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我们通常称它为TCP/IP协议族。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其ARPANET广域网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以它为基础组建的互联网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TCP/IP成了事实上的标准。
TCP/IP的工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TCP/IP中较低层的是IP协议,该协议指定一信息包结构,它要求计算机把将要发送的信息分解为一个个较短的信息包,每个信息包除含有一定长度的正文外,还含有将被送往的地址(这个地址被称为IP地址,它实际上是一组32位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包经多台计算机的中转最终到达它的目的地。
由于较长的信息内容经IP协议被分解为多个信息包,每个信息包到达目的地的中转路径及所需的时间都不尽相同,为防止信息包丢失,有必要在IP协议的上层增加一个对IP包进行验错的方法,这就是TCP协议。TCP协议检验一条信息的IP包是否已经收齐,次序是否正确。若IP包没有收齐,则要求重发;若次序出现混乱,则进行重排。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自1987年起,即通过国际联网线路进入互联网使用电子邮件。1991年以专线方式实现同Internet的连接,并开始为全国科学技术与教育界的专家提供服务。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个人计算机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网络迅猛发展,卫星和光纤通信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媒体——网络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连在一起,为全球范围内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可以把不同媒体的传播手段融为一体,更加有效地实现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沟通。网络传播虽然问世不久,但是在革新技术、发展用户、扩大受众的速度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影响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显示了日益强大的生命力。
从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也是在1993年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由于个人计算机(PC)大量进入家庭,计算机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将来的互联网将更加辉煌灿烂,它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7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人,仅次于美国2.11亿人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年末相比,新增网民2500万人。我国的互联网虽然增长迅速,但普及率仍然偏低,只有12.3%,低于全球17.6%的平均水平,与互联网较发达的美、日、韩等国相比差距更大。
在各种接入方式中,宽带网民数达到1.22亿人,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4430万人。中国网民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以45.1%的比重上升到历史新高点。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25岁以下网民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超过了七成(70.6%)。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四成(43.9%),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但是与历年相比,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平民化趋势。网民中学生比重很大,达1/3强(36.7%),绝对数量接近6000万人。这一点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年轻化特点形成相互印证。农村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城镇差异巨大,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却只有5.1%,但是较2006年年底,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51%,增速超过城镇。
三、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体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其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著名的联机检索服务系统有始建于1966年、1972年投入商业性运营的DIALOG系统,1965年建立、1973年投入商业性运营的ORBIT系统,成立于1976年的BRS系统,成立于1975年的ESA系统等。这些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亦是一种网络媒体。然而,我们今天谈及网络媒体,往往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载体。
互联网是美国率先发展的。有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得克萨斯州的《沃斯堡明星电讯报》(1982年),更多的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1987年成立于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当时,位于硅谷腹地的这家报纸捷足先登,把纸质报纸的内容悉数搬上了互联网,开创了网上报纸的新纪元。此后陆续有报纸驶上互联网,但远没有形成热点。截至1994年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网上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在技术上都还不那么便利。1994年11月,美国网景公司推出了其划时代的软件产品:互联网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 1.0,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在网上的搜索与浏览,因而激起了第一次用户上网的高潮。
美国目前著名的网络媒体有:谷歌(www.google.com),雅虎(www.yahoo.com),美国在线(www.aol.com),MSN(www.msn.com),《纽约时报·网络版》(www.nytimes.com),《华盛顿邮报·网络版》(www.washingtonpost.com),《华尔街日报·网络版》(wsj.com),YouTube(www.youtube.com)等。美国的Alexa(www.alexa.com)对全球的网站进行排名,人们可以借助Alexa访问全球著名的网络媒体。
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华夏文摘》于1991年4月在美国创刊。在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网络报刊——《神州学人》创刊于1995年1月,由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通过中国教育与研究网(Cernet)向全球发行,主要是为出国留学人员服务的。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也在网上开办了电子网络版。
