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朱萍
2009年7月,我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培训班(网络培训)。由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主讲。郭老师针对当前高校基础课大班上课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的改革方法。该方法的重点是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下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郭老师的讲解使我很受启发。经过此次培训,我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针对如何组织教学、进行考核、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拓展课外学习、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等问题,我设计了一份新的教学考核方案。
这份新的方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设计方案——运用新方法进行课程考核》,作为培训班的结课作业通过网络提交之后,获得的成绩为“优秀”。这是主办方对我努力的肯定与鼓励,也是我参加此次培训的重要收获。
我在2009年秋季学期即开始采用这一新的方法进行课程考核,效果比较明显。特此总结经验得失,以求继续改进,并希冀在高校基础课考核方面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一、新考核方案的针对性
笔者多年以来除每年承担多门研究生必修课、选修课之外,在本科课程方面,共讲授过“中国古代文学史A”、“中国古代文学史B”、“中国古代文学史C”、“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等多种类别、多种层次的课程。每年都常规担任全校公共基础课、文学院专业必修课、文学院专业选修课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时间和精力允许时也承担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与繁重的教学任务相对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本科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调整与变动之中。
1.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史C”是专业必修课,“明清小说研究”和“红楼梦研究”是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都较高。对课程怀有浓厚的兴趣,要求老师讲得深入一些、全面一些。教学、考核都比较顺利。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是讲解深入、条理清晰,并不要求整顿课堂纪律、增加学生兴趣。
针对本科专业必修课,坚持闭卷考试,敦促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的概念、流派、文学史发展轨迹等,并要求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考题有文学史知识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分析等多种形式。
针对本科专业选修课,一般要求以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题论文结课。“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是对中文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对选课人数有一定限制。选课的学生除对本课程有浓厚兴趣外,大都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和专业基础。我把讲课的重点放在讨论和提高上,基本上每节课都注意和学生随时沟通,了解他们的看法,启发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在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课第一个月:在选课人数有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每一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畅谈自己对明清小说、《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和看法,以便了解他们的程度,也让他们有机会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兴趣点。
(2)开课第二个月:老师和学生互相熟悉并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具备确切了解之后,组织一次类似开题报告的讨论课。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论文题目,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提纲,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等内容,每个学生就此内容做主题发言,大家都对彼此选定的课题和研究思路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梳理,集思广益,基本上每个学生的研究思路都得到有效的调整,效果很好。
(3)开课第三个月:学生提交论文初稿。在选课人数有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每一个学生三至五分钟时间,宣读自己论文的论点和主要论据、例证方法。并请其他同学发表看法,提供改良建议。
(4)开课第四个月:根据自己的开题报告和初稿写作一篇三千到六千字的学术论文,作为结课论文。要求遵守严格的论文规范,争取达到可以公开发表的水平。
这样,经过开题、初稿、定稿等几个阶段的打磨,每位同学都对自己的论文严谨选题、认真写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基本上都能提交一篇不错的专题论文。不少同学在此基础上将论文进一步扩充深化,作为本科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并顺利获得学位。自2004年我开设专业选修课以来,已经在这些课程中诞生多篇本科毕业论文,其中多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2.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史A”、“中国古代文学史B”、“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涉及的专业很多,每年都会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最常见的情况是将几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班级合在一起上大班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很难兼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很难实施。这些课程是最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通常老师们都会采用多种方法,基本上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针对本科公共选修课,要求较低,学会鉴赏即可。我尝试过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结课等多种考核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利有弊。什么样的讲授考核方法才是真正适合这些课程的呢?这是我多年来一直不断试验、调整并始终感觉有所困惑的。
这次培训收获的新考核方法,就是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A”、“中国古代文学史B”、“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等公共基础课和“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这些公共选修课;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C”、“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等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也都有借鉴作用,都可以针对以前考核方式的利弊,有的放矢,适当调整改进原有的考核方法。
二、新考核方案的具体内容
以下全文附上网络培训时我设计的一份新的教学考核方案:(一)教学对象(略)(二)平时成绩:考勤及课堂提问、讨论等。占总成绩的10%。
1.课堂考勤:5分
第一次上课告诉学生:点名抽查出勤情况。只要点到一次缺勤,就算整个学期缺勤(除非有正当理由),扣5分。(从严管理,从宽处理: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
2.课堂提问:加分,不扣分。最多加5分。
(1)随机点名提问,或由学生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听课情况、思维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将课堂提问与组织大班讨论、抽查网络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
(三)期中作业:分组完成一次网络作业;独立完成一次小测验。占总成绩的40%。
1.组织大班讨论、分组完成一次网络作业(两者紧密结合):20分(1)第一次上课布置分组讨论及网络作业任务将两个班级(各30多人)分为12个小组,每班6个小组,每组5人左右;老师给出12个讨论题目;给学生一周时间,自由组合讨论小组,各组互相协商,各自领取1个讨论题目。设置一个课程内部的公共邮箱。比如:mingqingwenxue@sohu.com,密码:zggdwx。
(2)第二周学生向公共邮箱提交小组名单和领取本组题目每小组至少应当有5人,并做出相应分工:组长;作品文献搜集者;研究文献搜集者;本组讨论资料整理者;PPT课件制作者。
(3)从第四周开始(给学生至少两周准备时间),结合讲课内容,每小组开始以PPT课件形式向公共邮箱提交汇报讨论结果。
要求相关课程讲授前至少提前两天提交,以方便同学阅读。
(4)分组讨论及网络作业PPT课件制作要求包括五部分内容:
①作品文献:列出可以阅读全部原文的网址,或链接、粘贴全部原文(要求精选版本来源,做到正规、规范),便于大家阅读。
②编辑整理一部分最重要的原文,放在PPT课件上。
③研究文献:列出该作品最重要的研究文献网址,或链接、粘贴该作品最重要的研究文献原文(要求精选版本来源,做到正规、规范)。篇数不限。
④编辑整理一部分最重要的研究文献原文,放在PPT课件上。
⑤本组讨论情况:
本组讨论命题:主要讨论了哪几个小问题?讨论热点是什么?主要分歧意见是什么?结论如何?
