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1980年)
申请主办本届奥运会的,只有苏联莫斯科和美国洛杉矶两个城市。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七十五届会议决定,由莫斯科承办。莫斯科是一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区横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苏联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运动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恰好与第十五届奥运会会期相吻合。两届会期举办月日完全一样,是奥运会史上仅有的一次。第十五届是苏联首次参加的奥运会,它标志着苏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不言而喻,两届会期吻合,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组委会的精心安排。
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奥委会成员国联合抵制本届奥运会,使得参赛国最终降至80个,这也是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后的最低数。本届奥运会参赛运动员共5872人(一说为5748人),其中女子1274人。本届奥运会竞赛项目仍为21个大项,女子曲棍球首次进入奥运会赛场。苏联首次参加了全部大项的比赛。
莫斯科奥运会首次设立女子曲棍球比赛。有六支球队参赛:奥地利、印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津巴布韦。冠军是津巴布韦女子曲棍球队。津巴布韦女子曲棍球队是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临时组建的。所有队员都不具有在人造场地比赛的经验,赛前仅是与苏联的各个俱乐部进行了友谊赛,并没有集中训练。
在莫斯科奥运会的田径赛场,由于民主德国、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一直居主导地位,所以抵制行动带来的影响不大,上届称雄的民主德国女将,这次意外丢掉了几枚金牌,输给了苏联(金牌数5比7)。
曾以10秒88第一个突破11秒大关、创造100米新世界纪录的民主德国选手玛·格尔,以百分之一秒(11秒07比11秒06)之差输给了苏联的柳·康德拉季耶娃;上届标枪冠军、5次世界纪录创造者吕·富克斯,预赛时即被淘汰,金牌为在田坛没有多少名气的古巴选手玛·科隆获取;上届跳高冠军,著名选手罗·阿克曼也只得了第四名,桂冠为意大利的萨·西梅奥尼夺去。不过西梅奥尼取胜似属情理之中,自1978年始,她一直雄踞女子跳高首座,曾两次越过2.01米。
民主德国成绩虽不尽如人意,但仍是田坛的强者。金牌获得者中的突出人物有23岁的玛丽塔·科赫。1976年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在400米决赛中因背伤复发,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本届她获取了这项桂冠,并在4×100米接力赛中获得了1枚银牌。不过科赫在田坛的成就不在奥运会,而在创世界纪录和获世界冠军。她在200米、400米跑和接力项目中16次创世界纪录,在1977—1985年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中多次取胜。莫斯科奥运会后,1983年她在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三夺金牌;1985年的世界杯田径赛,她又在200米、400米和4400米接力赛中三次夺魁,并以47秒60创造了400米世界纪录。由于她在田坛的功绩,多次被评为年度世界最佳运动员。
获金牌最多的苏联女队也人才济济,除老将塔·卡赞金娜外,还有娜·奥莉扎连科,她在800米比赛中摘冠,成绩1分53秒43,创世界纪录;纳·特卡钦科,以5083分创五项全能世界纪录并获金牌。
上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民主德国女子游泳选手一举夺得全部13项的11枚金牌,大败美国队,震惊了整个泳坛。但是两年后在世界锦标赛上几遭全军覆灭的命运,这次她们重振军威,再现了上届奥运会的战绩:获11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在整个比赛中,曾7次创造世界纪录。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等国的抵制,对这次金牌分配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民主德国的巴尔巴拉·克劳泽,是民主德国继恩德尔之后又一著名泳星。正是她,在1978年世界锦标赛中获取了1枚金牌,才使民主德国没有全军败北。这次她在100米自由泳中先后以54秒98、54秒79两破世界纪录,在200米自由泳中创奥运会纪录(1分58秒33),在4×100米自由泳中创世界纪录(3分42秒71)。
