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专栏2-1
一、《俞氏宗谱》记载:刘基曾为俞涞画像题辞,为俞源排辈分,后又推荐俞继祖任朱元璋贴身侍卫。相传明代初期刘基曾隐居俞源避祸,因为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擅杀功臣,在“君臣相安难”之际,刘基主动提出辞职归隐。刘基回乡,俞源是必经之地,俞涞设宴洗尘,约刘暂住,朱元璋对其尚不放心,派锦衣卫追随刺探。刘居住俞源期间在俞氏族人安排下,每日丝竹歌舞,苟且偷生。朱元璋耳目回去报告,皇帝以为刘基已确实不过问政治,遂消除恶念,刘基于是躲开了皇帝的追杀。另一种说法:
刘基为俞源设天象,主要是算定自己“将星坠落”,唯有“俞源”可以补救自己,于是凭借俞源独特地理,制设了天机不可泄露“地现天象”,以此改变朱元璋的意念。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又报答了好友俞涞。朱元璋后来果真没有杀他。
二、古人造天象古村至今未留下点滴文字记载,依笔者之见其原因是:(1)天机不可泄露。(2)天文星象在古代来说是高深又神秘的学问,掌握在皇帝和极少数大臣手中,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为免遭灭族之祸,有关国家命运大事都要通过占星术来决定。未留下点滴文字记载亦情有可原。
三、很多人对“二十八宿”建筑群存有疑虑,依笔者之见,“二十八宿”只是一个“数量多”的概念数字,并不一定绝对要“二十八座建筑”,因为俞氏宗族繁衍扩大、朝代更替、生老病死等原因,绝对的数字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所以这只能说是古代人追求天、地、人合一的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向往。有关俞源的“星象”现象,待后来者考证。
第三节 古村落人文景观
一、“天人合一”
古村俞源,古意盎然。村中除了有众多的太极图之外,还现存各类宋元明清古建筑395幢,在全国也极为少见。这里几乎囊括了江南地区所有古建筑的形式,民居宗祠、寺庙、亭阁、牌坊、藏书楼一应俱全。元代建筑的大气,明代古楼的粗犷,清代民居的繁复细腻,诸多风格在此一一展现。
俞源古村落的布局有太极星象说暂且不论,它还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生态村。近年来俞源古生态文化遗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4年7月在武义召开的首届中华古生态文化旅游研讨会上,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范勤年教授从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角度对俞源村的选址布局与太极星象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赋予现代科学的解释。他认为,俞源村的选址有利于利用自然山水之气,提高人居质量,刘伯温对俞源村的改造,着眼于使该村“藏风聚气”。而这种“气”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的场所。“七星塘”的布局还含有“启发伦理和社会政治观念的意义”。杭州师范大学的叶志衡教授就俞源村建筑格局,根据古人的“风水”意识,认为“水是俞源村择址的根本依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构筑风水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中国“风水学”认为“气——风——水”有利于人体气场与自然气场的合理作用,浙江省旅游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明钊先生认为,刘伯温为俞源设计星象村落,既是其“重振乾坤”抱负的“寄托”,又是其“天人合一”世界观的体现与“天人合一”建筑意境的实施,其构筑实体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具有科学性。他设计的巨型太极图既是按照自然法则改造水土的措施,又是改造人们观念的意象物,目的是使人们在教育的基础上懂得“阴阳之道”,并运用“阴阳之道”保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许多专家也都认为俞源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晶。邓乔彬教授提出了俞源太极图是“物化天文学”的观点。杭州师范大学的王涤、周少雄教授还对俞源村的“长寿”现象人文资源进行了解,武义县一批实际工作者与专家对俞源村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详细调查与研究,指出了俞源运用古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性、独特性。俞源的人文荟萃,追求“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避开风水不论,这里的自然观也是俞源古村落所特有的。