(5)得分
①本小组成员得分相同。
②要求每个学生课前一定都要阅读其他小组的课件。课堂随机提问抽查阅读情况。成绩算在课堂提问分数里。
(6)12个讨论题目(略)
2.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20分
要求:独立选题,独立写作。
(1)简要说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观点。
(2)观点自圆其说;论据丰富正确;论述清晰流畅;行文严谨准确。
(3)附录参考文献。
小论文的出题原则:
1.积极避免学生从网络上简单抄袭:选择原创性强、不好抄袭的题目,譬如一些不大好找到现成分析资料、相对偏僻作品的解析等。
2.文献综述(或评述):包括两部分
(1)研究史:分时段,或分主题。
(2)自己的评说
(四)期终考试:开卷笔试。卷面分100分。占总成绩的50%。
命题时注意各时段、各体裁考试内容平均分配。题型分为三部分:1.名词解释:10分。2个,各5分。
2.简答:40分。三个题目任选两题回答,各20分。
3.分析题:50分。就某一篇具体作品分析。四个题目任选两题回答,各25分。
总之,新考核方式的重点是大班分组,利用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学生课外的参与,补充有限的课堂时间。
三、新考核方案的实践过程与效果总结
新考核方案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
长期教学工作中,我深切感到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很幸福,备课和讲授的过程是与古代前贤学习、沟通的过程,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过程。教学工作中,屡屡听到学生说:“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气质都很好。”工作沟通交流时,也一直与同事们有这些共鸣:“备课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讲课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那么,为什么不把这种美好的体验推荐给学生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新考核方式,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和美好的希冀之上。
1.新考核方案的实践过程
2009年秋季我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生共自由组合成七组。于开学后的第二周分组、认领任务完毕。分别领取《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三言”、《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等七部作品的学习、讨论和PPT制作任务。
新考核方案的实践结果:第一组表现平平,做了8片PPT。经过课堂上老师的点评之后,第二组增加到10片PPT。以后每组的表现一组比一组好,到最后一组时,制作了38片PPT,并附有《聊斋志异》全部小说的目录,便于大家学习。
最后确定下来的评分标准是这样的:前面小组比后面小组表现差,不予扣分,因为前面小组起到了探索的先驱者作用;后面小组比前面小组表现差,要扣分,因为应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做到更好。
2.新考核方案的效果总结
犹如读一遍文章,与亲自抄写一遍会有不同的感知一样,被动听课与主动参与不同。而且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在课堂上听到同班同学的几分钟讲解,与每次上课都只能听到教师的讲解相比,增加了新鲜感,再加上一点点的竞争意识,对彼此课的内容会印象深刻。
经过几个月的新考核方案的实践,既锻炼了学生获取资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至少每组同学都深入阅读、理解了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并对其他小组制作的课件印象深刻。
课程考核结束后,本班大多数同学都能取得良好以上的成绩,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取得优秀成绩。这是学生们的收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教成绩是98.76分,在学校和院系都名列前茅。这是自2007年本校采取学生评教制度以来,我获得的最高的学生评教成绩。这应该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新考核方案是得到学生认可的,实践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吧。
总之,这种针对大班上课的公共基础课而采取的新的考核方案,经过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新考核方案应当还有需要进一步调整、改进之处,留待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这种新的考核方案应当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对于多种高校公共基础课乃至某些专业课,都可以作为借鉴与参考的对象。
(作者朱萍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