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3200000028

第28章 论争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理性辨析(12)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诸多文化思潮的涌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宽松的话语环境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对包括鲁迅在内的学术研究而言,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中,突破了教条主义设定的禁区,也难以避免另一种学术弊端的出现:或者以偷窥和流言绯闻的方式,从日常生活隐私的角度贬低鲁迅的人格和品质,将鲁迅庸常化、凡俗化;或者通过推崇当年鲁迅的论敌和思想的对立者等方式,否定鲁迅的人格品质和文化判断,从而怀疑和贬损鲁迅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地位。这些问题包含着诸多复杂性,但对于处在大众文化语境中,享受着世俗生活,长期被动地仰视圣坛上的尊神和束缚于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思维的读者而言,无疑有着一种被解放的轻松感。此类观点尤其容易为思想单纯而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少年所接受,如果不加梳理和引导,极易造成对鲁迅再次误读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自鲁迅去世至今的75年间,鲁迅形象塑造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鲁迅文化遗产被纳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作为新意识形态的资源,这属于历史范畴中的常态。此后庸俗社会学的功利主义、研究方法上的教条主义以及复杂的政治权力之争,在使鲁迅经典被“过度阐释”的同时,也使得阐释走向了“神化”和“丑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鲁迅镜像”,而非真实的鲁迅本身。

20世纪末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和商业化炒作,则是对鲁迅形象的凡俗化和平庸化。这些错误倾向都严重影响到青年学子对鲁迅的客观认识。可以预言,随着学术理性的进一步回归,鲁迅的形象阐释将逐渐趋向于科学化,从而实现“趋近性还原”。

21世纪初的鲁迅颠覆风波中,另外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原因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主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有人认为:鲁迅从早年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到后来转向左翼,最终鲁迅给我们留下的是崇高理念下所保持的战斗姿态,这无疑也是当代网络“愤青”的一个标准剪影。这不禁令我们想起70多年前鲁迅说过的一段话。1936年8月,鲁迅在反驳徐懋庸对巴金、黄源的贬低和污蔑,并回击鲁迅竟“与此辈为伍”的谬论时肯定地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安那其主义者’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经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名的战斗的宣言。黄源也签了名的。这样的译者和作家要来参加抗日的统一战线,我们是欢迎的,我真不懂徐懋庸等类为什么要说他们是‘卑劣’?难道因为有《译文》存在碍眼?难道连西班牙的‘安那其’的破坏革命,也要巴金负责?”鲁迅的话语中包含着对青年的热忱与爱护,也表现出他透辟地揭示荒谬的逻辑推理及因果关系的智慧。用鲁迅的话语来回应今天对鲁迅的质疑,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文明传承者和创造者,语文课程是鲁迅经典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认真总结历史教训,研究如何让鲁迅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让鲁迅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等问题,显然是非常迫切的。但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回答“鲁迅是谁”的问题。除了鲁迅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化的影响之外,语文教育本身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去除概念化、教条化和程式化,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化、审美化和现代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在2009年“鸡肋说”的风波中,有教育界前辈感叹:并不是学生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而是现在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课就直接讲鲁迅的战斗精神,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在教学中产生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因为事实上,在现实的语文课堂里,鲁迅并不是以“文学”的方式被感受,也不是以鲜活的生命个体而出现的,更多的时候,他被转化成了语文知识和政治思想教育的材料,是那些非文学的方式压缩了鲁迅的血肉之躯和鲜明人格。政治和教育的双重功利性,将鲁迅异化成了生硬的概念和抽象的符号,接受者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那些与自身生存全然无关的知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在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新形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在这里,“还原”、“走近”需要传播者具有相关的学养和情感的积淀。鲁迅的回忆录和传记汗牛充栋,但有谁像萧红那样以细致的观察和深情的笔墨,将鲁迅的个性和气质畅快真实地传达出来呢?讲课也是此理。