二、古林幽幽
俞源,一个在近代因交通的改变而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山村,在世纪之交却突然时来运转。旅游开发使它迅速扬名于世,引来了八方观光游人。其实,旅游在俞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代建造的迎玩堂、皆山楼、团峰林亭等,就是当年著名的旅游接待设施;现在仍悬挂在下万春堂望护门楣上的“惠及行旅”匾额,是清嘉庆元年(1796)武义县知事张荣堠题赠给屋主俞林檀的,用以表彰他热情为行旅者服务的行为。当然,那时的旅游并非今日的大众旅游,而是俞源先祖中乡土文人的隐逸生活和秀奇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四乡八县的儒雅之士。在经常行游于俞源的知名文人中,刘基是最让俞氏后人思念的。据传,他曾倡导俞涞子孙在村周广植树木,如今的村口以及洞主庙后祠堂山的古树林,就是其遗荫后世的成果。
村口巨型太极图阴鱼身上的古树林,面积50余亩,有杜英、玉兰、香樟、罗汉松、枫香、苦槠、青冈栎、香榧、望春、黄檀等几十种,树龄高的已达五六百年,至今浓荫华盖,生机勃发。在参天古木中,有颗罕见的白栎树王特别引人注目。白栎树果子可食用,一般只长成大拇指般粗,而这棵白栎树竟以身体高大而载入地方志中:“在俞源有一白栎,胸径106厘米,树高21米,材积8立方米,树龄600余年。”并成为县志所列的武义县“古木资源”中“季军”荣膺者。俞源村口,因为有了这片千年古林而显得古意森然,村民出入村庄,都得穿过古林。人们出远门为之送行,并寄予一种深厚的期望,让子孙们在外人面前保持俞氏名门望族的气质;而当他们踏上归途,走进村口密林的古道时,就感觉已回到家族的怀抱,又似乎在接受古木的检阅,一种特别的情愫油然而生。
俞源能够拥有如此难得一见的古树林,族规功不可没。俞氏宗祠对村口的大祠堂山的风水林,订有严厉的护林禁约。凡偷砍乱伐的,轻者罚植树木,重者罚钱演戏,更严重者报官查处。罚戏每次罚一夜,包括戏金和剧团演职员三餐饭。一经发现违禁,族长或房长上门通知罚戏,暂记账册中,待到村里安排做冬戏(平安戏)、春戏(闹春戏)、六月戏(洞主老爷生日戏)时,实施罚款认戏。富人要面子,穷人罚不起,一般不敢犯约,因违山禁约而演戏的事例其实并不多。宗祠安排专人护养,设护林田2.2亩,取其岁入专付护林人员的费用。可谓管理山林达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同时,宗族长辈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子孙灌输风水观念,使村人认识到水口是合境之门户,树林不茂则门户无从关锁;朝山是合境之文峰,树林不盛则文化无从振兴。因此,植树造林、禁山护林,成了古代俞源人的自觉行为,造就了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
民国《宣平县志》记载:“宣邑山水惟俞源为最胜,自九龙发脉,如屏、如障、如堂、如防,六峰耸其南,双涧绕其北,回环秀丽如绘也。”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俞源拍摄了电影故事片《连心坝》;1989年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又在此拍摄了戏曲故事《梨园情话》、《讨饭国舅》。
三、“八景”“十咏”
从古至今,俞源便以六峰八景著称。村南有山峰,分别是李丁山、经堂后山、梦山、龙宫山、九龙山和金屏山。
明洪武年间,俞源先人依据俞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归纳和总结了俞源八景和十咏。八景是指双溪钓月、九陇耕云、雪峰晓霁、西山暮雨、琳宫晚钟、啸云秋猿、龙宫瀑布、硖石潮音。
俞氏宗谱载,明永乐丽水进士俞俊游俞源感怀教授俞冲而作俞源八景歌:“有客何处来!示我合川图。俞川之图谁所摹,笔花墨汁犹模糊。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何以豁凝眸,暮雨西山罩。龙宫瀑挂玉虹寒,雪峰日射金鸡晓,何以洗清耳?秋岭孤猿啸。一流激溜涌潮音,几样疏钟振林杪。俞君自是人中龙,早从此处巢云松。浩气英风出尘表,峨冠博带承恩隆。为爱家园好风景,遂弃功名乐天命。山山水水尽登临,笑倚阑干自题咏。我亦烟霞林下客,失脚红尘归未得。每忆当年读书处,对此丹青空叹息。括岭苍苍云树深,括川渺渺烟波碧。个中八景实堪夸,我欲寻之杳无迹。不如吸饮松花酒,啖以蟠桃实醉来,袒跣一挥毫,蚊龙奔腾神鬼泣,尚待风清月白时。借我仙人鹤八只,飞上君家八咏楼,笛声吹裂苍涯石。”
