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和肯特(Taylor&;Kent)在1998年提出了对话式网站(a dialogic website)应具备的五项标准:
第一,具有双向沟通的对话回路(a dialogic loop to allow the free flow of communication in both directions);
第二,针对各种目标公众提供实用性信息(the provision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ll target publics);
第三,具备如聊天室、常见问答以及其他提升再访率的手段(the use of chat rooms,Q&;A,and other devices to generate return visits);
第四,方便使用(ease of use);
第五,有效留住访客的链接(including only essential links to keep visitors on the site)。
由此,可以对双向对话式网站的基本要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实时对话、多媒体融合以及搭建“知识中心”的链接管理。
一、从“延时回复”到“实时对话”
“实时对话”对应了泰勒和佩里“创新性战术”的第一种战术和第五种战术,同时也对应了泰勒和肯特对“对话式网站”的第一项和第三项要求。“实时对话”强调交流的“实时”和“双向”,压缩网站访问者和网站管理者之间问与答的时间反应空隙,尽可能促成网络对一对一、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传播模式的再现。
泰勒和肯特认为,对话式网站的最突出特点是“对话回路机制”的健全,有专业人员在线及时回答公众的问题。应该说,这也是政府网站在人力和技术上最难实现的地方之一。如何保证让有能力的(新闻发布的专业要求)、“有资格”的(新闻发布的职位要求)网络新闻发言人实时守候在互联网的一端在线解答公众疑问,这是一个需要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的重要环节。
从实践来看,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省、市级政府网站还没有能够做到新闻发言人与网民的实时互动,但是,一些“延时”的在线互动形式已经被开发并逐渐得到运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市政府设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规定网络新闻发言人在24小时内答复网民意见,力求做到解决问题“不隔夜”。可以看出,南京市政府正在努力从“延时回复”向“实时对话”的模式过渡。
根据南京网络发言人制度安排,全市90家单位、区县在论坛上开设了互动板块,由各自的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网络发言人在此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网民可在相应的板块内,向相关部门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受理网民建议、意见、咨询等类别的网帖。
据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介绍,和其他地方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不同的是,南京市规定,针对网络发帖,涉及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原则上应该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而且除了目前南京政府网站上开通的论坛平台,南京网络发言人还要监测人民网、西祠胡同、天涯、新浪等论坛上涉及南京的发帖,并及时进行回复。比如说,天涯出现一条涉及南京某部门的帖子,相关发言人也应该以发言人的身份在天涯发帖回复。南京市政府已经要求各个单位,派专人每天浏览这些论坛。
从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论坛上,可以得到一些非严格统计意义上的粗略印象:论坛的在线人数并不多;每日的主题数大约在2-3个;点击率的平均值在千人次左右;回帖率不高,即便是人气较旺的被论坛置顶的“美丽的新南京照片你有吗?发上来!”主题下的回帖量也只有186张。政府网站在推进与网民互动的进程中,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和推广,让人们知道有这样的途径可以表达心声并得到具有权威性地、及时地回复。此外,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在采访中也表达了目前网络发言人存在的两个问题:
一是回复不够及时。“实际上,我们很多网络发言人现在有一个误区,总是觉得要把网民的投诉、意见解决后才回复,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曹劲松说,“第一时间的回复不一定要解决问题,但必须先给出一个姿态,告诉市民已经受理此事。”
第二个问题是,回复内容仍然存在官话、套话。网络发言人仍然将一些政策、规定的语言放到网络回帖中,缺少了生活化、贴近性的语言。
二、从“多媒体融合”到“平台管理”
“多媒体融合”对应了泰勒和佩里“创新性战术”的第四种“多媒体效果”战术,从技术上保证“对话式网站”的第四个要求“方便使用”:
a.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融合”要求政府新闻发布网站除了应该提供文字性叙述外,还应给予视觉、音效、高分辨率照片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式。
b.从平台管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融合”意味着传统新闻发布与网络新闻发布的渠道融合;还包括互联网与公众日常通讯工具,特别是手机等新媒体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中的运用。
笔者对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和2009年“8·8”台湾莫拉克风灾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与台湾红十字会通过各自网站所进行的新闻发布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非政府组织在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5·12”四川大地震中,台湾红十字总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5·12汶川地震”专题,图文相间,以“活动纪实”的方式随时更新网站上的救援信息。并于2009年2月5日,时隔灾难发生近十个月之后,将汶川地震期间,台湾红十字总会发布的全部信息集结成专题,以“5·12川震集结”的标题链接在专题首页上供受众点击回顾。
“8·8”台湾莫拉克风灾期间,台湾红十字总会采取了以四川地震专题几乎完全一致的操作方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八·八水灾”专题,并以“活动纪实”的方式滚动播发最新信息,在灾难发生一个月之后,同样将相关信息集结成专题,以“救灾备灾专栏报道”、“红十字会八·八水灾行动报告”、“八·八水灾相关新闻稿”以及“志工故事”等方式陈列于专题首页上。台湾红十字总会还联合“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中华社会福利联合劝募协会”、“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台北律师公会”、“台湾会设师公会”、“台北市会设师公会”等机构共同建立“8·8水灾民间捐输透明平台”,建立专门的平台网站,并为网站的设立召开记者会,向媒体和公众阐明平台的主张和相关法规。网站上开辟有:“募捐团体自律意愿”、“募款专案查询”、“募款法规”、“检举信箱”以及“募款团体注册”等主要频道。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内政部社会司公益劝募管理系统”进行网络联动,并与“八·八水灾资源网”、“莫拉克灾情网路中心”和“莫拉克飓风灾情支援网”等网络设有互动性的链接。
汶川地震中,中国红十字总会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了专题“汶川地震大救援”,首页上主要以新闻标题的形式供受众点击进入。内容以文字为主,少数新闻在正文中嵌有图片。台湾风灾中,中国红十字总会没有在其官方网站上设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