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营传来好消息
一
政和元年(1111),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生日到了,宋徽宗派出了祝贺使团。
朝廷的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统率整个使团。使团的副使是一个叫做童贯的太监。北宋派一个太监代表国家祝贺他国皇帝圣诞,大为辽朝君臣不齿。远远地,辽朝大臣们指着童贯笑道:“南朝乏才如此!”童贯心里头那个恼火哟,可在别人的地盘上又不好发作,只能在肚子里把辽人给恨死了。
童贯可不是一般的太监。他虽然被阉了,却长得虎背熊腰,嘴上还有稀稀拉拉的胡子——据说这和他净身比较晚有关。因此,童贯被派往西北前线负责与西夏作战。在陕北,童贯打了几个不大不小的仗,加上他善于揣摩皇帝和权贵的心理,很快做到了检校太尉这个武官能做到的最高职位。历代把持军权的太监不少,但像童贯这样有真实战功的却不多。所以调回开封后,骄傲的童贯思考着如何建立新的功业。他把目光投向北方的辽朝,为了刺探敌情,他主动要求参加祝贺使团。宋徽宗起初觉得太监担任使节不合适,但经不住童贯的恳求,最终还是答应了,于是就出现了之前的一幕。
童贯并没有刺探到多少敌情,便愤怒郁闷地踏上了回国的路。在燕京南郊的一座驿站里,他遇到了改变命运的一个人。那天晚上,辽朝的光禄卿马植主动求见童贯。
马植是辽朝的大臣,也是个汉人。他的祖先是幽云十六州的居民,世为辽朝大族,累官至光禄卿。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皇家酒醴膳馐事务,并没有接触实质的权力。和多数辽朝的汉人不同,马植不认为自己是辽朝人,还是以北宋臣民自居。马植是个能力出众、政治敏锐的人,这从他没有去找正使郑允中而找了副使童贯就可以看出来。童贯才是使团的灵魂人物,他在朝中的影响比郑允中要大得多。在驿站的灯下,马植把辽朝的政治、军事和人事情况向童贯和盘托出。两人在收复幽云十六州失地上,达成了一致——童贯是要建立功业,马植是要回归祖国。经过了100多年,他们俩还念念不忘幽云十六州。两人惺惺相惜,互相强化了北宋重新对辽朝开展夺回失地战争的决心。
童贯不方便将马植带回北宋,就让他继续“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边境的北宋雄州知州保持联系。
过了五年(公元1115年),雄州知州收到马植的亲笔信。马植援引孔子“危邦不居”的古训,表示要南归“圣域”,恢复汉家衣冠。雄州知州不敢怠慢,用紧急文书发往开封。
宋徽宗得信后和童贯、蔡京二人商议是否接纳马植。童、蔡二人都认为应该接纳。于是,北宋下令让马植于当年四月入境。马植被接纳后,提前南逃,躲进了童贯家中。他选择这个时间归宋,是因为原先被辽朝奴役的东北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了金国政权,发兵进攻辽朝。辽兵屡战屡败,金国势力迅速壮大。马植认为辽朝到了灭亡边缘,正是北宋联金攻辽、收复燕云失地的良机。他是认准时机,有备而来的。
宋徽宗在延庆殿接见了马植。这次会面的主要内容被《宋史》原封不动地记载了下来,马植先是详细介绍了女真人的崛起和辽国的危机,然后阐述了伐辽战略:“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事实证明,马植对宋辽金三国关系的预测完全正确,联金抗辽也是可行的,收复疆土的目标近在咫尺。马植只预料错了一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辽国的汉人都像他一样心念故国,日后宋军并没有遇到“壶浆来迎”的场景。当然,这一点并不是阻碍宋军取胜的主要障碍。
既然前景美好、时机难得、计划可行,那么就行动起来吧!还等什么?
