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和尚吃过早餐,又行奏乐念经。吃过中饭,九个全披袈裟,主持和尚一手摇惊铃,其他敲木鱼,向画像敬佛后,开始游行。和尚后面为缟素孝子、孝媳、孝女、孝婿、孝孙等,均双手捧燃香。接着,帮工捧瓷盘供品的队伍:金山(金首饰)、银山(银元)、珍珠、玛瑙、翡翠、白玉、聚宝盆、铜(铜板)、锡(小锡壶)等等。到达地点顺序为:洞主庙、广惠观,俞氏宗祠、六峰堂香火(生前归属),而后回归道场中堂。每到一处,都点烛、燃香、焚纸锡箔,由和尚领头做作一番,洒一些净水,谓之“行香”。家中在大厅门前空旷处搭大台,台的面积与小台同,但台高提升至五尺。台上桌凳摆式与小台同。和尚吃过晚饭,放“水灯”(水灯:用红纸剪成小方块,四角粘拢,口大四寸见方,状似稻斗,中竖灯草摊层燥砂放些青油),共制水灯四十九盏,用七面谷筛盛着。由和尚拜过中堂佛像,带领孝子们到周德兴店门口(现供销社),桥头设一方炉,九个和尚奏乐,念“水灯经”。约半小时,主持和尚念咒摇铃,帮工点灯,将灯放进溪水中。待全部水灯浮进溪水,又上香烧纸,全体人员回道场。孝子孝媳们仍缟素,在中堂天井跪搭“金银桥”。
和尚仍个个披袈裟上大台,吹喇叭,奏乐器。乐停,主持和尚摇动惊铃坐罗帐内,口中念念有词,朝三方频频捏诀头,众和尚敲木鱼。捏一次诀头丢一只小馒头于台下,一盘二十余只小馒头丢光为止,意为:边送边赶饿鬼恶鬼。而后众和尚下台,带领孝子、孝媳,到外大门里空旷地烧“库笼”(库笼:由大锡箔、小锡箔折成大元宝、小元宝,用红纸板小箱,锡箔剪成箱环箱扣)。将所谓阴间元宝装满箱。用挑到薄竹片做扁担,由十余人挑,共达数十担。由中堂挑到空旷地,其时中央已有柴火燃烧,将元宝箱(金银库笼),烧到阴间亡灵使用。燃烧时和尚从小箩篮中抓出茶叶米,边撒边绕走。绕三圈后,由众小孩圈着火堆手拉手,来回旋转,所谓不让外鬼抢走。一边烧“库笼”,另一边又派人,如上小台一样范围施食。厨房杀鸡、切肉。道场桌上搬走素食,奉上鸡肉、猪肉,再向佛像上一次香。和尚吃荤点心,大鱼大肉,宣布开斋。而后和尚清理道具,卷好佛像,收拾乐器、木鱼等装箱,道场功德完成,大丧结束。
第五天由孝子燃香纸将“位牌”送进俞氏宗祠神柜,摆到预定位置。实际这次道场确切时间为三日四夜。
讲述人:俞清藩(87岁)俞孝贻(83岁)
俞耀忠(79岁)俞新富(73岁)
俞发春(88岁)俞耀明(80岁)俞松海(74岁)
俞步升整理
2000年9月9日
二、饮食文化
南宋末,杭州俞义从松阳扶父灵柩,路过括婺界(今俞源)葬父定住至今,已三十一代。子孙兴旺,在明朝中期已成数百户的村庄。历代婚嫁来往大都在村邻近三十里,亦有少数在宣(柳城)、武城内。俞源古时为富裕农村,经济活跃,讲究汉族饮食文化。南向处州俗,北向婺州俗,互学习俗,取长补短,造就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饮食节。
