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分工、商品化直至全球的相互依赖与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冲突等种种社会变迁的信号频频闪现之时,我们能够意识到,不论你是否愿意相信、愿意接纳,眼前便是这个被命名为“现代”的社会图景。
现代社会的成就与其带来的风险都是人文社会科学探索的重要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之一,新闻发布或新闻发言人,从诞生伊始,便承载了太多的期许与想象……
对于战争而言,它被视为宣传的武器;对于民主而言,它又被视为对话的桥梁;对于西方而言,它是亚里士多德古典修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它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在现代社会的演绎和继承。
关于发言人的新闻越来越多,关于发言人的书刊越来越多,但,人们关于发言人的疑惑似乎并未因此减少:危机时刻,他(她)被期许“第一个站出来说话”;风平浪静,他(她)似乎总是被挡在决策会议的门外……对发言人的解释不是太多,而是远远不够。
如果一门知识仅仅从技术的角度被书写,它便只能被工具化。如果只是口才与仪态的操练,新闻发布与发言人就很难期待获得职业尊敬与学科地位。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程,不如说是一本记录,它记录着作者对新闻发布与发言人的理解历程;它不想记录怎么种花、浇水,它只想提供给读者一个新的线索,有机会重新审视这门艺术;它甚至不是教,而只是对话。
本书共分三篇:观念篇、技巧篇与专题篇,每篇包含三章。每章之前均有对该章重点内容的概括,根据不同篇章的内容将配有不同形式的案例,有的案例附在一章之后,有的融进正文之中。
观念篇,从价值立场、组织结构与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尝试探讨“新闻发言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提出以宣传、信息与公共关系三个框架来解释这一问题。价值导向决定了新闻发布的实践方向、新闻发布团队的建设。不能从观念上反思,就难以从战略上布局。
技巧篇,从修辞、仪式与叙事三个角度对“新闻发言人如何做”这一问题予以解释,结合中西方修辞观念与实践史提炼出适合中国语境的政府新闻发布的修辞原则;从仪式的秩序、冲突和表演性三个层面来解释新闻发布会的策划和组织;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如何以“新闻”而不是“公文”的方式撰写新闻稿。
专题篇,关注三个语境中的政府新闻发布:跨文化语境、危机语境以及互联网的语境。实践上能否跨文化,其关键在于观念上能否跨文化,而根本则在于是否将“人”置于问题的核心;危机情境中的注意力资源变得稀缺,认知“框架”的作用愈发显现,新闻发布就是发现框架、管理框架的过程;网络对于政府新闻发布而言,不只是多媒体传播技术的融合平台,更重要的是新闻发布资源的整合平台,其中,资源整合中信息源的整合实际上就是社会网络的关系整合。
从学科归属而言,新闻发布是一门综合的、跨学科的学问,从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与传播学、公共关系、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就其活动范围而言,它是现代社会民主意识勃兴背景下,公共行政与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或非盈利性组织的核心职能之一。本书的目标受众包括: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对新闻发布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教师和学生;从事或打算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实践界人士。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发现,越是尝试让它承载理论探讨与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写起来便越发费力。然而,面对新闻发布这样一个实践味甚重的话题,绕开实践万万不行,而抛开理论我又心有不甘,于是,便有了艰难攀爬之后的,这本有点另类的书。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我的这点用心和努力,疏漏一定不少,还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