笔者在实地考查并与当地文人长者研讨的基础上,结合宗谱记载对景观所指地点进行查看,对俞源八景进行了摘录和描述。
双溪钓月:双溪是村的东南二条小溪的汇合处,二水冲击形成一个大水潭。鱼跃银波可垂钓,月映秋潭可赏月。
九陇耕云:九陇是村东南的一处高山,高山上的梯形田每逢春耕,雨雾蒙蒙,牛如在云中耕耘,眺望景观如画。
雪峰晓霁:此景在村西,是次九陇山的第二峰,上有自然形成的一只大石龟。寒冬腊月先积雪,暑热长夏秋早来。
西山暮雨:此景在村西的西山。元末俞源六世祖俞善护,号皆山,曾在此山上建了一座皆山楼,接待四方游玩之士,明朝国师刘伯温、大中丞章溢、大学士宋濂、苏平仲都曾来游,对饮吟咏,游乐憩息。苏平仲为此撰写了《皆山楼记》。
琳宫晚钟:琳宫即现保存完好的洞主庙,环境清幽,名闻遐迩,数百年来香火不断,慕名前来祈梦的香客络绎不绝。
啸云秋猿:此景在村东,山深林茂,猿啸鸟呢,秋意肃杀,很容易引发诗人的伤感情绪。
龙宫瀑布:此景在琳宫(现洞主庙)之南的龙宫山上,属括苍山脉,顶峰有一处高耸的岩石叫做棋盘石。相传有一樵夫放下柴担去观看神仙下棋,棋毕起身,不觉柴已腐烂,人间已过千年。龙宫山上的洞水在十几米高的岩石上直泻而下形成瀑布龙潭。
硖石潮音:此景在村东头,是啸云、九陇二条水流的汇合处。
笋石林立,水流湍急,訇然作响,听之如潮涌。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过电影《连心坝》。
俞源的逸士、布衣诗人俞缪,会同文雅之士,又对俞源其余自然景观进行筛选,推出了《俞川十咏》。分别是描写村东金屏山晨景的“金屏红旭”;描写四时变幻无穷的环村层峰风景的“锦石彩云”;为春天盛展红艳美景的桃园写意的“马洞桃花”;元末五世祖俞涞捐建的利涉桥,古石拱桥头垂柳依依,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故有“虹桥柳色”;对村头田园风光,则有“东亩嘉禾”、“西塘芳草”;咏皆山楼文人聚欢和俞氏书房夜读,有“松楼笛韵”、“竹坡书声”;反映耕农樵夫生活,则有“风门牧唱”和“雪里樵归”。“俞源八景”和“俞川十咏”,各有数首诗文吟咏,作者有俞源乡土文人及其四方文友,也有在朝各级官员。从写景抒情的美文中,可以感受到先人对俞源的自然和人文的热爱是那么情真意切,对俞氏家庭的隐逸山水和农耕生活是那么倾慕与向往;他们以独到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当年俞源的一幅幅山村写意丹青,至今读来仍会令人为之怦然心动。比如风门,是指村口石林外康济桥头的户村石城门,东越参议诸谏《风门牧唱》诗曰:“石门赢得好风吹,牧子喧呼跨倒骑;一曲新腔只自许,数声古韵少人知。淡烟芳草春浓后,残雨横云落照时;醉卧归来音不尽,悠悠更与水山期。”
下面为俞源八景诗摘:
双溪钓月
双溪浩浩镜中秋,清夜鱼竿日下浮。
翡翠一枝牵白练,丝纶千尺引银钩。
黄芦弄影迷归渡,碧藻含光顺去流。
钓罢几回天欲曙,数声长笛起眠鸥。
东嘉孝廉侯于爵
月满双溪水满滩,一枝斜拂碧波澜。
羊裘暂着逃名者,莫作渔翁一样看。
青田南田富铤
二水东南合一流,渔翁深夜不胜幽。
钓竿未排黄金缕,香何先投白玉钩。
仙桂影摇新兔窟,客星光照旧羊裘。
一声欸乃归来处,紫级金章不愿求。
处士俞道坚
按:作者俞道坚,字文固,号江山息兴散人,俞源人,世处洪武年间,通书史,善词赋,交游遍天下,财裕而能施,情逸而能制,一时宦达咸雅重之,其所赠遗著多毁于兵火。道坚在外游历十多年而归,建静学斋以修身养老,大学士苏平仲为其作《静学斋记》。
双涧穿云汇状流,垂纶渔父倚汀州。
晚眠草露看牛斗,月射潭涡惊鹭鸥。
万里寒芒分野色,一钩情影在杆头。
掣鲸攫取樽中蚁,倾对嫦娥起棹讴。
贡士俞世美
按:世美,字瑞济,号苏溪,俞源人,明嘉靖三十二年岁贡,任江西宜黄县令,为时相严讷器重,著有《朝京复宜稿》并杂咏若干卷。
滩声月色共悠悠,谁识溪头学许由。
舟艇横斜孤影夜,竹竿荡漾半溪秋。
傥来簪笏何荣辱,似此烟波任去留。
一曲浩歌归去也,清光万顷照羊裘。
处士俞聪
按:作者俞聪,字思礼,世处洪武年间,才堪仕进,轩冕寡居,常以吟咏陶冶情性,遗集毁于兵火。
九陇耕云
雨足东郊九陇春,一犁耕破晚罔云。
遗安未许韬光迹,三聘行看起有莘。
青田南田宫镇
日中星鸟验芳草,政援人时体化钧。
农父也知循帝则,扶犁耕破陇头云。
进士云樵氏蒋宗泰
地僻应无车马喧,东南释释不辞烦。
云连陇亩谁耕破,水落溪桥半带浑。
九曲山原无别主,数家邻里亦成村。
秋丰归本周民食,换发生生天地门。
处士俞聪
桃花灼灼柳依依,黄鸟楼鸣布谷飞。
涧户含风云掩映,岩扃升日尽窕微。
村翁引犊穿青霭,龙首扶犁耕白衣。
倦息九龙山下路,芳尘红雨腻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