十二月:辞岁,食更岁。为过春节办年货,切糖、起糕干以示五谷丰登,生活甜蜜;蒸发糕、舂年糕以示财运年年高岁岁发;备年菜,做豆腐(泡豆腐、煎肉圆、烘豆腐干),菜卤卤菜(卤豆腐、卤芋头和芋奶、卤萝卜),炒八宝菜(原料:腌菜梗、腌萝卜丝、红腌萝卜丝、豆芽、千张、白笋、海带、泡豆腐丝等,用茶油炒),炊年饭(用饭甑蒸四天年饭,摊凉盛丝箩内,过年暖热吃),买鱼、肉、猪头,杀鸡等。岁末烧好丰盛莱肴吃团圆饭。称为食更岁。
一月:消灾,吃消灾馒头。年初一至初四,由男人上厨,意思是,女人烧吃一年该享福几天。早餐吃青菜芋羹,意为清福清健,年年有余,中晚餐均吃年饭配年菜。初八到十二日做大消灾馒头,即糯饭心馒头。
二月:灭虫,吃寓意物。十一日炒魍蚁(音艾),炒米胖,或炒黄豆均拌红糖,意谓灭虫。十二日堵老鼠洞,吃芥菜糯米饭。二月卤荠菜笃菜(晒过荠菜腌菜,盛器倒置)浸腌鸭蛋。
三月:清明,吃清明果,祭祀,扫墓,吃忌辰。户户做清明果,妇女到田野采蓬叶,采回后放进烧沸的、已过滤的稻草灰水中,待烧滚捞出,啄细捣绵,而后拌进熟米团揉匀,成绿色果皮料,捏成小碗口大的果皮,包进肉、腌菜、笋、煎豆腐作馅的为咸果,包进糖、芝麻、赤豆的为甜果。果皮对折衔合用手指绉一条密密人字摺,成二头尖似草鞋状,称“草鞋果”,意谓要下田耕作了。三月煮菜卤笋、菜卤卵(蛋),煎咸菜笋,晒干菜。
四月:立夏,吃小竹笋(意为接脚骨),吃一粒蚕豆顶一个鸡蛋,一个鸡蛋顶一只鸡。为此户户煮蚕豆饭,或蚕豆加鸡蛋肉汤,或笋蚕豆、腌菜等配饭,有的吃红枣、桂圆,意为“增补日”。
五月:端午,吃粽子,吃大蒜。裹粽,用炒米粉拌红糖煮烂作粽馅为甜粽,干菜、佛豆仁、肉作馅称肉棕;粽米拌蚕豆、赤豆、干菜、肉做馅称花粽。粽子户户裹,大蒜人人吃,当地流传有“五、五、五,五蒲(只)大蒜过端午”的说法。也有人吃五黄:黄酒、雄黄、蛋黄、黄瓜、黄鳝或黄鱼。
六月:晒景吃肉。六月初六晒景防霉日,户户翻晒箱笼、衣物及书籍(包括家谱),称之为晒景。当地流传“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肉,生病毒”的顺口溜,为此家家买肉。到六月二十六洞主老生日,要做社戏纪念,为待客户户买肉,有的制苦槠豆腐当点心。
七月:鬼节,吃千层糕。古历七月中旬初,早熟稻谷开镰,意思是新谷登场。全村互通有无,个别无新米用陈谷米也蒸“千层糕”。做法如下:将籼米用稻草灰冷汤浸胀,拌红糖磨成浆,上蒸笼用大碗勺淋一层,上盖蒸熟,开盖又淋上一层,蒸好又蒸一层,如此七层,因七在当地方言中与千谐音,因此七层盖糕,称“千层糕”。糕料不掺糯米,以灰硷触发韧性,糕切小块可一层一层剥起来吃。七月半是“鬼节”,户户设香案、案桌中放一盆千层糕,意为:列祖养育千层恩。旁边放上豆腐、肉,于是开始拜太公(即祭祖),意谓请太公、太婆尝新米。
八月:中秋蒸实地糕。吃糕赏月,现在也有买月饼赏月的。实地糕制作方法是:籼米中加30%糯米,用稻草灰清水浸胀,加打糖磨成浆,一次性倒进滚汤蒸笼,盖好加火一个多小时,蒸熟为止。
九月:重阳,裹粽、蒸糕,不祭祖,但要带糕粽上方岩、台山去游玩拜佛,称“登高”。亦有青年从俞源出发,越大黄岭、清风岭到西畈悟真寺、云华静妙寺、台山寺、清修寺、泮家扬圆明寺、陶村延福寺、西塘庆思寺、吴宅慈仁寺,历八寺敬佛赏景,走八十里路,意谓“嘻八字,图吉利”。