认为越是深奥、抽象越能提升鲁迅的形象,纯属文学教育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它成了普通读者走近鲁迅的一个先在障碍。文学是形象思维,它与科学主义相左。许多时候,文学拒绝精密细致的理性分析,它更需要细节和具象,需要片段的自然衔接衍生出真实而动人的情绪体验。那样的印象是活生生的,它绵延不绝,像茂密的常青藤攀缘生长着,像鲜血一样流淌在读者的生命里。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走近”鲁迅,才不至于产生疏远甚至憎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将一个负载着巨大的民族现代文化因子的文学大师和他的经典作品,化为中国现代公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从而在“人”的基点上实现鲁迅经典传播中的人文价值。显然,这是一个让人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学术界和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二、“英雄”与“平民”:“历史是人的历史”

在历史唯物主义那里,“人是历史的人”与“历史是人的历史”,是同一个命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交织着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并不适宜作机械划分。在鲁迅评价中,毛泽东为鲁迅冠名的“三个家”、“五个最”,以及“民族魂”、“民族英雄”等,同样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是为了阐述的条理和行文的方便,将一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前者重在从“人是历史的人”这个角度,科学分析鲁迅作为“三个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使之与后来的政治“神化”区别开来。后者试图从“历史是人的历史”的角度,肯定杰出人物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地位,将鲁迅所具备的天才气质与后来的“神圣化英雄”符号相区别,从而肯定鲁迅作为“民族英雄”在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巨大的历史推动力量。

(一)鲁迅之重构:“英雄”还是“平民”?

鲁迅作为“民族魂”、“民族英雄”的称号始于20世纪抗日救国的战争年代,此后始终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相关联,并持续了半个多个世纪。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和场合,人们往往从“仪式”本身受到某种暗示,领悟到隐含其中的意义。“仪式”无疑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功能。“鲁迅在1981年度过诞辰100周年,恰好迎接中国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时期。在这个历史时刻,鲁迅的民族英雄形象成为了中国人告别‘文革’、进入新时期的一个开端。正如鲁迅恰逢其时的辞世于1936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一样——‘民族魂’的形象强化了中国人抗日的凝聚力。”鲁迅11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鲁迅仍然在意识形态框架之内,意图在于通过鲁迅作为“民族魂”形象,将本民族知识者聚集于爱国主义旗帜下,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世纪之交,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特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从政治的阶级斗争的模式向着淡化政治、适应大众以及外延更为宽广的方向调整,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与规范的双重功能。

鲁迅12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仪式呈现出沉静低调的特点,它意味着“新意识形态的逐渐确立使得国家意识形态不再像以往那样将鲁迅形象作为政权巩固、高度集中的阐释对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鲁迅被放逐在国家意识形态之外,而是相反,它隐含了国家意识形态在一个新的框架下对于鲁迅的重构。更确切地说,低调的纪念仪式是重新整合中国社会文化(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这三个纪念仪式的简要勾勒,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鲁迅形象在认识和建构方面的微妙的历史性变化。

“文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文化浩劫和巨大悲剧,使人们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强化了对僵化的意识形态的否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人与事,都成为众矢之的,鲁迅也不能幸免。否定“意识形态化”与“鲁迅重评”几乎成为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子。“意识形态”如何走向“僵化”?它对中国文学的严重后果是怎样造成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解释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风波迭起的鲁迅论争深层所隐含的历史本质。

研究表明,“意识形态”从法国托拉西自19世纪提出,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改造,创造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构了全新的意识形态理论,包含了诸多丰富的思想内容。毛泽东创造性地阐发了“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造成了正反两极的历史效果,即在推动中国社会革命历史向前的同时,也造成了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之间,忽略了以人为中介的重要环节;二是缺乏对意识形态在历史实践中滞后性的认识。两者都使当代中国文学的创造和理论建构发生了问题。前者使文学要么被纳入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要么被抛开到意识形态的范围外;后者使理论家与批评家放弃了从生活与创造实践出发建设新的意识形态批评的可能性。在实践上都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发展”。

