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电视剧:“独播剧”开路,生产创作多样化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2006年“独播”成为电视剧的热门词,“独播剧”风头很劲,但问题多多。去年湖南卫视重金买断《大长今》,投入大、风险大,但获得的回报也高。湖南卫视尝到了“名利双收”的甜头,2006年的开春大戏又以独播港剧《金枝欲孽》取得开门红。央视经过国产剧《京华烟云》的试验之后,今年加大了购买“独播剧”的支出。同样,作为“电视剧大卖场”的安徽卫视也进行了电视剧资源的垄断性购买。
从操作层面看,“独播剧”尽管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可以提高收视份额和广告收入,但风险也不可忽略。如何挑选?大制作也未必有好的收视率,高投入也不一定必然带来高回报,因此花重金买断版权,有时也会得不偿失。从学理层面看,关于“独播剧”的争论也很多。持怀疑态度者认为,“独播剧”是“有钱人的游戏”,将加剧全国卫视竞争格局的“马太效应”;此外,独播制对精品电视剧的垄断,将影响电视剧作为“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持肯定态度者认为,“独播剧”现象是市场经济对电视媒介发展的要求,也是电视媒介产业发展规律的体现。争论尚在继续,但实际的一个迫切问题却日益凸显,即独播剧的版权问题。省级卫视买的是省级版权,但却在全国播放。央视买的是全国版权,但其他各地却也都在播放。央视以85万元一集购买高价“独播剧”,一天播两集,但盗播电视台一天却能播三四集,有的电视台甚至赶在央视开播之前就已播出,给央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显然,版权问题不解决,“独播剧”将难以为继。
从生产创作的角度看,2006年中国电视剧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在样式、内容和收视效果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关于主旋律电视剧。其中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如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陈赓大将》,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的《赵树理》,描写共产主义战士光辉岁月的《白求恩》等作品立足翔实的史料,给观众刻画出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现实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如《热带风暴》、《石破天惊》、《海拔4700》等则依靠其独有的题材生活,综合、立体、多维地展示饱满、圆润、鲜活的现代军人的光辉形象,不仅刻画出纪律严明、勇敢无畏、铁骨铮铮的军人豪情,同时也展现出军人的侠骨柔情。它们在导向把握上、细节挖掘上、形象塑造上,以及故事情节展开上都有斩获,令人欣喜,但在收视上却只有《陈赓大将》出乎意料地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
第二,关于现实题材电视剧。2006年新年伊始,电视剧的管理者、研究者、创作者似乎异口同声都在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鼓与呼。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风》、《都市外乡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西圣地》、《老娘泪》、《插树岭》等一部部现实力作纷纷在荧屏上演。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火暴,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典型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对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有着浓厚的精神诉求和心理诉求,现实题材电视剧关注当下,直面社会的热点、难点,这就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观众内心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慰藉。《都市外乡人》中讲述的是城乡冲突的故事,《老娘泪》讲述的是腐败与道德良知斗争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把目光放在目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上,自然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兴趣。
第三,关于商贾题材电视剧。突出的例子就是《乔家大院》在新年的热播,它是继《大宅门》、《大染坊》之后又一深受欢迎的商贾题材电视剧。它以极合时宜的取材,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克勤克俭、明理诚信、灵活管理、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晋商精神,获得了业内外人士广泛而热烈的好评。在市场经济大潮滚滚的今天,在中国商人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这部作品无疑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第四,关于情景喜剧。情景喜剧在国内的创作实践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从《我爱我家》一炮走红开始,中国电视荧屏就不断涌现情景喜剧之作,像《编辑部的故事》、《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外地媳妇本地郎》、《家有儿女》等等。2006年不断重播的《武林外传》影响巨甚,具体表现在:题材上,它是国内第一部古装武侠情景喜剧;形式上,它是国内第一部章回体情景喜剧;内容上,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并兼容为一体,古代的人物形象、现代的生活方式,这就使作品展示的空间有所扩大,也制造了离奇的喜剧效果;语言上,第一次拒绝使用模拟笑声,而代之以器乐,语言古今相融、中外兼备、庄谐相间、雅俗共赏,既引经据典,又有时尚的网络语言,既使用方言口语,也有英语名言,既郑重其辞,又俏皮调侃。这些创新的亮点不仅使其在收视上获得很好的效果,而且对今后情景喜剧的创作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第五,关于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家庭伦理电视剧尤其是描写都市情感的电视剧,继续在收视上保持良好的势头,例如CCTV-8热播的34集电视连续剧《爱有多深》就因姐妹俩的爱情故事而吸引了很多观众,该剧也因为良好的收视效果被安排重播。
