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手机短信连同标点只有70个字符的容量。由于字数的限制,短信的篇幅与绝大多数文体相比更加袖珍,短信的写作要求也苛刻了许多。因此,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是手机短信写作的主要特征和要求。诗化的语言和修辞方法的运用是手机短信写作的主要方法,温馨柔婉和幽默搞笑是短信的写作风格,比喻、借代、排比、对偶、双关、仿用等修辞格和形象性语汇的精妙使用在短信中比比皆是,借助于植物花草、四季风光、风雨雷电等自然界的丰富意象传达祝福、关心和问候这些人类最朴实纯真的情感,手机短信流淌着浓浓的诗意,凸显了强烈的美感,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
三、写作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在多元的时代里,开放的新媒介是多元化最具象征意味的符号,也是多元化最典型集中的体现实体。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以点对点的传播新形式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模糊化,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使得新媒介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者的权威性大大降低。在这个信息开放的平台上,人们的地位更平等、交流更自由、言论更大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新媒介语境下的写作更加真实地表达个人的意图和观点,论辩的色彩更强烈,不同意见的反驳也更直接,百家争鸣的理想境界在新媒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语言攻击甚至人身攻击的负面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草根阶层公开表达思想的可能性和场所,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了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在这里,每个博主既是作者,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同时也是评判者,评判他人的文本及观点。这种开放性使得观点的讨论可以擦出火花,也会碰撞出火药味。网络的链接和跟帖等技术鼓励了这种交流和互动,点对点的互动模式使时空的距离骤然消失,写作和传播同步化,博客写作在第一时间里便实现了传播的影响效果。但是因为开放的网络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并不是博主的主观意志所能控制的,因此这种影响的效果往往很难确定,主要由博客涉及的议题、发表的时间及影响等因素决定。
手机短信的传播是复制接力式的传播,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性。生日祝福、节日庆祝、思念和关心,这些短信的内容具有族群性和同一性,可以不断复制和转发,尤其是重大的全民性节日,短信的发送数量更是高于平时无数倍。每个手机用户在这个接力链中担任了多种角色,他既是短信的接收者,接受并回应来自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关心,同时也是短信的传播者,将信息再次或多次地传播出去。
在这个接力式的传播链中,他们是传播的一环,接收信息,再以自己为中心,将短信辐射式地传播出去。发送对象确定性的交流决定了个人传播环的规模和范围,而整个接力链的长度和规模同样无法确定。
四、写作标准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新媒介里,写作与传播同步、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的特点给新媒介写作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标准。
首先是写作主体的自律。开放的新媒介面向所有人,写作主体的草根现象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重要的区分点。几乎没有任何写作和发表障碍的新媒介给了普罗大众一展写作才华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评价别人的观点变得轻而易举,这给了写作者极大的自由。
但自由不等于放纵,不等于可以侵犯别人的自由。有些作者滥用自由,恶意披露别人的隐私、侵犯别人的名誉;用污辱的语言辱骂持不同观点的作者,以致在网络上不时出现语言暴力,污染了网络。有人利用手机短信传递夸大或虚假的信息,影响了众多不明真相的手机用户,使这些手机用户在传播链中充当了传播夸大或虚假短信的一个链环,造成了全社会的恐慌。声称“有毒香蕉”、“有虫橘子”的虚假短信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虚拟空间不是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在新媒介形势下,作者应该自律,自觉地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其次是写作内容的严谨。无论是博客还是手机短信,都有数不胜数的评判者,有的博客的跟帖多达几百页,其中有赞同也有反驳。写作面临着这么多的“裁判”对作者来说是荣幸更是压力,对自身写作的评论、争论、批评乃至辱骂,都是交流的组成部分,作者应该有承担这种压力的心理准备,唯有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谨立论、准确阐述,以不断完善写作。
博主的写作常常是有感而发的,但有时过于随意和即兴,缺乏深思熟虑的严密构思,在众多“裁判”的挑剔下,难免出现论述的漏洞。金融危机波及了全世界,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博客上的观点各异,有的悲观地断定中国的危机已经到来,有的乐观地认为这是中国发展的机遇。观点众多、情绪化的言论遍布网络,许多博文的观点经不住推敲和商榷。但也有人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在对事件进行深入地研究后,具体指出了中国应对危机的策略,以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种严谨负责的写作是建立在完整把握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立的思考和视角,结论自然具有力度和深度。
再次是不断创新。创新是写作的生命,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社会观察力是写作创新的保证,不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提炼新观点,用独立的思维从不同的视角看社会、看人生,自然就能发现一片不同的新天地。
博客写作要求博主对现实世界的细致捕捉和准确把握,从微观小事中看出不寻常,在宏观大局里找到新思路。手机短信的写作范围相对集中,佳节又至、生日再来,今年的短信如何与往年不同?月饼、月亮是中秋的象征,粽子、龙船是端午的标签,年复一年,景象依旧,不重复自己,也区别于别人,如何花样翻新?考验作者的是意象组合的创新和出其不意的构思。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五彩线,荷包香,系在身上保安康;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节快乐!
米饭和包子打群架,米饭人多势众,见了包着的就打,糖包、肉包、蒸饺无一幸免。粽子被逼到墙角,情急之下把衣服一撕大叫:看清楚,我是卧底!
同样是端午节的祝福,这两则短信的内容、修辞、语言风格等都体现了作者不拘一格的独特构思。
最后是写作的多样化。依附于新媒介全新的传播要素,新媒介的写作越加多样化。内容是写作的根本,在任何媒介语境下都是最关键的要素。与传统媒介语境下的写作相比,新媒介的写作更注意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传达内容,文字的编排、字体的选择、符号和图形等网络语言、摄影照片、美术图片以及音乐的选用,都充分发挥了新媒介的优势。这也是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介形势下推销文本、吸引注意力的好方法。
新媒介语境下,以博客和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文本写作给了普通人以平等表达和发表言论的机会和途径,呈现出越来越独特的草根文化。这些新文本的写作者正在从社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身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身兼接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的多重身份,从而彻底改变和颠覆了传统的写作传播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发展,结合了网络和手机优势的手机博客、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新事物陆续出现,不断给写作提供新视点、新视角,提出新标准、新要求。
“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名的论断揭示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新媒介并不仅仅只是人们利用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和形式,它们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人们的写作活动注入了新特点和新气象。
(作者刘洪妹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