以此理论为参照,我们看到,鲁迅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也出现了两个极端。“新时期”以来的几次论争,都很强烈地表达着批评家们要求冲决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束缚,将鲁迅研究从定于一尊的权威言说和庸俗社会学实用主义的工具论中解放出来的愿望。如今看来,在那些偏颇过激的言语行动中,包含着将鲁迅阅读还原为更自由、更多元的个人化行为的愿望与构建一个“平民化”鲁迅形象的合理因素。“平民化”鲁迅与鲁迅人格及思想艺术的基本特质并不相悖。“平民化”鲁迅建构的初衷在于将鲁迅从“神化”的宗教崇拜中解放出来,回到他所挚爱的人间,还原其民众立场,让他以更亲和、更朴素的人格魅力走向民间,使其对中国现代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力量。“平民化”宽广的外延中应该仍然保留着作为“民族魂”的精英元素,但后来不时浮泛的“凡俗化”、“妖魔化”、“商业化”的反常现象,不断地消解着鲁迅的思想深度和意义世界,几乎与研究者的初衷南辕北辙。

显然,这是在消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化”历史涂饰之后的又一种世俗化彩绘,究其实质,它与政治意识形态化一样,都无法使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真实的鲁迅。甚至,世俗化淹没对鲁迅本身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如何准确厘定政治的“神圣化英雄”与作为创造历史的杰出人物的“英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平民化”立场与凡俗意义上“平民”概念的区别;如何科学把握“英雄”与“平民”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一个合适的框架中重新评价鲁迅的历史功绩,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二)鲁迅:作为“思想界英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鲁迅身上最集中地体现着鲜明而深刻的现代理性与启蒙意识。在谈到鲁迅的现代精神时,人们这样来概括:“他的现代文学精神,包含始终如一的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理性,质朴的平民情怀与自审意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永不愿放弃的人的解放的理想。”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到,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里包含着“个体”与“平民”、“现实”与“理想”这样两组对立而统一的相关概念。我们所要探索的是,表面看来截然对立的这两组概念,它们是怎样和谐地体现在鲁迅的文学中的?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人生最美,就是一路行走;一路拾捡前人散落在草丛里的思想瑰宝,观一颗从暗夜里醒来的露珠,赏一株在悬崖边绽放的花朵,装一襟从时光隧道里吹来的轻风,然后染一身智慧的芬芳。篇篇美文,段段经典,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润泽心田,激励人生。
  •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老舍之后“京味文学代表人物”,满族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侄孙女,隆裕皇后的亲侄女。看“格格”作家笔下的市井生活及烟火气息。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作者叶广芩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童年家族的兴盛、热闹和欢愉,少年开始的波折和历练,经历过特殊时期,也见识了瞬息万变,冷暖体验都是切肤的。但她却能有一颗不屈从的心,不凡的见识,是洒脱豪迈对生活又极富热心的。这本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围绕其一家子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生活来展开:与女儿顾大玉的成长、教育中碰触的无数火花,九十多岁的公公跟新时代的晚辈(顾大玉)抱持着的固执与可爱,与丈夫到日本生活的种种热闹以及各种哭笑不得好玩有趣的故事,以及记录从医经历时印刻在心中的二三往事。主要体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又很难得的人间烟火气息。
  •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

    快意恩仇的男人对女儿是如此温柔,即便身处牢狱也关心备至传授知识。一句“亲爱的小文”包含多少父爱!大坐牢家李敖给女儿的80堂趣味英文课。快意恩仇的大男人写给小女孩的80封温情亲子信。来自监狱,最有趣、最温情、最寓教于乐的感人家书。
  • 大师讲堂: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

    大师讲堂: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民国时期影响国人的大师著作)》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 我把阳光寄给你

    我把阳光寄给你

    本书所选散文均来自杂志《读者》。作者为杂志超人气作家。选文共分8个栏目,包括:温暖一生的棉鞋,成功的秘诀,丑陋的苹果,向上帝借一双手,美丽生命的出口,藏在掌心的秘密,没有人拒绝微笑,失去双腿的飞翔。相信自己是一颗珍珠砂,去迎接岁月的淬砺、生命的打磨,你的人生一会光亮圆满。
热门推荐
  • 大侠饶命

    大侠饶命

    我是大侠我怕谁,就算打不过你我还骂不过你丫的,就算骂不过你我还跑不过你丫的!有种的让我先打十拳,打不死你,我就认输,什么,不公平?那你找人打去,跟我过招就得按我的规矩来!且看脑残无厘头的王大夏童鞋如何变身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弟弟,搞笑,热血,还有那么点打了鸡血的温情……
  • 惊鸿倾天下

