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劣辨析
李贵森
高等学校的文学艺术教育与中学阶段的不同就在于目的和功能上的差异。其根本目的是要彰显道德教化的本义,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力,提高文艺品评鉴赏和创作的水平,完成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塑造。其基本功能有三:一是传承古今中外文化,形成能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素养和修为;二是养育完整健康的人格、品行和道德,形成与时代大众相融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三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可立足于未来职场的价值取向,树立人生理想。显然,高等学校文学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于文化传统的发扬继承;其次在于社会历史知识的储备、伦理道德的教化、素质能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再则是观察、感受、体认、评价事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以及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打造实力、品味人生、实现自我、完善服务社会的理念。因此,文学艺术教育中重视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要担负起明人伦、培人行、养德性、阔境界、升层次、弘扬文治教化的责任。
高等学校文学艺术教育尽管与中学教育不同,但绝不能离开中学阶段奠定的基础。这就像一个人离不开他最初蹒跚学步的阶段一样,他在每一个阶段的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许多习惯是不良的,学习方法是机械的,许多解读方式是幼稚的,许多思维模式是程式化的,许多本质追求是淡化了人格培养目标的。而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首要原因就在于,今天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几乎完全是锁定在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上。以时文为教,以时用为教,以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教,弱化了文化和文学本身的内涵,减少了道德伦理人文精神的张力,进而导致了大多数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服务国家社会的理想和人生观,缺乏完整而连贯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文学素质、融入集体的意识和能力,甚至中断了学习的旨趣。尤其是绝大多数人十八岁之前完成的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文化基础、情趣爱好、思想指向、人文构想等,其中很多东西又是与时代社会的要求相抵触的,别说推翻重建,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变都是十分困难的事。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高等学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之人才的重任,它必须超越中学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单纯追求功利化的目的,转化学生们过去养成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行、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等的培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头脑,敢于质疑的眼光,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学生的自主意识、自觉行动、自律态度,为他们今后参与实践活动积蓄系统的理论和知识、修养和能力。大学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与学生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一个相互促进合作的关系。正是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推动和完善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们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采用的方式与方法,学生对老师的信赖程度等都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态度是否端正、修为是否到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付出的力量大小、老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与魅力等都会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反映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实际就是一个关于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的实践落实能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问题,能否在最有效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的问题。
就教学模式而言,古往今来的中国一直并行着两种模式:一是官学(公办学校),一是私学(民办学校)。它们相互补充,起着共同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作用。它们的发展兴盛是一个时代繁荣发达的坚实基础。就今天而言,多学科的办学、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推广、应用,留学生的输入与输出,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状况。在这种局面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是保证新时代高等教育成功的必要前提。
就目前中国的教学方法而言,主要存在着两种方法:一是传统教学法,一是多媒体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自从有学校教育以来,不论是私塾还是公学,教师在课堂上都是采用一支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实地讲授,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不仅确立了老师讲授的课业范围与主旨,而且反映出老师在某个方面的知识与修为;不仅有老师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领会,而且有老师对社会的理解和人生的感知。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关注点始终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老师身上,老师的讲授和对内容的阐释要让学生发生兴趣,学生的接收状态会让老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学生认可,于是走进课堂;老师热衷,于是付出艰辛。老师的讲解会因学生对象的不同、程度的不同、兴趣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等而做出选择性的改变,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自然兴趣也就会被随时激发出来。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在自然中形成,且让人终生受益,无法忘怀。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当然,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与诱导式的灌注,也并不能兼及所有学生的程度与状况,尤其是对课堂内容本身就没有兴趣的学生。多媒体教学法是21世纪初才在中国推行的直观简便教学方法,它是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与普及而被运用到学校的教学中来的。这种教学方法说它简便,是因为老师只要有了课件,课堂上机械地操作电脑呈现课件内容,就会又省事又省力,而这个课件既可以是自己做的,也可以是从他处得来的,吸收新的内容比较快捷。老师省去了课堂教学的板书劳动,学生省去了只有专注听课才能记录笔记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说它直观,是因为鼠标移动,一切内容尽皆呈现在学生面前,只要学生将内容抄录下来,不需要进行思考,表面上就可以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学生从大学的主动学习者又退回到了中学阶段的被动接受者。
老师和学生课堂上的劳动量减轻了,关注的内容偏移了,但它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各个专业的不同),忽略了学生的程度(每个学生的不同),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变成了学生的自我对位入座,学生只凭感觉来选择,对他有益他就学,对他无用他就自便。还常常会有一些老师因为有了课件而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埋头于电脑屏幕而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失去了有效地把握课堂引领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机会。其实,人们都十分清楚,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学生的素质与修养已经降到了有史以来的低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状况校园里、课堂上处处清晰可见,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改变似乎更加迫在眉睫。
当然,这两种教学方法在中国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并存,老师和学生们各有热衷,说明了它们都有自己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大小是由谁来决定的呢?就当前的情景来看,当然首先是学校教学组织部门的倡导和要求力度,其次是老师的接受和采纳程度,而学生们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没有权利选择和决定到底老师用那种教学方式来传授给自己知识是最佳的。于是,两种教学方式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共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那么,哪种方式才能真正抓住学生们的视觉与听觉呢?哪种方式才是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呢?哪种方式才是被长期检验后最为行之有效的呢?总之,哪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最佳呢?作为老师还是有必要认真探讨,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的。传统教学方法许多人都已习以为常,很少有人特别注意它。其实这种教学方法看似容易,却是相当难以运用和把握好的,除非有着一定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否则难免会在学生面前出现窘况。说它难,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靠的就是一本教材、一支笔、一份教案、一张嘴,连说带写,占据了整个课堂,用深入浅出的知识、充满感情的讲解、流利娴熟的板书调动着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激发他们的智商,促成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师们,一般当年自己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是亲身经历和感受这种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