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在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期,由于既有的教育体制本身不同程度上缺少应有的权威性,因此对教育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处于结构转型期的教育,其教育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包括四个方面:有利于实现地区社会与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有序竞争,提高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保障公民教育权利的全面实现;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对教育资源的供给。
教育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构教育发展的公共管理结构,界定好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权限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教育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实现教育发展模式转换;构建现代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扩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的效益;建立和完善教育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培育社会参与和市场导向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入等。基于以上教育制度创新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区域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中,政府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政府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实现区域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措施。基于组织创新所产生的效能最优化,则是区域教育体制创新的终极目标。
第一节 政府角色与职能转换
政府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担负着一定的职责。正确理解政府的角色和职责是履行其职责的重要前提,而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则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因此,对政府角色和职能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今天,适时、适当的转变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政府角色与职能
(一)政府角色的含义
政府的角色是由政府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运行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决定了政府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政府的角色就完全不同。一般我们认为的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地位和行为模式。决定政府角色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结构分工基础上确立的社会主体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各社会主体所控制和调配的资源状况;三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进行的政府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在改革之初,就担负着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任务。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客体。政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尽管政府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从“划桨人”转变成“掌舵人”,从微观操作者转变为宏观调控者,但历史使命赋予政府改革主角和改革主要推动者的角色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二)政府职能的含义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
政府职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府职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但为了更好地观察政府职的具体领域和具体运作规则,从而优化政府职能的选择,人们更注重从政府管理的领域看政府职能的构成,而政府管理社会文化教育是政府的社会职能。
(三)政府管理社会科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职能
政府通过文化管理机构依法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社会科教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管理。同时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还包括制定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计划,制定和颁布重大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规,维护精神生产的正常秩序。同时,政府还必须组织完成重大的科技、文化、教育的公关项目和这方面的重大的公共工程、文化服务设施的项目,这些项目有些是市场力量无法实现动员和达到的目标,有些通过市场力量的组织、动员和协调所需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但这些项目对于国家、民族的振兴,文化传统的传承,全体公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根本利害关系的。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它们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又是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必然地要全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中国政府既把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也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
可以说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政府活动的内容和方向。政府的角色反映了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角色决定了政府所拥有的职能。
二、政府角色转换与政府职能转变
(一)政府角色转换与职能转变的含义
1.政府角色转换的含义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且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多样和复杂,这就相应地要求政府角色转换,政府由扮演单一的角色,向复杂角色转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政府的角色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转换:
第一是由“全知全能”的家长角色转变为“有限责任”的有限型政府的角色。以往的政府角色是管理一切、指挥一切和关照一切的“家长”形象。现在要转变成政府把宏观调控、实施市场规则、完善市场服务上来。
第二是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管理型和服务型并重的政府。政府要本着一切有利于群众,一切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宗旨和原则,真正做还人民的勤务员。政府要为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是由人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政府行政要做到严格遵守法律,依照法定程序办事的原则,而不是由人说了算,人治需要让位于法制。
第四是由“暗箱”政府转变为“透明”政府,实施政务公开,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其重要之处就是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五是由低效的政府转变为高效的政府。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就需要简化政府的办事程序,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实行“一站式”服务的政府。
2.政府职能转换的定义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指政府的职责和功能的变化、转变与发展。主要包括四层含义:
第一,随着政府角色的转换,政府的职能也要发展变化。政府的两种基本职能,即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最后随着国家和政府的消失,代之以“简单的管理职能”。这是一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内涵。
第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政府的管理社会的职能的转变,即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管理,不能永远是权力无限,统管一切,而应该是有限的,管理一些该管,也能管好的事情。
第三,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管理权限的改变。政府应该从“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放权于社会,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逐步让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四,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使政府在转变中提升政府的能力,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到民本位的高效服务性政府。
(二)政府角色转换与职能转变的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由于社会的一切资源完全为政府所控制,个人只能依附于政府才能生存,离开了政府就会寸步难行,形成了全能型、审批型和高成本型的政府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行政权力无限制扩张,样样抓、样样管,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均纳入政府计划管理,政府机构异常庞大,行政开支压力非常沉重。同时,繁复的行政审批环节,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经济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不但行政效率难以提高,更加重了社会成本。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扮演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
实践表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特别繁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事务社会化管理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错位为社会事务国家化。这就导致社会主义国家误认为社会一切事物有政府来管理和服务。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急剧扩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部门越来越臃肿,管理队伍越来越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必然显现出来。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要求政府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职能。
政府的职能是发展变化的,政府职能的变化是由其承担的职能的条件变化决定的。其中经济条件的变化起决定的作用。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的阶级结构、主要矛盾等都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相应地进行变化。第一,职能重心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管理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各级政府实现了管理中心的根本转变,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注重行政命令和行政指令,而经济手段则带有间接性和诱导性,起着调节和影响的作用。
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前者强调政府是事无巨细的一揽子统管,承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而后者只是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作用。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转变即从一定的控制加上一定的放权相结合。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并不都是要放开,一定程度的控制还是必要的。不是政府的职能越少越好,而是要适合社会的发展。第三,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问题是不同的管理职能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官僚主义现象都是与政府职能关系不清,“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有关。因此,分清职能、理顺关系、划分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三)下城区政府在角色转换和职能转变中的新举措
1.下城和谐社区的建设
下城区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从1987年开始,该区就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进行了社区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下城区社区建设从“四有”入手,夯实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基础:一是有人干事,通过着力加强社区“领头雁工程”建设,优化社区工作者结构,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巩固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有钱办事,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00万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同时,区政府设立每年5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星级社区”、“满意社区”和“先进单位”的创建工作;各街道在促进社区资源集聚、整合的同时,每年都有计划地安排相应的资金投入,重点向新建社区、人口密集社区、困难群体聚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区、撤村建居的社区倾斜,促进社区平衡发展。三是有章理事。下城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06-2010)》、《下城区社区居务公开的实施意见》、《下城区社区财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发展战略上明确了社区发展整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措施。同时,各社区在进一步明确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职责的基础上。落实了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和工作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知情率、支持率、参与率、满意率,推动社区自治的深化发展。四是有场所做事。经过不懈努力,全区所有社区达到市规定的每百户配30平方米服务用房的要求,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1813.73平方米,超过应配用房面积数14268.13平方米。
同时,根据下城实际情况,该区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五位一体”、“五力合一”、“五型并举”、“三评互动”的现代和谐社区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