刚17岁的中学生梅丘克,两年前在世界比赛中获100米自由泳亚军,奥运会前夕在欧洲杯赛中第一次在国际赛中取得冠军。本届奥运会她在100米蝶泳和两个接力项目中三获金牌,并在100米自由泳中取得了银牌。
赖尼施是游泳比赛中获3枚金牌的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仅15岁。赛前几乎不被人知晓。她参加的是仰泳项目。100米仰泳预赛时,以1分01秒50创世界纪录。24小时后在决赛中又将纪录缩短到1分00秒86。200米比赛时,再以2分11秒77创世界纪录。在混合接力赛中,她获取了第三枚金牌。
这次获游泳奖牌最多的是民主德国16岁的英内斯·迪尔斯,这位自由泳的多面手,共得了5枚奖牌:400米、4×100米接力获金牌,200米、800米获银牌,100米获铜牌。在这种世界性大赛中,能在所参加的全部5个项目中获取奖牌,是极为罕见的。苏联仍保持女子200米蛙泳的王座,以琳·卡丘希捷为首的3名选手囊括了该项全部奖牌。
苏联和东欧国家垄断了这次体操比赛。女子金牌之争主要是苏罗两国。上届体操“女皇”罗马尼亚的科马内奇,在争夺个人全能桂冠时,败于苏联18岁的叶莲娜·达维多娃,与民主德国的马克西·格瑙克并列亚军。罗马尼亚《火花报》7月25日曾发表题为“玷污奥运会精神”的文章,指责“裁判员们粗暴地践踏了体育道德和奥运会精神,在众目睽睽之下夺走了她(科马内奇)的金牌”。不过科马内奇仍是这次赛场的强者,共获两枚金牌(平衡木、自由体操)、两枚银牌(全能、团体)。苏联的达维多娃、沙波什尼科娃和涅利·金也各获得了两枚金牌。
奥地利23岁的伊丽莎白·托雷伊尔,在盛装舞步骑术赛中荣获冠军,成为继联邦德国林森霍夫、瑞士斯图克尔伯格之后获得这种荣誉的第三个女性。获该项团体冠军的苏联队,3名选手中也有1人是女性,她是年已35岁的维娜·米谢维奇。这位苏联女骑手是位沙场老将,多年活跃在赛马场上,但这是她第一次取得优异成绩。
球类项目,除男女曲棍球外,冠军全被欧洲人包下,而苏联又是这方面的主要优胜者,获取了男、女排球,女子篮球、女子手球4项桂冠。
本届奥运会苏联共获金牌80枚、银牌69枚、铜牌46枚,居各队之首。这是苏联自1952年以来在奥运会获金牌最多的一次,也是奥运会有史以来一个国家在一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一次。民主德国金、银、铜牌分别为47、37、42枚,位列第二。保加利亚获金牌8枚、银牌16枚、铜牌17枚,首次进入奥运会前三名之列。8月3日的闭幕式上,由于美国反对,一反惯例没有升起下届奥运会东道主美国的国旗,而代之以洛杉矶市市旗。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1984年)
1978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由唯一申请城市美国洛杉矶承办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大会于洛杉矶的黄金季度7月28日至8月12日举行。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有159个,参赛的共有140个国家和地区,远远超过了以往各届的规模。抵制和因故未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19个: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朝鲜、古巴、埃塞俄比亚、匈牙利、伊朗、老挝、蒙古、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越南、民主也门、利比亚、安哥拉、上沃尔特。本届参赛运动员共7616人,其中女子1719人,也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次。东道主选手最多,共622人;加拿大次之,计483人;联邦德国列第三,为444人。中国奥委会派出了一个大型体育代表团参加这次盛会。52年前,旧中国首次参加的第十届奥运会,地点也是在洛杉矶,当时运动员仅刘长春一人。而这次运动员达225人,参加了除足球、曲棍球、拳击、马术、现代五项以外的其余1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67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的比赛,这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首次在夏季奥运会上相逢。
女子自行车个人公路赛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设立女子自行车个人公路赛。
冠军:康尼·卡彭特-芬尼(1957年生),美国自行车运动员、速度滑冰运动员。1984年在首次设立女子自行车赛的洛杉矶奥运会摘得公路赛冠军,并四次赢得世界自行车锦标赛公路自行车和场地自行车赛冠军。
起初,卡彭特是速度滑冰运动员,她参加了1972冬季奥运会女子1500米速滑比赛,位列第七名。1976年由于踝关节在比赛中受伤使她不得不转向自行车运动。1976年、1977年和1979年,她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公路和场地自行车赛的冠军;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将冠军收入囊中。后入选美国自行车名人纪念馆和美国奥运会名人纪念馆。
