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导向正确,也是此片成功的关键所在。粗粗看去,该片全是新闻事实;细细想来,背后观点倾向毕现。首先,对于上海这样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城市抢险救护的应急能力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而在这次成功的迫降中,上海的应急设施、手段、预案和动员反应能力得到近乎完美的体现,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上海城市形象几乎应声而立。再者,根据中国特色的灾险报道经验,每次事故、灾难或任何“惊险一幕”,总要“见英雄、见精神、见领导”,以此来论本片,也算“中规中矩”。三个多小时悬在空中无数遍回顾人生之路的众乘客一旦安稳落地,众口一词表扬机组人员;机长临危不乱,乘务员不顾自身安危对旅客尽心尽职;领导亲临指挥,实施应急预案;地面全力配合,决策科学果断而且结局圆满,表现了中国人的技艺、胆识和成功。在这一方面,若说本片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那不过是以电视新闻的标准来配合宣传,采访有代表性,素材使用有选择、有节制,胸有全局,照顾各方,叙述流畅,加上罕见的紧张镜头和现场气氛的整体包装,让人易于被吸引、被感染,同时也被教育引导。
当然,这条片子也有其不足:若能补充一个背景,即美国一架同类型客机发生同样的前起落架无法打开的故障,迫降时机身断裂、爆炸起火作为比较,效果就更好了。
总的来说,这条新闻的“好”,好在几个方面:一是“硬新闻”,即所谓的“真正”的新闻;二是经典镜头让人过目难忘(飞机迫降时在跑道上擦出惊心动魄的耀眼火花);三是现场感强、电视声画特点突出,在现场同期背景声、采访实况和画面语言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四是对整个突发事件有完整把握,剪裁精当、叙述流畅,报道技巧胜人一筹。
其实,所有这些在这条突发事件报道中迸射而出的光彩,不过是作者新闻素养、新闻功力的自然流露和表现。
(作者系陈梁)
〔本文节选自贡吉玖:《199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佳作赏析(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节 电视专题节目评析
一、专题新闻类
专题片《重逢——韩朝离散家属》解说词原文:
主持人(水均益):
观众朋友,周日好!
从本周开始,《世界》栏目将在每一个星期天早晨的这个时间,陪伴您一起度过。我们希望您能够通过我们这个栏目,一起来感受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先去到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朝鲜半岛。
在过去的三天里,那里再一次感动了世界。11月30日,在朝鲜的平壤和韩国的汉城,200个离散家庭的亲人,经过50多年漫长的等待,终于跨过那条横切半岛的“三八线”,与离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今年以来,明显加快的朝鲜半岛民族和解进程,首先使千千万万个离散多年的家庭有了与亲人团聚的可能,特别是对于那些年近古稀的老人,与亲人重逢,是他们今生最后的企盼。然而遗憾的是,多少人都没有等到这一天,我们的记者在汉城采访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样一个家庭。
解说:
柳荣泽老人家住汉城,1950年长子李锡均22岁时与她离散,这成为老人终生的痛苦。
李锡武:
这本书是妈妈去世前开始准备出版的,她把对哥哥的思念之情,全都写在了日记里。
解说:
李锡武先生当年与大哥分别时,刚刚一岁,他对大哥的印象是从母亲从未停止过的思念中得来的。
李锡武:
(念诗)凤凰山下开阔的原野,田中大麦沉甸甸地垂下了头,当你翻过金色山坡的时候,我背着家中的老小,远远地看着你,家里的老大。请等一下,我等会儿再接着念。
解说:
由于不知道儿子的下落,老人为长子亲手绘制的这些明信片,一封也没能寄走,为儿媳准备的戒指也没能送出去。六年前,90岁高龄的老人带着遗憾去世了,终于没能等到与儿子团聚的这一天。
主持人:
在漫长的50多年的南北隔绝中,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在长久的等待中,带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离开了人间,成为永远的遗憾。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朝鲜半岛民族和解进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解说:
2000年的6月13号到15号,对于渴望团聚统一的朝鲜民族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三天,韩国总统金大中与朝鲜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终于在平壤相会。