十月:福水,吃糯饭。十月水质特好。历史经验,以十斤糯米的饭,一斤红曲,十五斤十月水的比例,倒进缸或坛中。经二十天后一斤米出一斤酒,酿出味道醇正的上等黄酒,俗称十月酒,或福气水。十月水浸蒸糯饭,放露天冻一夜,第二天搓撒过筛晒干,称这为“冻米”。冻米为过年切糖原料。顺便吃糯饭。仙云山客家经营山林,每年什粮收成,要请俞姓男丁到山铺吃一顿饭,白米饭配毛芋,青菜豆腐肉,意为“吃福”。
十一月:冬至,吃麻糍。五谷进仓,喜气洋洋,做社戏,舂麻糍,祭祖,吃忌辰。麻糍馈赠亲戚朋友。麻糍制作方法为:糯饭蒸熟倒进石臼,捣烂成糊团,放进红糖,粘上燥熟米粉,制出圆扁软果,称麻糍。不包糖,一粒一粒小颗摘出,表面滚上芝麻粉白糖,谓麻糍摘。有“快乐麻糍辛苦果”俗语。
三、擎台阁
擎台阁是俞源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解放前因战乱停止,文字记载无存。1994年元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俞源村民集资重新建造擎阁台,购买了大批道具,村老年协会对台阁原貌进行了回忆设计。通过县文化馆、乡文化站的指导,俞源台阁既保持了原来风格,又有了新的突破,做到了“新、奇、意”相结合。1995年参加“中国武义温泉节”广场表演和踩街活动,使观众大开眼界,深受好评,被县委评为“最佳优胜单位”。
近年来,俞源对台阁活动起源进行了考察,采访了50年代前参加过擎台阁的知情者,60岁以上老人50多位,同时考察遗迹,查阅《俞氏宗谱》,基本澄清擎台阁确切时间为康熙末年。当时由俞源文人、家庭殷实者倡导,村民支持而始办。实为祖辈遗言:俞源,元末,刘基帮助俞源消灾致富,历时三百多年,累遭兵燹,数度兴衰,到康熙后期,仍能恢复元气,人财两旺。因此,认为俞源全赖刘基设计太极星象之功。饮水思源,将刘基神化,成为俞源人心中的保护神,举行多种方法纪念,如现存古建筑中有三处表现刘基设计太极星象村的壁画,墙上、梁上、雀替、石子路径有四百多幅太极图案等。而擎台阁最初也是为了纪念刘基而兴起的。
擎台阁始于刘基好友俞涞的十二世孙秀才俞孝儒(康熙十八年生)、十三世孙拔贡俞文焕(康熙十九年生)、首富俞攀桂(康熙十五年生)、十五世孙秀才俞盛治(康熙十五年生)等四人为主,联合他人,共十二户,筹集基金(租田),用股份法成立台阁会,雅称“春彩会”。用六台台阁为一队,及旗銮驾、纸马、乐队、神亭共六队,谓之“六六顺”,意为年年顺利。会员自报一至二件銮驾(古兵器,类似戏剧道具)、旗类。其他的由村民自助。洞主老爷神亭队由村六甲负责。原为俞姓办理,至清道光年间,重修洞主庙吸收外姓参加。按人数全村六甲,其中俞姓四甲,李姓一甲,董姓一甲,六甲每年轮流负责做消灾馒头、洞主老爷神亭踩街、香烛、鞭炮等等。而后台阁队伍逐年扩大,台阁也分成二十四股。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正月擎台阁,俞冠群和俞良富等四户又新增二台,至此合计台阁八台。每年定正月十三日擎台阁。