亚军:瑞贝卡·奎格(1963年生),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六次赢得世界场地自行车赛个人项目冠军。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共赢得了16个美国国家锦标赛冠军,两次获得奥运会奖牌(第一次是在1984年公路自行车赛获得亚军,第二次是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铜牌。)
奎格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分别是1984年、1992年、1996年),但参加1996年奥运会时引起争议——奎格未经教练克里斯和美国自行车联合会的同意擅自离队。当时美国自行车联合会投资了一个所谓“超级自行车”的发展项目,奎格在奥运会之前的一些比赛中使用过该自行车,她发现这种自行车并不适合自己,并拒绝在奥运会中使用。但联合会强迫她使用“超级自行车”参赛并且拒绝承认奎格私人教练员埃迪的身份,使得奎格无奈离队。
季军:桑德拉·舒马彻(1966年生),西德场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本届奥运会参加女子个人公路自行车赛,获得铜牌。
射击
射击项目一共有17个小项,其中女子项目有7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射击比赛开始分出男女两个组,而在那之前,都是男女混合进行比赛的。比赛主要分成四个大项:手枪、气枪、飞碟和移动靶比赛。女子项目有气手枪(10米)、运动手枪(25米)、气步枪(10米)、小口径自选步枪(50米)、飞碟双多向、飞碟多向、飞碟双向。
小口径自选步枪(50米)
吴小旋冠军:吴小旋(1958年生),中国女子射击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比赛中,以581环的成绩获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项目的金牌,并获女子气步枪铜牌,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冠军的女运动员。
亚军:Ulrike Holmer(西德)
季军:旺达·朱厄尔(美国)
女子气手枪(10米)
冠军:派特·斯波金(美国)
亚军:爱迪斯·高弗(意大利)
季军:吴小旋(中国)
女子运动手枪(25米)
冠军:琳达·索姆(1943年生),加拿大射击运动员,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州的汉密尔顿,是1928年以来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加拿大女性运动员。1992年入选加拿大体育名人纪念馆。
亚军:鲁比·福克斯(美国)
季军:派缇西亚·丹驰(澳大利亚)
田径
女子3000米
冠军:Maricica Puic(1950年生),罗马尼亚中长跑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3000米项目中赢得金牌。
亚军:温迪·斯莱(1959年生),英国田径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夺得女子3000米银牌。
季军:莉恩·威廉姆斯(1960年生),加拿大田径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夺得女子3000米铜牌,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中获得女子1500米第四名。
马拉松
冠军:琼·森缪逊(1957年生),美国马拉松运动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设立女子马拉松,森缪逊夺得该项目冠军。
亚军:格瑞特·威特兹(1953年生),挪威马拉松运动员,1983获得世界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该项目银牌。
季军:Rosa Maria Correia dos Santos Mota(1958年生),葡萄牙马拉松运动员,被认为是20世纪最出色的马拉松运动员之一。
本届奥运会比赛项目仍为21个大项,但单项数从上届的203增加到221。新增加的18个单项,男子占6项,女子为12项。由于科技技术的发展,对女子身体机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之女子体育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开展,使得奥运会中的女子项目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新增设的女子项目,包括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女子不适宜参加的马拉松跑,这是在医学界发表跑800米的女子选手将会加速变老的理论延续了56年后,女子马拉松项目终于被纳入了本届奥运会的赛程之中。另有自1896年以来一直只有男子项目的射击和自行车,此外还有首次列入的纯女子项目:花样游泳和艺术体操。从发展趋势看,女子项目还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