在此之后,南北双方军事政治高层会晤频繁举行,割断多年的京义线铁路也将重新连接。在融汇人类对和平企望的盛会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鲜韩国运动员为世界展示了激动人心的一幕,他们组成的一个方阵,跟随同一面旗帜,旗帜上的图案是朝鲜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园——朝鲜半岛。当运动员们共同走进奥运会会场时,全世界都为之欢呼。
记者(孙宝印):观众朋友,这里是在韩国汉城中心大厦内的见面现场,来自韩国方面的离散亲属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北方的亲人。您可以看到,这里总共设置了100张大桌子,那么来自北方的100位离散亲属,将会在这里与他们的五位亲属见面。这里看上去场面很大,但是能够在这里见面的离散亲属,还只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千千万万离散亲属中很少的一部分。
在朝鲜半岛,北南双方涉及家属离散问题的人员达到1000万人,其中超过70岁以上的有26万人,60岁以上的有69万人,韩国方面参加见面的100人是从10万名报名人当中,按照年龄大优先、直系亲属优先的原则,由计算机选择出来的。
从平壤来的航班晚点了,原定于下午4∶00举行的见面活动推迟到8∶30分,李锡武先生和他的哥哥、姐姐一直等待着大哥李锡均的到来,从中午开始他们已经等了8个小时。
……
李锡武:不是不是,是李锡均,李锡均。
李锡均:你不是锡贞,是锡春。
李锡均:这四个人是锡均、锡信、锡贞、锡春,还有锡伍,锡伍是老五吧。都这么长时间了,我都有点认不出来了。
离散家属:哥哥,哥哥,你一声不吭就走,到现在才回来。
离散者:好啦好啦,别哭了,我这不是好好地回来了,这不是好好地回来了。
离散者:这么长时间都见不着。
解说:弟弟妹妹们给李锡均拿出了母亲的……其中有母亲的白发。
锡春(女):母亲的白发,你想母亲的时候就摸一摸白发吧。
李锡均: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深情啊,今天我在此有感而发,为大家朗诵一首即兴诗:在23岁那花一样的年纪里,我离开了汉城,现在已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今天我带着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回到这里。在这张63年前照的照片里,6个人中只有我一个人还活着。
记者:噢,这就是你,母亲写的诗集您看过了吗?
李锡均:我已经从弟弟那儿听说了,母亲给我留下白发,又为我写下了诗篇。这样看来,还是母亲对我的感情更深厚一些,我们朝鲜的俗话真是有道理呀。我如果细细地读这本书的话,肯定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解说:
他们集体见面的时间,按计划将持续两个小时,区区两个小时,相对于50年没有见面的骨肉亲人来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在现场,您可以看到许多感人至深的场面,比如这张桌子上,就有一个母亲的遗像,现在兄弟几个人见面了,已经从刚才激动的情感的宣泄当中解脱出来了。不过这个时候,这个平淡给人一种更加深厚、更加沉重的感觉,似乎大家都在回味、品味着这种分离以后再重逢的复杂的感觉。
一家人唱歌:统一啊统一,使民族昌盛的统一,使国家富强的统一,统一啊统一,实现统一吧。
主持人:这次离散家属的见面,它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朝鲜和韩国各有100个离散家庭的亲属,分别在平壤和汉城见面。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朝鲜平壤的报道。
电话采访新华社驻平壤首席记者张锦芳
主持人:张先生,您好。
张锦芳:您好。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在平壤团聚的情况?
张锦芳:30号下午,来自汉城的100名离散家属在平壤的高丽饭店,同北方的离散家属进行了会见,这次会见感人至深。这里有父子相见,有夫妻相见,有父女相见,其中有一名岁数最大的老人:百岁的永东季,她的儿子叫升东吉,今年已经75岁了。
东吉:妈妈,妈妈。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东吉啊。
离散家属:离别以后还好吧?统一以后,我们就能在一块儿了。
主持人:经过50年的离散隔绝,亲人们终于团聚在一起。半个世纪的等待和期盼,对于日夜思念的亲人的感情来说,实在是一个太过于漫长的黑夜。
为了今天,他们付出了大半生的命运代价。这个代价不仅是几百万离散家庭的情感,而且是一个民族历史命运的代价。团聚的三天与亲人离散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太短了,他们格外珍重这短暂的时光。在这次团聚中,有许多老人,他们中最年长的已经是100岁的高龄,最小的也已经年过花甲。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知道,这次团聚是50年来的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这次见面,既是团聚,也可能是诀别。
字幕:从11月30日晚上8∶00到12月2日中午12∶00,离散家庭的亲人共见面5次不到9小时。
平壤亲人离别场面。
儿子:你一路平安。
母亲:一定要再来啊。
儿子:好,知道了。
离散亲属:啊呀,我的东昌啊……
离散亲属:一路平安,一路平安!