宋徽宗大喜过望,赐马植以国姓,改名为赵良嗣,任命为大夫参与伐辽图燕。之后,我们都用赵良嗣来称呼马植。
二
宋徽宗伐辽之议,不想激起了朝堂上的反对浪潮。
从1005年的“澶渊之盟”开始,宋辽已经维持了超过100年的和平。现在要重启战火,主和派的大臣们当然不答应了。太宰郑居中就责问宰相蔡京:“朝廷欲遣使入女真军前议事,夹攻大辽,出自李良嗣(赵良嗣),欲快己意。公为首台,国之元老,不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庙算。且在昔章圣皇帝(宋真宗)与大辽昭圣(辽圣宗)立誓,至今几二百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和戎,未有我宋之策也。公何以遂兴此举?”和平的好处实实在在的就在眼前,而战争是不可预测的,难怪主和大臣们要反对了。蔡京只能拿出屈辱的“岁币”来阻挡:“上厌岁币五十万匹两,故有此意。”蔡京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只能用开战能切实节省的50万岁币来搪塞。可见,反对伐辽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实际上,“澶渊之盟”的签订并没有消除宋朝君臣对幽云十六州的领土抱负。宋神宗始终“有取山后之志”,一次他谈到宋辽关系时说:“太宗皇帝当年伐辽,在燕京城下大败而逃,被辽军追赶得仅以身免。先帝的服御宝器都被辽人夺走了,从人宫嫔都死在阵中。太宗皇帝大腿上还中了两箭,落下了伤病,最后驾崩也和箭疮也有很大的关系。北虏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反要我捐金缯数十万给辽人,还要叫他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说完,宋神宗竟然久久哭泣。宋神宗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地,也像宋太祖一样,想用金钱赎回幽云之地,继续“聚积金帛”藏在“封桩库”中。只不过在他的有生之年,宋朝都没有实力能够夺回幽云之地,也缺乏那样的时机,不得不和辽朝保持和平。不过宋神宗临死前留下遗愿:“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不知道他说这句话是为了激励子孙后代,还是纯粹为了发泄,最终此话在宋徽宗时期成了谶语。
还有一些反对大臣列举了伐辽的现实问题。比如中书舍人宇文虚中认为:“用兵之道,必须先考虑强弱虚实,知彼知己,以防万一。如今,就中央的军队经费与战争物资来说,勉强称得上足够,但边境州县财政军粮空虚匮乏的情况被主战的大臣们忽略了;就禁军兵士的强弱来说,统兵大帅会说兵甲精锐,可边防州县的兵备废弛同样被人为忽略了。边境上没有攻守器具,州县只有几天的军粮,就是孙武再世,这个仗也没法打。”自建国以来,宋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国策造成军备松弛,使得整个帝国的军队就像日益破败的战船,大战临头之时难以开出军港一战。对于这一点,蔡京、童贯等主战派的大臣们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等于是默认朝廷伐辽面临种种现实困难。
然而,现实的困难再多再难,也难不倒好大喜功、轻浮妄行的宋徽宗。在宋徽宗的眼里,如花似锦的前程能够掩盖一切困难,套句后世的时髦话语,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宋徽宗原本是与皇位无缘的普通皇子。他没有受过扎实的政治训练,相反却接受了系统的书画曲艺和踢球等训练,浑身散发着艺术青年的味道——对于普通皇子来说,这不算错误。可在元符三年正月,他年仅25岁的兄弟宋哲宗驾崩,没有留下子嗣。这一下,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哲宗的五个兄弟都成了皇位候选人。宰相章惇按照嫡庶和长幼礼法,先后提议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和最年长的申王赵为帝。谁知,向太后一心属意赵佶。章惇是坚决反对,指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他的意思是,皇帝应该是成熟稳重的人来当,赵佶的个性不适合为帝。最终,章惇斗不过向太后和一帮反对大臣,被迫同意迎接赵佶为帝。
章惇其人在宋史上名声并不好,但他对徽宗的评价可以说是识人之语。徽宗即位后果真以他的实际行动为章惇的话作了最好的注脚。
果然,艺术青年赵佶成为宋徽宗后,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做派来。他只关心两样东西:充裕的财富和享受生活。为此,宋徽宗纠集蔡京、王黼、童贯等同类人,搜尽天下财富,终日书画吟唱和歌舞升平,就是不好好打理朝政。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绚烂的都市。宋徽宗还要把全天下的美景都搬到开封来,就营造占地数十里的恢弘庄园和高达百米的假山巨石。王朝的税负、人才和宋徽宗看中的花花草草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驿道汇聚到开封来。当时从山东搬来了一户小有名气的文人夫妇,男的叫做赵明诚,女的叫做李清照。他们出身官宦,在汴梁寻觅了一座小宅院住下,不时发表一些诗词文章。一次他们看中了一幅画,借回家来把玩了好几天,终因凑不齐买画的钱,只好悻悻将画送回。可见当时汴梁贸易和文化之盛。
如此太平盛世,怎么能少的了重大武功的点缀呢?
