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士俞世美
雪峰晓霁
群山积雪列锦屏,金影鸦飞破晓晴,
冻合琼楼深未解,危峰先露一痕春。
慈溪郎中向锦
芙蓉几日玉为堆,破晓金鸡淑气回,
大地寒威都未解,危峰罪景已先开。
却从粉白千寻里,透出丹青一段来,
正是向阳先得暖,春光预人我楼台。
处士俞聪
萧斋午夜梦初回,白雪山前曙色开,
绝壑风清收雾雨,高峰壁立削尘埃。
晴郊漫引园峰去,芜境骤嘶风马来,
似与西池分胜概,石屏银楼是瑶台。
贡士俞世美
西山暮雨
秀削芙蓉拥翠峦,楼台高耸白云端,
珠帘半卷西山雨,银烛深深醉里看。
青田南田富键
隐隐西山乍落晖,远风吹雨出岩扉,
润侵书案琴丝缓,寒透珠帘香烬微。
银竹有声还滴滴,檐花无数正霏霏,
几回枕上催诗急,人夜多情更湿衣。
贡士俞世美
幕景幽情共等闲,纷纷风雨暗西山,
琼楼珠箔咸高技,野店柴扉尽半关。
天隐模糊烟雾里,树汝水墨画图间,
凭栏吟眺江村外,耕读渔樵次第还。
处士俞聪
掩映层云埋夕照,需微细雨逐天风,
过林已揭芙晖翠,着叶还看花蕊红。
村老樵苏迷出人,诗人村酒咏空采,
西郊疑有整龙起,先向山洞泄化工。
贡士俞世美
琳宫晚钟
缥缈琳宫昼掩扉,鲸钟三叩送斜晖,
声声推月来丹室,隐隐随风出翠微。
惊起水龙眠未稳,唤归松鹤舞还飞,
高人授得青三诀,扶杖看山尚未归。
贡士俞世美
楼阁玲找势插天,洞门竟日锁云烟,
半竿斜照依檐影,几杵疏钟人耳传。
瑞映东川腾剑气,响穿北鄙破军旋,
天高月冷声尤寂,撼起螨龙奋九渊。
处士俞聪
啸云秋猿
景物萧条风满林,哀猿啼彻楚云深,
不惟感泣巴人泪,更觉愁加旅客心。
括西贡士吴庆
秋高涧壑白云深,风度啼猿出暮林,
欧枕莫教霜月夜,声声啼碎杜陵心。
丽水进士吴荣
层峦迭迭树阴阴,秋有猿声夜半吟,
悲彻一天霜月白,哀残万壑雾云深。
孤愁不到思乡梦,游客偏增望国心,
顾我十年间笛恨,无如今夕更沾襟。
处士俞聪
龙宫瀑布
灵源一派与天通,破壑悬崖喷石流。
千古山溪钟秀奕,银帘高挂水晶宫。
金宪关西马应祥
岩生奇迹自洪蒙,涌出飞泉挂玉虹,
万丈高从天上落,一条直与海中通。
团团坠雪翻空白,点点飞花溅日红,
端是地灵成胜概,银河倒泻下龙宫。
处士俞聪
硖石潮音
苍崖落照映芳林,万壑清声绕碧岑,
迹胜钱塘无涌缩,势奔砂石没升沉。
春潮岩籁随风响,月夜泉波带雨吟,
曲曲盘环成律调,此中哪得共知音。
处士俞聪
欹危剑峡当周道,寂灭僧家倚石栏,
鼎篆氤氲花在雾,经声断续夜将阑。
急如汐上轻风度,缓似波回细雨滩,
独坐仙搓望瀛海,已凝身世在潮端。
“十咏”是描写俞源自然景观、耕读文化的生动诗篇,其中有芳草绿林、桃红柳绿、阡陌嘉禾、成群牛羊的逼真描写,也有夜归牧唱、松楼笛韵、村舍书声的生动再现。这些充满田园韵味的诗篇大多是明朝前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为俞缪所作。俞缪行衡九,字世宝,雅薄功名,寄身空谷,善吟咏,专心医道,康济斯民,著有《杏林捷径》。
下面为“十咏”诗摘:
金屏红旭
巨灵擘出黄金嶂,葺芨摩空势雄壮,
依稀图画谁能摹,仿佛帏屏人莫状。
侵晨绝顶金鸟升,莹色红光相映明。
浓霭须臾烛天照,中藏丹凤朝阳鸣。
福建莆田举人彭昆
红日竞从海峤腾,重重瑞气霭金屏,
景添晓色山川胜,千古钟英此地灵。
逸士俞缪
锦石彩云
峻岩一片娲皇石,五色云蒙耀金壁,
苍茫映日数十重,杳霭浮空几千尺。
有时焕烂迷楚台,有时变化从龙来,
大布甘霖遍天下,依然石上红销堆。
散成文锦自天机,曲岛苍茫接翠微,
五色呈祥光炬赫,支峰触石更依依。
俞缪
马洞桃花
古洞鸿淳旧凿开,落花流水认天台,
无情红艳年年盛,却是刘郎去后栽。
俞缪
虹桥柳色
虹桥春色东西度,杨柳平川一望新,
弱态不禁疏雨醉,柔枝轻染暮烟匀。
影垂清昼移朱户,翠倚东风拂画轮。
袅袅偏临行别道,离人错认古园春。
漏泄春光有柳条,回临村野傍溪桥,
轻盈袅袅多娇态,只为时沾雨露饶。
俞缪
东亩嘉禾
甫田释释皆优沃,一望东阡造化该,
实颖宋苗何事揠,展苞程谷不须培。
芄芄瑞霭云连密,栗栗春丸霜醉堆,
鲤艾纷烦劳任负,不妨狼戾满尘埃。
南城知州陶清
山居古畔郊原空,黛色萋迷南浦共,
王孙次日憩醉魂,灵运当年入清梦。
堪嗟秋景笼夕阳,离人一望情怀伤,
争似庭前生意足,不令除却长芬芳。
给事吴仕韦
西塘芳草
芳草和烟暖更青,融和天气日初晴,
西塘诗客梦方断,落笔吟成风雨惊。
逸士俞缪
松楼笛韵
月移松影闲楼角,醉弄梅花和柳枝,
急切冷穿山石裂,飘扬晴遏海云移。
端来宫律含清调,怪甚鱼龙舞绿漪,
曲罢横眠天地窄,悠悠豪思敌桓伊。
俞缪
月照高楼十二层,谁吹玉笛暗飞声,
怕传岭外梅花曲,散人秋空韵转清。
逸士俞缪
竹坡书声
天际一区扬子居,云乃奕世业儒书,
晴檐不俗篱竿影,月夜可人心镜虚。
半壁灯光扃蓬户,五常文训说蘧庐,
客来不必问农圃,年小行将上玉除。
逸士俞缪
拂云万玉新雨晴,纤纤不染娟娟清,
风摇碧柯响萧瑟,月笼翠羽生光明。
