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中最可贵的是坚韧精神,他对绝望的反抗以及对信念的坚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指出我们民族自古就有的“中国的脊梁”,由此对种种谬论予以了有力的驳斥。鲁迅将创造“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使命赋予青年一代。但又担心“现在的中国,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赴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鲁迅对“冷笑”颇不以为然:“但冷笑的人。虽然反对改革,却又未必有保守的能力;即如文字一面,白话固然看不上眼,古文也不甚提得起笔。照他的学说,本该去‘数麻石片’了;他却又不然,只是莫名其妙的冷笑。”当代王朔笔下的“痞子”,颇似这种“冷笑”者。他们袖手旁观,调侃一切,解构一切,又无所事事,只会做无谓的冷嘲热讽。但鲁迅的人生态度全然与之相反,他将一切担当起来,踏踏实实地付之于行动。因为事业是如此艰巨,社会又是如此冷漠,因此,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白莽作<;孩儿塔>;序》等文,慷慨地将赞美的笔墨献给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表现出他的鲜明立场和热切期待。这些燃烧着激情的文字,以及在这些文字中表现的阔大胸襟和无畏气概,将以审美的力量给当代青年带来强有力的心灵冲击,激发起一代人在世俗文化浸淫中将要遗忘的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给予垮塌疲软的灵魂以花岗岩般的理性支柱。
三、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应该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这不但能使个人能力发挥最大价值,而且,因为每个人的力量都融入到伟大事业中去,民族振兴的目标才得以最后实现。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个体生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负的重大责任。2002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将人生规划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在“课程的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在坚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对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进行改革。对课程改革的设想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中“构建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语文课程”被列为第一条,重点提到了课程与学生的人生规划问题:“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交流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启发和激励学生走向自立,规划人生。”为了体现课改理念,“苏教版”高中《语文》选录了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提出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回答了为什么要选择能给人尊严的职业;为什么要选择我们深信其正确的职业;为什么要选择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劳动的职业;怎样做到使所选的职业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人类幸福完美统一等一系列有关人生规划的重大问题。由于马克思此文是在自己高中毕业面临走向社会与人生时刻发出的真实心声,因此,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鲁迅的经历同样给人带来深刻启示。
事实上,由于处在民族命运剧烈动荡的年代,鲁迅的个人生涯很难实现预定的规划。但不管如何,由于鲁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审时度势的人生智慧,使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这是鲁迅之幸,也是民族之幸。毋庸讳言,鲁迅对生存其间没有长进的民族感到痛心和绝望,但他在绝望里把反抗绝望作为自己的生存意义。“鲁迅通过绝望的抗争,通过痛苦的呐喊,‘通过论争在世界之外构筑了世界’,从而在中华民族文化内部生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因而,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话,那么真正在缺乏个人主义传统的中国确立起以相互主体性为基础的‘个’的现代思想的是鲁迅。”鲁迅提倡“个”的精神是为了反抗为奴,解放人性。鲁迅并不因此傲视或超越于民众之上,而是不遗余力投身其中,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民族求生存求解放斗争中的一员,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他无比挚爱而又给他带来无尽忧伤的苦难民族。在《斯巴达之魂》中,年轻的鲁迅以华彩富丽的笔墨铺陈了英雄的惨烈悲壮,寄托着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泽耳士大举侵希腊。斯巴达王黎河尼佗将市民三百,同盟军数千,扼温泉门(德尔摩比勒)。敌由间道至。斯巴达将士殊死战,全军歼焉。兵气萧森,鬼雄昼啸,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复,迄今读史,犹懔懔有生气也。我今掇其逸事,贻我青年。呜呼!世有不甘自下于巾帼之男子乎?必有掷笔而起者矣。译者无文,不足摸拟其万一。噫,吾辱读者,吾辱斯巴达之魂!
生活在异邦他乡,他深切地体验到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和痛苦,毅然剪去象征种族歧视的辫子,写下《自题小像》一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中浸透着屈原式的沉郁感伤和孤寂悲凉,但诗行的末句昂扬起高涨炽烈的爱国激情,喷发出献身祖国的如火誓言。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他愿意做黑暗里的一星光亮:不惜耗尽生命,用自己的全部热量和智慧点燃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灯,并且愿意在炬火照亮黑夜、阳光辉映大地的时候,毫无怨言地消失,将自己的微弱之光融入无限光明的太阳中去,并且为人类喜得炬火的光焰和太阳的温暖尽情讴歌。洋溢在诗行中的正是不邀功论赏、愿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曾经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一向重“群体”轻“个人”,对人的自由意志压抑尤甚,对个人主义有着根深蒂固的无视甚至排斥意识,个人主义曾经被当做洪水猛兽加以防范甚至摧残,因此,争取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成为“五四”时代的强烈心声。“开放推进世界化。改革,就其最深刻的本质而言则是解放人,就是谋个性发展的个性主义的张扬。与二十五年来的世界化大趋势的发展相比,个性主义的发展相对明显滞后。但与二十五年前相比,毕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个人有了自主择业权利,私人生活空间扩展,一定程度上的言论自由,知识产权得到法律保障等。个人的基本权利、个人独立自主都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得到了发展,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改变了传统价值观,意识到自我价值之后又走向了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在个人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功利色彩,追慕高薪安逸的职业;二是随大流,不顾个人特长,盲目填报所谓的热门专业。据一项调查表明,虽然现在大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但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趋多元,在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问题时,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社会名望的高低”、“生活是否舒适、潇洒”,有少部分学生不同意“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少学生择业时主要考虑“有利于个人发展”或“为了实现自我设计”。与此同时,国家的民族的责任和使命感却呈现着淡化甚至遗忘的趋势,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表现突出,一种与传统相反的新的个人与国家对立的意识正处于潜在滋生中,这同样不利于现代公民的成长。“价值观念可以呈现多元化,但核心价值应该是一元的、共同的。……我们必须用这个大多数人公认的‘核心价值’,来统领青少年的多元价值取向。”此外,即便就人才的成长和人生发展角度而言,盲目择业带来的弊端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指导青年学生认真规划人生,使个人特长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进而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计划,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鲁迅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观念无疑给我们每个人以极大的启示,对于正在萌生理想和筹划人生的青年学生更具有楷模的力量。
21世纪是文化多元的时代,与全球一体化相伴而来的是各民族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基于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把中国发展起来,“在原来贫困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在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将更加重大。因此,关注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信念重建,培养一代人的大志向、大情怀,启发他们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将个人发展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联系在一起,自觉承担起21世纪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人类文学经典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鲁迅的文学经典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经典与当代中国,鲁迅经典与青少年成长等,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已经有一些学者在身体力行地从事着这项神圣的工作。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通过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学生们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学习深刻认识到,“鲁迅在思考我们已思考的,或将要思考的问题”;“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痛苦、担忧,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他们在鲁迅作品学习中深刻反思自我,并明确了自己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今天的我们却没有理论、也没有信念,没有理论、信念的社会将走向哪里?”他们深切体会到,鲁迅经典具有一种精神引领的作用,“我们还是要到鲁迅这里来寻求信念,因为我们需要继续走下去的人生动力,我们需要信仰,它是如此重要”。“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去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许,只有真正读懂鲁迅时,才真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鲁迅,鲁迅经典将仍然是我们民族振兴最具价值的精神资源。
这个事实也证明了鲁迅经典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