根据中国网络传播199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的一系列本质上的不同特征,我们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酝酿发展阶段(1995年10月~1997年5月)
这是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初始阶段。其特征表现在:
(1)上网媒体数量少,据国务院新闻办1997年10月统计,截至1997年5月,以各种形式上网的新闻传播媒体约为36家;
(2)上网媒体一般无独立域名建设的网站,多为借助网络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委托网络服务商进行制作;
(3)上网信息一般为单一的文字信息,无多媒体信息;
(4)不能定时更新信息;
(5)缺少即时互动功能;
(6)除《人民日报》这样极个别的网站外,基本上无数据查询功能;
(7)中国新闻最高管理机构还没有对新闻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运作进行直接管理。
2.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5月~2000年)
加速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1)上网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
(2)广泛采用独立域名,建设并运行独立网站;
(3)尝试使用多媒体信息;
(4)定时更新、频率加快;
(5)开发使用网络互动功能,加强与读者的联系;
(6)开发网络动态数据查询功能;
(7)多版本、多语种、多站点的建立。
此阶段突出的成果表现在:
(1)品牌化。不少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和品牌效应,在网民心目当中建立了自己的较为权威、科学、规范和先进的传媒形象,这种品牌资源也将成为网络媒体更好地进行新闻服务和其他综合类服务的优势资本。
(2)独立化。在酝酿发展阶段,网络新闻媒体中,很多是属于“翻牌网站”,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电子版和网络版。
在加速发展阶段,已有很多这样的电子版或网络版对自己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远大的要求,把网络版和电子版改进成为独立的和更加具有网络业运作特征的网站。反映在名称上是建立独立域名,或以“某某网”、“某某在线”来命名,但是加速发展阶段也暴露了盲目发展、网站普遍亏损的问题。
3.大浪淘沙阶段(2001~2004年)
大浪淘沙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泡沫的破灭。由于网络广告的收入十分有限,经营成本高昂,许多网站面临生存危机,盈利成为商业网站的第一追求。收费服务、短信收入、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成为网络媒体的主旋律。大浪淘沙后的幸存者成为网络媒体的主力军。
四、用户创造内容阶段(2005年~)
从2005年起,网络媒体进入了一个用户创造内容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
1.用户上网目的的娱乐化
CNNIC 2005年7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是一个分水岭。其数据表明,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获取信息第一次由第一位降低为第二位(37.8%);为休闲娱乐(包括网络游戏、在线点播等)而上网的人首次上升为第一位(37.9%),印证了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
分析网络媒体娱乐化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年轻富有的高学历男性群体)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化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众”与“精英”相比,更喜爱娱乐信息。网民结构的大众化造成了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
娱乐化阶段的标志之一是以娱乐为导向的腾讯网(www.qq.com)超越以严肃新闻集成为特征的新浪网,成为中国访问量最高的门户网站。
2.Web 2.0的兴起
Web 2.0源自于2004年3月美国O"Reilly公司与Media Live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O"Reilly公司副总裁戴尔·多尔蒂在会议上指出,同互联网“崩溃”的说法迥然不同,互联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令人激动的新应用程序和网站正在以令人惊讶的规律性涌现出来。他认为,那些幸免于当初网络泡沫的公司,其模式都具有相似性,互联网正在经历一种新的变革。在分析了这新技术与新型网站的模式后,戴尔·多尔蒂与公司总裁蒂姆·奥莱利创造性地提出了Web 2.0的概念。
蒂姆·奥莱利在其发表的文章中给出了语义模糊的定义:Web 2.0是互联网作为跨设备的平台,其应用程序充分发挥平台的内在优势,软件以不断更新的服务方式进行传递,个人用户通过组成群体贡献自己的数据和服务,同时允许他人聚合,以达到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的目的。通过这种“参与架构”创造出超越传统网络页面技术内含,引发丰富的用户体验的网络效应。
Web 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实践Web 2.0的成型的应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以及RSS(简易聚合)、Web Service(Web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底层是XML和接口协议,而这些应用又都是在一些Web 2.0体系下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
Web 2.0的特征主要有:
(1)微内容:微内容(Microcontent)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唯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Metadata)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Web 2.0的信息传播以微内容为基础,如Blog的应用中,一条评论、图片、书签、超链接等,都是微内容。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
(2)开放性:Web 2.0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架构开放、API开放。采用开放架构,鼓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通过开放API,使网站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和传播,如Google Map,在开放了自己的API后,使网站的服务更具吸引力,同时增强了服务的功能与竞争力。二是版权开放(Copyleft),软件代码免费提供,更多用户可以参与到软件产品的合作开发中。
(3)社会性:社会性特征表现为网络用户参与的社会性和交往的社会性。Web 2.0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动”起来,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使网站服务的使用价值与吸引力都大为增加。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服务)——一种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无限扩张自己人脉的交友方式,就是这种社会性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