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凯歌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当我们说电影是白日梦时,也就意味着导演、编剧等和电影受众共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幻。弗洛伊德指出:“记得的梦并不是真事,只是一个化装的代替物,这个代替物因唤起其它代替的观念就提供了一种线索,使我们得知原来的思想,而将隐藏在梦内的潜意识的思想带入意识之内。”陈凯歌在《无极》梦里的化妆、替代比其他电影用得更加隐秘一些,其中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隐藏得更加完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读解出其中隐含的俄狄浦斯情结。
国王的父亲身份是清楚的,王后倾城则理所当然是国母———母亲。国王和大将军光明事实上是父亲的一分为二———具有两条命的分身形象。无欢和昆仑奴事实上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两个“儿子”,是淘气捣蛋(无欢)和听话善良(昆仑奴)的两面性。无论故事有多么复杂、曲折的情节,三个男人争夺的核心不是权力,而是女人———美丽倾城的王后———国母。与《菊豆》一样也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国王父亲在电影的开始就被光明派去拯救他的奴隶昆仑奴误杀死。儿子好意而且间接杀死了国王———父亲,回避了超我的道德压抑。我们知道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弑父也是误杀。这与张艺谋的《菊豆》中天白误杀杨金山如出一辙。光明不是故意地得到了王后倾城,但是客观结果实现了娶母———占有王后的事实。再次突破了超我的审查。这时光明成了父亲,倾城变成了母亲。无欢最终弑父(杀光明)之前说所有的人都在欺骗他,他人生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倾城,因为他在小时候她欺骗了他。那是一个点着红点的馒头———女性乳房的意象。而童年倾城当年得到馒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母亲,她是代母亲拿走“馒头”乳房。这类似于孩子们的断奶过程,母亲在孩子断奶时往往采取欺骗的手段。无极世界女神是远去的儿时母亲的转喻形象。弗洛伊德指出儿童的恋母情结是从母亲的乳房开始的。
婴儿的第一个性欲对象是哺育他的母亲的乳房……母亲由于对婴儿身体的关心而成为婴儿的第一个引诱者。母亲作为第一个,也是最有力的爱恋对象和后来所有爱恋关系的原型(男女都不例外)的独特的、无可匹敌的、终生不变的重要性的根子,就在这两种联系之中。无欢杀死光明将军又被昆仑奴杀死———既弑父又被诚实善良的自我惩罚。最终,母亲还是被听话的小“儿子”昆仑奴娶得。昆仑奴一直在渴望再次见到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妹妹式的母亲或母亲式的妹妹,最终由王后倾城将这两者合并实现。电影事实上是弑父和娶母都实现了两次。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我们不难发现《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而这个文本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同样被完好地复制过来。我们看到电影一开始就交代太子无鸾曾经爱恋的婉儿被父亲娶为妻子立为皇后。即父皇的妻子(母后)是太子的情人。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就具有母子无血亲的假定,也就可以具有爱恋关系的存在而不受超我的谴责。
无鸾太子内心真正的仇人恰恰是父亲。但是超我不允许仇视父亲甚至杀死父亲,所以电影就设定由叔叔杀死并代替父亲掌握王位,并占有了母后。这样一来无鸾太子无论是恋母还是弑父都有了充分的道德依据,而不必顾虑重重。无鸾回到皇宫后见到母后,在表面上是完全尊重母后的身份,但是当母后将胸部紧紧贴住无鸾的面部时已经很难分出是哺乳动作还是情人亲热的行为。无鸾太子在与青女发生性关系的时刻反复让青女承认青女就是皇后,青女虽然一再否认,但是太子无鸾是将她认作母后才与她发生了性关系。在这里娶母是由青女代替的。无鸾总喜欢戴着面具,他的解释是:“伟大的艺术家能在面具上感觉到最复杂最隐秘的情感。”即面具可以遮蔽表面的人脸使得人做事可以不必忌讳,就像化装舞会一样隐藏起真实的形象。这样就规避了道德感和性别的尴尬,无鸾就可以在完成弑父和娶母时无所忌讳。虽然皇上是叔叔,但无鸾弑父的过程再次被道德遮蔽,叔叔(父亲的兄弟)的自杀避免了无鸾直接弑父的道德难堪。弑父之后是无鸾的自我惩罚,为救情人母后手被毒刀刺伤。而弑父娶母的结果只能是以死谢罪。无鸾死前躺在情人母后的怀里像个婴儿,仿佛回到了童年。他突然呼唤起母后的昵称“婉儿”,母后说:“婉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忘了?是你父亲娶我的那一天。”说到最后,关键还是父亲抢夺了儿子的情人。说明了仇恨的根结在父亲这里,叔叔在这故事中除了杀死哥哥外,并没有道德危机。
从以上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颇具思考意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
一是,所有的母亲、女人都具有受虐的倾向,母亲———女人都处于一种被拯救的边缘。关于母亲受虐上文已经做出分析。关于拯救,弗洛伊德指出:“这种‘拯救’的观念,自然也有其原因和特殊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同样来自‘恋母情结’。”二是,所有恋母的儿子都取消了血缘关系。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无意识显现的过程就是改头换面的过程,无意识不会赤裸裸地呈现在意识里,而电影这一梦境也是无意识呈现的结果。
三是,都有两次弑父过程。对这样的叙事,就笔者的阅读范围而言,弗洛伊德还没有做出过研究。也许是弑父的冲动过于激烈,需要反复表达?