    惊鸿倾天下

    天机神算曾预言:天降祥瑞,复我炽天,四灵守护,福祉绵绵,赤炎火凤,双生双息,帝凰一出,九州归元。炽天大陆承载千年蜕变,才形成天下四分的局面,数百年来,各国战事不断,争斗层出不穷,却终究是无法打破乱世格局,实力此消彼涨间。大陆东面的东越国一跃成为四国之首,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苍北国也不甘示弱,极力扩张实力,雍西国和陵南国不甘人后,蠢蠢欲动。白轻鸿,闻名天下的“惊鸿公子”,明眸善睐,言笑晏晏,回眸之间,宛若天人。满腹经天纬地之才,一身红衣,一柄玉骨扇踏遍炽天,却不想惊鸿一现,那不经意回眸而笑,引多少痴男怨女尽折腰....经历凡尘之后,炽天七公子现身,又有谁能知道原来他竟是她。。
  • 选美小姐不好惹

    选美小姐不好惹

    钱四季一个过气的网络小说女作家,忽然有一天遇上富家子楚沐歌,竟被莫名其秒的当成明星捧,被人当成了影视新人,被人跟踪报导还被挖新闻,竟然阴差阳错的让她的网络作家身份曝光,一夜之间成为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作协,知名出版社,知名网站,知名经济人,明星企业纷纷找上她,一时之间让钱四季不知所措。出去吃饭有人跟踪,没男朋友一堆人跟着介绍,都是明星帅哥,还有一堆富翁,世界企业争着给钱,只是让她作梦也没想到的是,美梦还未成真便变成了泡影,因为跟明星闹绯闻而被曝负面新闻,被人黑,以及以前的感情,作品被指没有任何故事情节,过于简单,结构复杂,语言混乱,随即又被曝她是冒名顶替的假作家,她只是一个在公司工作的普通职员,更过分的是网络上竟然出现她其实是无业游民,曾经做过的唯一职业是。。。。。。
  • 千金归来之灼灼其华

    千金归来之灼灼其华

    身负神秘的他女扮男装独自归来,谜团后隐藏着的真相又是什么,归来的他又有什么目的?谁是棋子,谁又是下棋之人,兜兜转转孰是孰非!
  • 七幻传

    七幻传

    先天生后天,何为后天乎?圣人不察,仁者屠戮。众生为仆,终铸真魔。魔曰:双星归位,轮回倒转。
  • 重生之天师府的掌门人

    重生之天师府的掌门人

    天空雷鸣阵阵。一代天尊就此陨落!再世为人他是末法时代的一个捉妖师。命运让他振兴,天师府的门眉!同时也是一代天尊,大千世界唯我独尊!看他如何扶摇直上封神封仙!友情提示,这书中的内容可能和我们认知的不一样切勿与其他作品相交集
  • 早安,我的鬼神大人

    早安,我的鬼神大人

    明明是平平凡凡的一个普通女孩,一觉醒来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而这个明星情商似乎不太高……她一次次给这个明星的低情商收拾烂摊子,这也算了!可是为什么她还能看见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她躯体异常,能看见鬼,能辨别妖,却看不清隔壁邻居到底是个什么东东!鬼?魔?妖?她不能确定,她唯一确定的,是他不是人!!
  • 杀戮之使

    杀戮之使

    天界、人界之间有一条通道“深渊之路”,人类只要跨过这条险路,便可以成为天界的使徒。在天界中有7大神使,神使的实力几乎都达到创世级。杀戮神使是7位神使之一,一件事情使他选择暂时离开天界,来到人界大陆散散心,可是因为一个小女孩,杀戮莫名的留在了人界......
  • 火影之黑暗人生

    火影之黑暗人生

    呵呵,我们来想像一下,假设带土因为某个人或事,改变了他的未来,和一生会怎样?当上火影?死去?成为一个普通的忍者?前期和正片差不多,后期慢慢就改了。架空人物。会不会改变整个火影的结局呢!
  • 破空而立

    破空而立

    千载前的大战,元乾圣帝携手佳人,不惜生命将魔神封印,战后一众强者效仿,而元乾二人竟是化为能量于天地孕养,数千年后也就是魔神封印即将破除,两道能量竟化为两道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