选定这一天作为擎台阁吉日有三种说法:一说因为刘基十三数带来俞源平安;二说沉香七岁成神,十三岁救母,在俞源古龙宫擒孽龙,得神斧,斧劈华山救母亲,古代圣贤以孝当先,为此年十三作纪念;三说纪念治水功臣李冰,为与全国十五元宵时间错开,提前二天在正月十三进行。但多数村民倾向纪念刘基,总的认为是纪念洞主老爷保安造福,而洞主老爷神像小孩佛像早在宋朝前已定位,而刘基仙逝明朝洪武八年,迟数百年。神像应延续,纪念不在外表而在心中。理由是刘基在元朝至正元年(1340)为俞源设计巨型太极图、七星塘、七星井,得以消灾,丁财二旺。事隔十三年,元至正十三年(1358),刘基罢官,由杭州回青田,路过俞源,又一次献计俞涞组织民兵利用村口太极图,抗乱成功,处州守帅石末宜孙表为“义民万户”,涞不受。清初,战乱中俞源受害惨重,但仍能复兴,均归功十三数带来消灾吉祥,所以确定每年正月十三擎台阁。
这个吉日,历时二百三十余年。台阁是露天小戏台,戏剧性背景山花、亭楼城墙全用纸糊,见不得雨雪,就是道具和小孩也经不起雨雪。但神奇得很,十三这一天擎台阁,从古至今不会有雨雪,成为奇村俞源又一谜团。
元至正十四年,俞源组织民军抗乱。俞涞问刘基:如遇较多敌兵攻击,与其开战,民军日夜坚守难下战场,用什么野餐?刘基答说:送糯米心的麦面馒头,以壮斗志。方言糯音同烂,心是指当时朝廷,朝廷腐败已烂,盗贼(秽语)蜂起,心被包围,好似烂心馒头,将它吃掉,天下太平。果然,吃了糯米饭心馒头,打了胜仗,百姓得安。后来纪念刘基擎台阁,就吃糯米饭心馒头,亦称糯米馒头或“消灾馒头”。做消灾馒头,为赶台阁,规定每年自古历正月初八开始吃素(俗称封素),表示纪念消灾神和祖先的诚心,不准吃荤食,要持续八天之久。初十、十一、十二,这三天日夜在洞主庙和俞姓大祠,做消灾馒头,规格一律大馒头,一般每只重半斤,谓之“讲究”。做馒头户有“一年馒头三年辛苦”之说,头年种糯谷,冬天种小麦,第二年夏割小麦,第三年正月初碓好糯米,磨好麦粉,初十开始做馒头。上宅、下宅、前宅三宅轮流做馒头,三年轮一次。一般配原料标准,每只四两糯饭,三两面(麦粉水拌)。
阔气户,每只用八两原料,称雄全村,称做“大消灾”。每年做馒头的师傅四至五人不等,负责落酵、和面、汗笼(生馒头放入笼,放进沸水锅,有点暖后立即端掉,使之发酵)、垒笼、执火五道工序全过程。馒头户主派人参加揉面团,印糯饭块,包面皮,所有参加人员全动手做,做多少不计较。做一户,蒸笼蒸一户。蒸好一户,将蒸笼连馒头端到观斋神(即消灾神,用红纸书写贴墙上)神位前一张八仙桌,桌面前中心香炉,炉左右蜡烛台,红烛亮堂堂。洞主庙设置下厅(俞祠放灵寝厅右边靠墙)神位前。一盖蒸笼放到八仙桌上,一人敲响小锣,口叫某户消灾。馒头做好,户主上香叩拜谢神灵,馒头摊凉装箩筐。待十二夜馒头做好,拦庙佛前,由于村庄大户数多,有上百担馒头。正月十三大清早,和尚念经,逼恶(即赶鬼怪),每担洒净水。箩担大队排队,多时百数十担,从庙门排长队至下万春堂大门口。将近早晨9时许,台阁相见。然后,各挑回家分发,同时发给神亭队踩街人员,每人两双,当作义务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