分别的场面。
歌曲:陌生的面孔。
(徐欢、郭建新、李卫兵、水均益、孙宝印、杨少波 中央电视台 2000年12月3日首播)
例文:情重于道 血浓于水
——评专题片《重逢——韩朝离散家属》
2000年12月初,韩朝离散家属的第二次会面经过两国领导人的会晤终于确定。这次会面对于韩朝离散了50年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在被迫分裂成两个国家的朝鲜民族历史上无疑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冷战结束后结束朝鲜半岛对立、推动世界局势走向和平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和契机。
但是,在世界媒体广泛关注这个事件的新闻竞争中,《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报道角度,为观众献上《世界》栏目的精品,这是选题确定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感情线索贯穿始终
经过策划会反复研讨认为,从时政新闻角度来报道这个事件是众多媒体都会选择的角度,分析性报道是报刊媒体的长处,而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不仅希望知道事件的背景原因,更希望从画面中看到只有画面能够传达出来的丰富信息。所以《世界》这期节目不能成为一个时政性新闻报道节目,而应该成为一个热点事件的专题节目。而引领收视心理的是一个“情”字,因为,对于世界人类来说,感情是共通的,感情的内容与表现是最直接的,也是内涵最丰富的,而表现真实事件中的人类感情恰恰是电视媒体的特长。
确定了表现角度之后,节目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完美表现内容的结构。节目最终确定的结构分成八个部分,同时也是八个婉转回旋的递进步骤。
八个部分:曙光来临;漫漫前夜;长久期待;无尽回忆;今天的企盼;亲人重逢;伤离别;展望未来。
在这八个部分中,根据一个民族难以把握的命运道路,介绍这个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和今天凝聚50年民族悲剧的事件,尽量能够使节目立体化,充满张力,启迪人的思考。突出现场的效果和气氛《重逢》中有大量的现场拍摄,这是节目内容的要求,也是制作者刻意追求的效果。一般来说,现场画面是有大量公用信号可以利用的,但是,如果栏目自己的记者出现在现场就会对观众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现场记者的采访活动和情感表现能给节目带来更多的信息和非常个性化的感受,这些要素正是一个以情夺人的节目最能带动情感的条件。由于现场记者的出色表现,节目确实达到了带动收视情感、传达现场信息的效果。
重大事件中的个人命运故事
《重逢》在策划阶段就确定了要有一个可以表现民族命运过程的个人故事,经过驻外记者的多方联系,找到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悲情故事浓缩了千百万离散家庭的命运。节目把这个故事贯穿其中,使节目在表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凸显出一个人物细节的光点,成为观众深切感受、理解朝鲜民族命运、历史的目光聚焦点。这个细节故事对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类深层情感、营造整体气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制作者很好地利用了细节、个性感人的表现技巧。
音乐表现和主持人
《重逢》在策划阶段就确定了以情动人的乐章式节奏,因此,本节目在后期制作中非常注意音乐效果。为了表现朝鲜民族的个性,节目使用朝鲜音乐作为音乐效果的基调,章节起承转合时,利用不同的旋律营造气氛,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
主持人的表现也是这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主持人很好地把握了节目的基调,富有表现力地支撑了节目的内容和气氛。
节目播出后,《重逢》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观众的感受是节目效果好坏的最好评判。经了解,许多观众都通过《重逢》感受到这个事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够打动人性的内容——情重于道,血浓于水。
(本文作者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工作室《世界》栏目组)
(本文节选自江欧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年度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