第六,关于涉案类题材电视剧。涉案类电视剧作品也由于案件本身的传奇性、悬疑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而赢得不少电视观众,例如讲述“红色特工”生活的《暗算》在收视上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体而言,本年度的电视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可喜的进步,尤其是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极佳的电视剧作品,它们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分析。总结起来,这些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是时代精神与时代需求的充分体现。时间伴随性是电视媒体的传媒特质,其具体体现就是时代、时尚、时段、时下、时机、时段。细细分析,今年热播的电视剧,无论是什么题材或者是样式,几乎都有很强的时代感、足够的时尚性、敏锐的时下意识,并且在播出的时候还能够抓住有利时机,选择合理的时段。
其二是好故事、好人物。今年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像《陈赓大将》里的陈赓、《老娘泪》里的程大娘、《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武林外传》里的佟掌柜等等。故事是电视剧的核心,而故事又是人的故事,电视剧的传播与再传播往往依靠的是电视剧中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电视剧作品给人留下最久远记忆的也往往是这些人物形象。所以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塑造令观众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故事情节化、情节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多样化。用鲜明圆润的性格造就鲜活的人物形象,用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曲折有序地发展,用丰富的情节构建戏剧性、传奇性极强的故事,以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
其三是充足的情感感染力。情感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情感因素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更是被无数艺术创作实践者所肯定。情感有大小之分,也有多少之别,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合理适度地表达情感是电视剧创作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标准简单说就是真实,不管你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也不管你抒发了多少情感,只有感情是真挚的,观众才有可能产生共鸣而被感动。电视剧《老娘泪》被誉为“年度最催泪的电视剧”,但是其情感表达并未让你感觉有丝毫的做作,相反显得十分老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体现出层次性、丰富性、多样性,既有人间正义之情、国家利益之情的“大情”,更有母子之情、亲友之情的“小情”,在多种情感的表达中,导演理性权衡其间,没有丝毫的煽情、矫情、伪情之嫌,这就是真实情感的力量。
其四是新样式的探索。电视剧创作是电视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因而电视剧的创作类别异常丰富,这些都是电视剧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结果。自1994年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火暴以来,电视栏目剧就成为各个卫视、地方台的宠儿,上海文广的《疑案追踪》、湖南经视的《故事会》、重庆电视台的《生活麻辣烫》、湖北经视的《经视故事会》等一档档周播、日播的栏目剧纷纷上马。2006年,电视栏目剧无论是“老臣”还是“新贵”,都有不俗的收视,如湖南卫视今年新鲜出炉的青春偶像栏目剧《爱情魔方》,在播出后不久收视率就一路飙升。同样,情景喜剧的创新力度也不小,典型的例子就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林外传》。
七、新媒体:网络,还是电视?
2005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未来五年内将启动一项重大改革:“三网合一”。在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三网融合”这一重大技术动向写入其中。要真正实现网络、电信、广电的整合,打破横亘其中的体制壁垒,必须解决行政、市场、技术等多个方面的难题。
2006年,传统电视面对新媒介的挑战,开始积极应对。尽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大都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但是与传播渠道单一的传统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显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全天候收视、自由检索和下载,市场前景广阔。
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了1.1亿,网民上网阅读新闻占总人数的67.9%,搜索信息占56.7%,在线音乐视听下载占37.1%,在线影视收看占33.8%。网络使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技术的变革越来越明显地使网络平台与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激化,使得传统媒体集团必须主动迎接挑战,以抢得先机。2006年春晚网上直播、世界杯网络播出,昭示了新媒体的力量正在迅速壮大,开始蚕食电视现有的受众,并着手把未来的受众主体培养成自己的忠实受众。
上海文广捷足先登,成为国内电视媒体布局新媒体的先锋,是目前中国电视媒体产业架构最为完善、最有竞争力的一家。4月28日,央视实施“台网联动”战略,整合了以前“央视国际”(www.CCTV.com)和“央视网络电视”(www.ICCTV.cn)组建新的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央视国际),既负责央视网络宣传业务,又承担央视网络资源的整合和新媒体增值业务,这可以说是央视布局新媒体战略迈开的最坚实的一步。
中央电视台已经明确提出,要像打造电视品牌一样打造网络品牌。拥有巨大内容资源的央视,有50多年的节目储备,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但是,央视缺乏自己的有线运营网络,目前也缺乏运作网络的经验和人才。央视能否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其传统的老大地位,答案远未明朗。
回顾2006,我认为中国电视有两个关键词,那就是竞争和反思:媒体、频道、栏目、节目在竞争中重新明确方向,寻求定位,在体制、管理、生产和传播等方面进行恰当的设计与规划;同时电视人也在反思,中国电视的本质、本性,功能、角色和位置,以及战略、策略的问题。2006年已经走过,2007年的中国电视将会呈现怎样的景观呢?电视与新媒体、电视与社会、各电视媒体之间……将会呈现怎样的格局呢?谁也不能过早地得出结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发表于《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