四是,无论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冯小刚的《夜宴》都设定了一个与王子有性关系的小妹妹的角色,陈凯歌的《无极》中昆仑奴也反复强调思念母亲和妹妹,最终由倾城将两种角色融为一体。兄妹恋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的重要特点,这样的恋妹情结可能是弗洛伊德当年未曾提及的,这或许是中国男人特有的情结。
四、姜文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姜文也和许多著名导演一样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不由自主地显露出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但却与上述电影有所不同,因而单独分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以小队长的妈梦见一双带黄须子的绣着鱼的鞋,因丢鞋而疯狂展开的故事。第一个段落结束是其母的衣服和鞋子在水上漂浮。弗洛伊德认为:“衣服,制服是裸体的象征”,“鞋和拖鞋则有女生殖器的意味”。我们可以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看到小队长和母亲的关系,在电影一开始就借学校老师的嘴说出:“恐怕是姐姐吧,不要自欺欺人了。”姜文在选择演员时也的确选择了在相貌上年龄差距很近的周韵和房祖名演母子关系。房祖名的表演与其说是个与他同龄的青年小伙子,不如说更像一个儿童,他“妈———妈———”地叫着非常幼儿的口吻,即导演通过电影角色回到了童年、幼年。影片中小队长妈妈上树后小队长登梯子上去解救其母,弗洛伊德指出:“登梯、登山、登楼的动作显然是性交的象征。”而在电影的第三部分1976年秋中,姜文亲自出演的唐老师成为小队长的唐叔,而孔维演的唐妻,小队长说和唐叔有点像亲戚,但是又不知称呼唐婶好还是阿姨好,即关系不明确。唐叔和唐婶的出现恰好被安排在疯妈仙去的交换当口,也就是说唐婶此时替换了疯妈,唐叔和唐婶又是夫妇。这样就可以既达到娶母的目的又回避了血缘母亲的现实。小队长和阿姨发生性关系又被安排在疯妈搭建的白宫似的彼岸世界,即非现实世界里。小队长被唐叔枪毙事件在故事表层是对他超越伦理性关系的惩处,故事深层是小队长的自我惩罚,小队长是故意找死。从北京没有找到杀人根据的唐叔显然已经放弃了杀死小队长的冲动,但是小队长自己特意跑到外地找到天鹅绒并用以刺激唐叔。
对待死亡小队长好像回家一样轻松,只有自我惩处才符合俄狄浦斯情结的全部内涵。这与《哈姆雷特》、《雷雨》等名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父亲转换成了叔叔,《雷雨》则是将母亲转换成继母,这样就可以不存在弑父以及恋母的道德疑虑。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在最后一个段落1958年冬(电影的过去)借助于不知名的手完成了弑父,即弑父是在很久以前的梦想———幼年梦想。姜文在讲述这部作品时反复强调了是对自己梦境的表达。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最早把好莱坞电影比作“梦幻加工厂”。弗洛伊德也说:
但一个具有文学天赋的作家就不同了,他向我们呈示自己的“游戏”或向我们“披露”他的“白日梦”时,我们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快感。至于作家究竟怎样创造出这种效果,至今还是一个隐藏在他们心底的秘密。
据我猜测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作家通过变换和伪装等手法将“白日梦”中所具有的“以自我为核心”的特征变弱,使人更容易接受。《太阳照常升起》与上述其他电影作品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将人物和人物关系进行了巧妙的伪装和置换,以完成白日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结语
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导演、编剧在故意编写一套弑父娶母的惊人故事,而应该是导演、编剧在创作冲动掩盖下达到的无意识的结果。弗洛伊德指出:俄狄浦斯的不明真相正是无意识状态的合理表现,因为对成人来说,这整个经验已经进入无意识;而且,使得或应该使得这位主人公成为清白的。那个预言家的强制力,也说明了注定每一个做儿子的都要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的命运必然性。俄狄浦斯情结是电影的最深层次,是电影作者在无意识的梦境层面完成的深层精神整合。如果说上述电影均可追踪成是对《哈姆雷特》、《雷雨》等名著的移植和借用的话,也无法否定电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层内涵。这些电影的编剧、导演们面对汗牛充栋的世界名著却只对《哈姆雷特》、《雷雨》这些具有浓郁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情有独钟,本身就说明了俄狄浦斯情结在无意识层面对他们具有巨大的诱惑和召唤力。
(作者王黑特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