凤雏孤栖夜深泣,龙身欲化春来鸣,
堪笑相传作诗者,常云竹坡闻书声。
逸士俞缪
月照高楼十二层,谁吹玉笛暗飞声,
怕传岭外梅花曲,散人秋空韵转清。
逸士俞缪
风门牧唱
石门赢得好风吹,牧子喧呼跨倒骑,
一曲新腔只自许,数声古韵少人知。
淡烟芳草春浓后,残雨横云落照时,
醉卧归来音不尽,悠悠更与水山期。
东越参议诸谏
长松影里叩柴扉,落日儿童唱大堤,
一曲升平人尽乐,不妨游衍莫忘归。
逸士俞缪
雪里樵归
芒履支藤上翠微,玉英破腊晓霏霏,
云山冻合东西路,樵谷人归望已迷。
逸士俞缪
按:金屏红旭是写村东金屏山,在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的一派生动美好的景色。锦石彩云是诗人对层峰日照后变化无穷景观的描写。马洞桃花是指一处遇春而盛开的桃园,美如天台,红艳长盛,由于记载不全,现已无法考证其具体位置。虹桥是指村南利涉桥,该桥是元末五世祖俞涞所建,现保存完好。作者看见小桥旁垂柳依依,从而赋诗——虹桥柳色。东亩嘉禾与西塘芳草,描写的都是农村常见的农田和水塘,自然景象。以上松楼笛韵、竹坡书声、风门牧唱、雪里樵归都是俞源亦农亦文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松楼是指俞善护,号皆山的皆山楼。竹坡书声是指善麟号竹坡的书屋,每当夜晚,松楼就发出悠扬的笛声,书屋则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樵夫与牧童收工也哼着小曲欢乐而归。这是嗣孙布衣诗人俞缪目睹耳听的写照。
四、银发寿星
俞源自古出寿星。清《宣平县志》载:“俞源历史久远,人丁兴旺,人称‘长寿村’”。同治《俞源俞氏宗谱》卷一《沐恩录》中记载:俞氏族人多有高寿之人,其中有不少人以高寿而获得了当时朝廷的恩赐。如“寿宰”栏中就有13人,其中俞朗等三人为70岁以上,俞遵等七人为80岁以上,俞纲等三人为90岁以上;“皇恩钦赐”栏中,70岁以上老人有俞奕元等31人,80岁以上有俞周发等6人,90岁以上有俞从妫。
按照封建家庭的惯例,宗谱只选载有光宗耀祖事迹的男性,而女性人口的寿命往往比男性高。俞源在当时社会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都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却以高寿人口众多而成为名闻宣邑的长寿村。《浙江省名村志》在记述俞源为长寿村的同时,涉及了高寿之因:“由于环境幽雅,生活安定,俞源已成为‘长寿村’。村民俞道奇高寿百岁,俞道奇是俞涞的孙子,生活在明代初期。可见,俞源自明代以来就多出高寿之人。1992年底,俞源村60岁以上老人有33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5%;80岁以上老人33人,90岁以上3人。”2005年末,俞源村总人口2010人,60岁以上的有336人,占总人口的16.7%。据有关研究资料,浙江全省的这个比例是13.2%。
史籍记载和现实调查的结果,充分说明了俞源村人的生命质量水平。人们的兴趣当然不会停留在一个村的高寿状态上,而是关注其高寿的原因。作为人口调查文献的《浙江省名村志》,认为是“环境幽雅、生活安定”的缘故。的确,俞源这座江南古村落山环水绕,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幽静雅致,当属一流的山乡人居环境;俞源历史上虽有数次外敌入侵,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但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的安稳生活,总体上可称在平稳安逸中休养生息。所有这些,对于村民的健康长寿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如果深入考察俞源村成为古今长寿村的原因,除了良好的天然生存空间和较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外,地域人文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有意识地改造与善化生存环境、延续平和淡泊的家族处世思想、祥和儒雅的人文环境,对于村人的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因素。
