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村落的特色经济
俞源村的经济受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源,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手工业形成的传统特色经济。
浙江省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而俞源所在的武义县属于相对偏远的山区,因此,俞源富足的林地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林地经济。俞源古时就盛产茶油、茶叶、桐油、桕籽、靛青、竹木等经济作物。据《俞氏宗谱》记载,这些农产品在民国时期就远近闻名,一般通过贩销户收购、加工,再投放到市场,“经济人”为村民带来了产销和需求的方便,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解放后,村民延续了以前的种植传统,茶油、茶叶、毛竹等经济作物开始有计划、大规模的种植,当地政府也因地制宜积极扶持经济作物的发展。
一、茶油
油茶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主要生长在阿萨姆(印度)、中国和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利用山茶籽榨制的茶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耐贮藏、不易酸败,其理化特性与流行欧美的橄榄油极为相似。因此,当地政府在解放初期,就充分发挥俞源村生产油茶的优势,在技术和肥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975年,村里大规模建设三保基地(保水、保土、保肥),第二年共建成油茶三保基地3400多亩。如今,油茶仍是俞源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由于村民管理油茶的经验丰富,并代代相传,该村油茶产量历年居武义县第一。现共有油茶3760亩,年可产茶油约2万余斤。油茶的采摘非常重要,俞源乡政府为提高出油率,减少损失,全乡从2004年开始采取统一采摘,使油茶的产量更上一层楼。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饮食健康的重视,而茶油特有的功效也陆续被发现,如与其他植物油相比,食用茶油不会使人体胆固醇增高,更适合高血压病患者食用,具有减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身价的日益增高,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旅游开发以来,茶油已经成为旅游产品销售点的“座上宾”,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但俞源村的油茶种植比较粗放,新老茶树混种,在施肥和灌溉上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油率。同时,茶油的压榨一般都是在本村的小型榨油作坊内完成,使得产油率很低,茶油的品质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茶叶
武义县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称,茶叶是该县特色农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所产茶叶的自然品质“色、香、味、型”独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具有兰花的清香和鲜醇可口的特点,历史上就享有一定声誉,其创制的“武阳春雨”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
全县现有茶园11万亩,2004年茶叶总产量6800吨,总产值2.0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100吨,产值1.68亿元。茶树良种化率已达28.6%,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地处该县的俞源村发展茶叶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在整个县茶叶经济的带动下,茶园发展迅速,茶园面积已从1981年的304亩增加到现在的547亩,年创产值可达20余万元。县里每年派专门的茶叶技术人员指导茶树的施肥、灌溉和去虫害,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当地的茶叶采摘后直接由收购大户销售给厂家进行深加工,因此,农户在销售上没有后顾之忧。农户反映说只要茶叶品质好,根本就不用担心销路。仅有少量的茶叶(一般是后期的茶叶)村民自我加工后做日常饮用,或是在附近的王宅集市销售。
相对而言,俞源茶叶的发展比较好,这与整个武义县的茶叶经济环境是相关的,全县各乡各村的小规模经营汇集成了茶叶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增强了整个县茶叶的竞争力,同时整个浙江省的茶叶生产和加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俞源村茶叶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三、毛竹
早在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在所著《史记》中就有“渭川千亩竹,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说明我国人民自古就注意到竹类的重要经济价值。竹类的用途极为广泛,它是优秀的生态和绿化树种,食用和保健佳品,建筑和造纸良树,还是优良的编织和工艺原料,其用途几乎涉及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有人统计过竹类的用途不下千种。由于竹子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在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功能。因此,毛竹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被誉为“寒士山珍”,有“无笋不成席”之说。目前,俞源竹笋的消耗可归纳为两大方面:鲜销和加工。在俞源村,竹笋大部分都是在离俞源村不远的王宅集市上直接出售,对竹笋进行加工就是做成盐制品和干货,满足自家需求,对外销售的比较少。但目前俞源的竹笋的种植还处于自然生长状态,而浙江省其他地区的“早春笋”(用稻草覆盖等方法提高地表温度加快竹笋的生产,通过提前上市来提高竹笋的价格增加收益)、竹笋喷管技术(通过喷洒的方式灌水,不受地形坡度和土壤透水性的限制,特别适合林地植物的浇灌)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俞源古村在种植品种上也比较单一,现在只有毛竹的冬笋、早竹笋、春笋、石竹笋等,没有尝试种植新的品种。
聪明能干的俞源人,更是利用竹子的表层发展起竹编产业。
村里的老人大多都有一手编织的绝活,每到农闲,他们就在家编织凉席、鱼篓、篮子、竹编葫芦等生活用品。农民夏天出去耕作时都会带上竹编葫芦,即使经过太阳的暴晒,里面装的水也会很甜很凉,深受各家各户的喜爱。现在随着人们对复古产品的追求,他们也编织出各种工艺品供观赏之用,如观赏用的小竹篮、小鱼篓(形状各异)、小簸箕以及竹编葫芦等等。这些工艺品对外销售的很少,主要是前来游玩的旅客购买。村里有习俗说,越是技艺高的编织能手,越是躲在家里编织,然后寄放在旅游产品处出售。
因此,只有转到村中才可以看见竹编能手飞丝走线的绝活。由于竹编工作相对机械和繁琐,例如一张竹席大致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这需要很强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村里年轻的一代并不愿学习竹编技术,现在的编织能手大都是40多岁的中老年人。所以,俞源村的竹编技术像中国其他的民间绝活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木材
俞源村现共有林山7352亩,包括杉木、松木、毛竹等,除毛竹分到户,杉木、松木、荒山仍为集体管养。成熟以后的竹材在建筑、轻工、造纸、家具、装饰、纺织、运输、医药保健、化工等许多领域运用广泛,特别是竹门、竹地板、竹胶板、高档竹质装饰板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05年,俞源村砍伐竹子3万根,占到林地总收入的30%左右。为了保持竹业的持续发展,俞源村对竹子的砍伐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程,每三年集体砍伐一次,直径必须达到10厘米,这对毛竹产业的发展以及林地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俞源的林业收入逐年增加,1979年为5.8万元,到2005年已达15万元,木材收益已成为俞源农户重要经济来源。
从整体上来看,俞源村的传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并在逐渐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经济元素。农民已经开始用科学种植技术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竹编产品从适用型向工艺型转化,从而使这些传统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发展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