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华
文学概论是文学、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课程。同时,文学又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在今天这个图像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受到了视听艺术的挑战。因此,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文学概论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老师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对这门课的基本体系能有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文学理论是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理论的讲解一定是以古今中外文学创作、文学发展的具体事实为依据、为例证的。从接受的角度而言,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能够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的理论体系兴趣不大。同时学生普遍倾向于接受视听艺术而不是语言艺术,更多关注当下流行的艺术现象而不是传统的经典文本,更多关注文学艺术现象而不是文学的语言特质。因此,在今天这个大众传媒兴起、大众文化兴盛、视听艺术主导、实用功利倾向的时代,作为一门大学本科课程,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的基础课程,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如何能保持教师教学与学生接受之间的和谐,保证既能实现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的知识传授,又能实现学生的最大可能地接受知识,这是文学概论课程讲授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在文学概论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把握好“度”。
一、课前准备中的“度”
1.教材使用的“度”
大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没有不可动摇的权威观点,没有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但大学教学又不是没有边际的漫谈,不是随心所欲的畅言,每一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都有其稳定的依据和系统的内容。这个依据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材。教材提供了某一门课程的体系框架、基本知识,是老师授课的基本参照。因此,尽管大学课堂上许多教材都形同虚设,但实际上,每门课程都离不了作为这门课的基本框架,都不可能不顾基本知识。因此,教材的使用是有必要的。其次,尽管今天因为出版业的发达以及各高校对于教材建设的重视,一门课会有多种教材,每一本教材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经历过教材编写、观点筛查,甚至教学实践检验,总会有优秀的教材可供使用。教材在体系性、知识的全面性等方面总有它的优势。因此,上课需要有一本相对稳定的教材。但,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能够互相补充的教材群。以一本教材为核心,组合这个教材群里的优势,共同形成课堂授课时的教案。这样的方法,既有教材作依据,又不囿于一本教材,既做到了知识的全面优化,又能使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有一个体系可以作为依据,不至于因为没有教材而不知所措。
2.体系与热点结合的“度”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一定是它的首要特点。
因此,讲授一门课程,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这门课的体系,对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但在本科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因为课时不够、学生兴趣等原因,课程的体系性被淡化了。热点问题往往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点变成了热点的探讨。热点问题固然需要关注,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但很多热点问题只是课程体系中部分内容所能观照到的,并不能涵盖课程体系,甚至与课程最重要的知识点不能衔接。因此,在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热点问题之间,要以体系为基本框架,不能脱离这个框架。在此基础上,处理热点与体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又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观照热点问题。
文 学概论不同于文学,也不同于美学、艺术学,它的知识体系是对于文学活动一般规律的探索,包括文学的性质、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文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这个基本体系是文学概论课堂上首先要遵循的。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当今的各种文学现象,如文学的大众化、边缘化、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文学思潮、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交融等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阐释该体系下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不能只就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理论问题或研究方法进行讲解。如文学批评中,应该把古今中外各种重要的批评方法都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阐释明白,将各种方法的利与弊展示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兴趣进行选择使用。
二、课堂教学中的“度”
1.媒体工具使用的“度”
尽管在今天这个视听艺术兴盛的时代,文学作为底本与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体联姻,形成了影视、动画、广告等新的艺术,但影视、动画、广告等这些艺术展现出来的是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其中的文学因素是隐性的,尤其是文学的语言被边缘化了,视听觉的感官印象才是这些艺术的特征,也是欣赏者接受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文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规律的理论探讨,它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而不是隐含着文学因素的视听艺术。因此,在文学概论课程的讲授中,要始终坚守这一点,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过多地用电影、电视、动画等艺术作为文学理论知识的例证,否则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不但在文学概论课堂上不能得到提升,反而容易在视听感官的被动享受中降低。因此,文学概论课堂上离不开传统的文本阅读,而且要以文本阅读为获取例证的主要方式。具体做法是,对中长篇作品,可精选三五部,在开学初就布置学生阅读,而且要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些问题和这些作品是文学概论课程重点谈到的例证;对短篇小说,可以提前一周带着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作品;对短篇诗文,可在课堂上用PPT投影,直接现场阅读、提问、讲解。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用朗诵的方式,或学生朗诵或放一段经典的朗诵,在没有视觉冲击的情况下,朗诵对于还原作为语言的文学的特质,是比较合适而且能引发学生兴趣与审美感受的一种方式。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有一种意见是值得关注的,有学生反映在PPT投影面前,学生丧失了主动感受文字的机会,课件变成了纯粹的告知知识的工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当然,我们为了保护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感受力,可以采用增加纸本阅读的方式,而不是要取消PPT,因为PPT带来的便利是显然的,是不能否定的。
2.引导与传授结合的“度”
大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方法。经历过中学的被动学习,主动自学的能力应该是大学课堂上注意培养的重要能力。其次,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下的具体知识点非常多,老师所能讲解的是课程内容的大概线索和重要的知识点,很多知识都因为课时紧张而不能顾及,甚至是有些重点内容也不一定能完全深入透彻地讲解。而且,对于知识的把握更多需要课后不断地深入反复理解,运用大量事例来帮助理解。因此,大学课堂重要的是引导,而且事实上也只能做到引导。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思维、方法、思路认识与思考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告知学生课程的知识。
就文学概论课而言,引导的具体做法是:就整个课程来说,将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线索清晰地展示出来,给学生一种对于课程的基本思路。就具体知识点而言,首先清楚地讲解,适当地举例;然后精选几篇相关的文章或几本相关的书目(对本科生来说,尤其艺术类本科生,阅读理论著作尤其是西方的大部头理论著作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所以建议老师精选书中的部分章节,再精选几篇相关的阐释文章进行阅读),提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思考,补充理解课堂知识。这样既避免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学生的深度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