侍臣,在他最危急的时候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你是否做到对大王的忠诚了呢?如果这样的话,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马上离家去打听齐湣王下落。
“倚门倚闾,望子归家”本意是指王孙贾母亲通过对儿子的爱护,教育儿子成为一个忠义两全的人。后来专门用来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
短视的危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据汉代刘向《说苑·正谏》记载,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事频发。有一年夏天,吴王一门心思想对楚国用兵,于是调兵遣将,积极为攻打楚国做准备。吴王的冒险行为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吴王进谏,希望他打消攻楚计划。吴王看到这些大臣不仅不支持自己,反而百般阻挠,非常恼怒,于是在一天上早朝时,向大臣们宣布:“朕攻打楚国心意已决,如有谁再胆敢阻挠,立即处以死刑!”一些大臣看到吴王态度如此坚决,都面面相觑,不敢再劝吴王。
有一位年轻的侍卫,足智多谋,他认为吴王这种不听谏言的行为将会给吴国带来巨大灾难,因为吴国攻打楚国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另外,战争会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家会因此陷入困境,别的国家就有了可乘之机。思考再三,他认为必须让吴王取消这种可怕的念头。第二天清晨,那位侍卫就在吴王经常游玩的后花园转来转去,手里拿着弹弓,假装在花园里要捕捉什么。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他在等候吴王的出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王发现了侍卫的怪异举动。吴王很好奇,就问侍卫在花园中干什么。侍卫就把自己早已想好的故事讲给了吴王,“这几天我一直在后花园捕黄雀,不料却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花园的一棵大树上有一只蝉,正在非常悠闲自得地鸣叫着,畅饮着树叶上的甘露,而身后,有一只螳螂正试图捉住它作为自己的美味佳肴。只见这只螳螂正贴着树枝,弯着前肢,随时都有可能对蝉发动攻击。而可怜的蝉对此一点也没有觉察。奇怪的是,在螳螂的背后,有只黄雀,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珠准备对螳螂发动攻击呢,螳螂只顾一门心思想着前面的美食,对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一无所知,难道不值得悲哀吗?更有意思的是,这只黄雀也只盯着眼前的蝉和螳螂,却没有发现我正躲在它的后面用弹弓对准了它。它们三个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对身后的危机浑然不觉,真的为它们悲哀啊!”
吴王听完,恍然大悟,年轻人正在用自然界常常发生的事例来教育自己。仔细想想,自己与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何其相似啊,只一门心思想着攻打楚国,对后面的任何危险都没有顾及到,这是多么危险啊!想到此处,吴王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暗自庆幸这个侍卫及时提醒了自己,于是他立刻改变了攻楚计划,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威胁也随之解除。
后来,人们根据这则故事,概括出成语“螳螂捕蝉”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讽刺那种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愚昧之举。
好容貌的溢美之辞——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这一典故源自明代杨慎《丽情集》,一般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非常娇美,宛如桃花一样光彩夺人。
唐朝时,有一位潇洒多情颇有才气的书生名叫崔护。当时崔护正值青春年少、发奋读书以求取功名之时。这年的清明节前夕,户外的春光惹得崔护再也无法安心读书,他决定独自一人到城外游春,以缓解自己终日读书的压抑之情。一大早,崔护就来到了郊外,到处是杨柳飞花,莺歌燕舞,清风习习,宛如置身于人间仙境。崔护为这春意盎然的美景所陶醉,并被深深吸引,不知不觉走出很远。直至日头偏西,崔护才感到腿酸口渴,决定去找一户人家讨点水喝,顺便歇息一下。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处高宅大院,于是崔护前去敲门。不一会儿,有人开门,是一位秀丽端庄的女子,崔护一下子就被眼前女子的姣好容貌所吸引。姑娘见崔护愣愣地看着自己,忙问他敲门何意,崔护赶忙说明来意,女子嫣然一笑让他进门坐下,并端出一杯茶水热情接待了他,崔护看着姑娘美丽的眼睛秋波盈盈,粉白透红的脸宛若一朵春风中的桃花,不觉又看得发呆了。姑娘见崔护风流倜傥,相貌堂堂,又总多情地偷看自己,也对他渐生好感,脸上顿生片片红晕,给本来姣好的容貌又增添了几分妩媚。崔护喝完茶后,恋恋不舍地向姑娘道谢辞别,两人含情相视,互生爱慕之情。这次清明节奇遇,成了崔护一段美好的回忆,一旦静下来的时候,那姑娘的音容笑貌就呈现在自己眼前。由于科举之日迫近,学业繁重,崔护不敢荒废学业,埋头日夜苦读。
第二年清明节到了,户外的美景又勾起了崔护对姑娘的思念,他再也无法安心读书,身不由己地又去了那所与姑娘相会的宅院。令崔护失望的是,宅院的大门紧锁,姑娘已经不知去向。
崔护费劲周折打听姑娘的去处,可谁也不知道姑娘究竟去了哪里。崔护在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希望奇迹出现,可最终还是失望了。临返回前,崔护怅然若失地在宅院门上题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的大意是:去年的今天,在这个宅院之中,有个姑娘的面庞和粉红的桃花相互映衬,美丽无比;可是今天,那张红扑扑的面庞却不见了,留下的只有那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微笑。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喜欢使用诗句中的“人面桃花”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后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或是形容景物依旧,但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渐渐专门用来描写一个女子的容貌之美。
爱兵如子的典范——吴起吮痈,与卒同甘
吴起,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人,擅长带兵打仗,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就军事才能而言,他与被尊为“兵圣”的孙武齐名。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作为统率三军的将军,吴起并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与地位最低的士兵同甘共苦。据说,吴起与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睡觉的时候,也与士兵一样不铺席子,行军的时候不骑马乘车,还要亲自背负粮食,分担战士的劳苦。
在行军途中,有一个战士生了痈疽,疼痛难忍,由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这位士兵的痈疽不慎发炎,如不及时治疗,伤口有可能感染。吴起看到情况很危急,就用嘴给他吸脓,士兵的伤口才没有感染。吴起此举为自己赢得了足够的人气,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
吴起既有军事才能,又能同士兵同甘共苦,本应该流芳百世,然而由于他的个人品行问题,受到后人的指责,从而影响到了后人对他的评价。
吴起年少时,家有资产千金,由于一味追求功名,他把家当耗费一空,仍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家乡人都把这事作为笑谈。
吴起一怒之下杀害了讥笑自己的三十多名乡亲,然后逃奔外乡。
在离开故乡时,他向母亲承诺,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飞黄腾达,否则将无颜回来见她。
吴起为了获得功名,开始向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曾子求学。不久,有人捎信说他的母亲去世了,要求他回去。由于吴起没有获得任何功名,所以他坚持不回去。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最重儒家的伦理孝道,见吴起竟然为追求功名富贵而不顾孝道,便赶走了吴起,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后来到了鲁国。当时,齐国正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本打算任命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人怕他与齐国私通,不敢轻易让他做大将。吴起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为了能够得到这个显赫的大将职位,成就自己的夙愿,他竟然残忍地杀死妻子来表达对鲁国的忠诚。最后,吴起终于取得了鲁国的信任,被任命为大将,大破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