古俞源两溪相汇,居高临下,直冲地势低下的村庄;村北水口溪水一泻而出,无遮无挡;族人旺发,木屋密集,村中缺少足够的消防用水……这些都是易招致天灾人祸、灾荒频仍之处。正如当地民谣所说:“俞源俞源,天晴七日断水源,落雨七日好乘船。”俞源祖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人为举措去善化、弥补“美中不足”。汇水区域的山头和村口,都植上树木并以严厉族规管护,改造村口溪道流向,村中挖设七星塘、七星井等等,以古代生态文化思想改善了人居环境。至于“太极星象”同俞源村人生活的关系,其神秘文化则仍扑朔迷离,有待探解其中的奥妙与神奇。或许,其神秘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居生态环境科学。
“太极星象”之谜一时难以捉摸,而俞氏家族的人生处世观和儒雅的耕读生活历程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文环境,始创于始祖。清道光年间续撰的俞氏家谱记述:“贾子曰,贪夫徇利,烈士徇名。史公曰,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然则名利关头真能看破者,鲜矣。乃若俞氏之先则不然……”始祖俞德“正际可之仕,足以展厥平生”的时候,却“不汲汲于是,而雅爱山水之奇”,辞去官职,在俞源安过田园耕读生活。让俞德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种生活理念在他之后的六七百年绵延传续。同时,这种家庭精神还造就了一个村落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俞氏聚居地,造就了一个“月可钓兮云可耕”、“村夫日犁夜吟诗”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人,怎会不长寿呢?
总之,俞源村基址规划讲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众多,山水胜景的自然美与古建、文物所显示的人文美有机结合,形成了古村落所特有的风格。
第四节 古村落与刘伯温
浙江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特别是宋室南迁后,浙江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发展进入空前的鼎盛期,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多若繁星。诸葛亮式的人物刘伯温,就是星空中特别耀眼的明星之一。
一个地方如果同历史名人有了关联,这里便会留下一些令人感叹的陈迹。俞氏族谱记载了刘伯温这位历史名人在俞源的足迹,也展现了作为平民能与权贵结为“布衣之交”的骄傲。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俞氏族谱》后序载:“嗣是隐其德,不仕者三叶,至第五世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藉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太史宋公濂,苏公伯衡,志其墓,记其祠,咸以处士称焉。盖以有以知其志之所在者耳。然四子诸孙各谙文墨,善吟咏,接贤豪,行高尚事。若诚意伯刘公基,大中丞章公溢,与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自此门户翘然,向大甲郡邑云……”《宣平县志》也有记载:俞道坚与元末明初江南四才子刘基、宋濂、章溢、苏平仲“交游不倦”。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元末进士,在天象、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有很高造诣,辅助朱元璋创立明朝,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明正德年间追赠为太师,谥文成。相传,刘伯温是俞涞在处州读书时的同窗好友,他从处州(丽水)北上婺州(金华)、杭州从政,俞源是陆路的必经之地,且俞源风光宜人,有老友居住,故常路过并逗留于此。
元末国家动乱时,山寇肆行,处州守将石末宜孙用刘基计谋,让他动员好友组织民军自保地方。俞涞出资组织民兵出色卫邑,石末宜孙依照刘基建议,赠“义民万户”匾给俞涞。接着,龙泉章溢、丽水叶琛和胡琛也纷纷行动,组建民军自卫家乡。元至正十八年(1358),刘基因平乱有功,升为“行省郎中”,连升四级至五品官。但是,到年底,因被指斥对方国珍抗乱不力,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处于劣势,被夺去军权,降回原来的官级,仍任儒学副提举之职,刘基愤而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