宋徽宗也是这么想的。他登基后一直没有像样的政绩。他把自己政治上的无能归咎为缺乏机遇。所以当马植怀着赤胆忠心风尘仆仆带来北方的好消息的时候,苦恼的宋徽宗看到了建立万世功业的希望,仿佛自己已然跻身于最伟大的帝王行列。
宋徽宗决定通过对外战争来为美好生活锦上添花——因此所有反对意见都不成为意见。
三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与金国谈判攻辽。
金国是刚刚建立的年轻国家,久闻宋朝的大名。北宋在女真人眼中就是超级大国,富得流油而且兵强马壮。所以北宋主动上门联络,让女真贵族感到受宠若惊。当马政提出联合抗辽的建议时,金国朝廷满口答应,一方面是感激北宋的信任,另一方面是联合对金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宋金双方来往迅速频繁起来。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赵良嗣以买马为名正式出使金国。他此行的目的是缔结联金攻辽的盟约。行前,宋徽宗给他御笔,说:“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宋徽宗的本意是要幽云十六州,但是他的御笔却写作“燕京并所管州城”。辽朝燕京所管地区,显然要大大小于幽云十六州的范围。想必,宋徽宗是无意疏忽了这一点。他是个任由艺术细胞在脑海中遨游的人,怎么可能去抠字眼呢?那是幕僚胥吏们做的具体工作,堂堂九五之尊怎么能拘泥于这样的小事呢?可就是这个小细节,埋下了宋金盟约不愉快的伏笔。御笔的第二项主要内容是宋徽宗主动提出(注意“主动”)宋朝可以将给辽朝的岁币(银绢)转交给金国。要知道,北宋和金国共同对辽朝作战,灭辽后北宋收回幽云之地是天经地义的,并不欠金国什么东西。凭什么宋朝的皇帝要主动把之前给辽朝的岁币转交给金国呢?在这里,宋徽宗摆脱不了“弱者心理”的影响,老把自己放在低于北方邻国一等的角色。这第二个小细节,则埋下了金国轻视北宋进而欺负北宋的心理伏笔。
金国君臣看到赵良嗣递交的宋徽宗御笔,吃了一惊。他们想不到宋朝会提出这么优厚的条件来!昨天,女真人还是白山黑水上狩猎打鱼的野蛮人,凶悍、敏感又讲究实际。今天,他们一眼就看出了宋徽宗虚弱胆怯的本质,马上接受御笔,并要求按照御笔内容来缔结宋金的盟约。这下,宋徽宗的御笔束缚了赵良嗣的手脚。赵良嗣在谈判中坚持“燕京”的概念等同于“幽云十六州”,要求将长城以南一切汉地都归属宋朝所有。金国坚持“燕京”就是辽朝的燕京辖区,拒绝将燕京辖区之外的土地归属宋朝。尤其是长城以南的平州、营州等地(现在的冀东地区),金国坚持要归己所有。最后赵良嗣和金国约定:两国联合灭辽;金国进攻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带;灭辽后,燕京归宋所有,宋朝送给金朝“岁赐”50万银绢。因为当时辽朝阻隔在北宋和金国之间,两国的使节都是通过横跨渤海往来沟通的,所以这个盟约史称“海上之盟”。
赵良嗣回朝复命,宋徽宗看了文本才知道御笔作茧自缚。他再派马政使金,要求在盟约中将幽云十六州一一注明。金国哪能把即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断然拒绝,并且态度强硬地表示如果宋朝要求过高,不惜解除“海上之盟”。宋徽宗见此,一下子软了下来,拖泥带水地既不表示放弃燕京之外的土地,也不坚持己见。盟约中最关键的领土争议就这么被搁置了。在宋徽宗的心中,他要的还是整个幽云十六州。
童贯那两把刷一
条约签订了,宋朝理应开始准备执行了。但是宋徽宗君臣根本就没把条约放在心里。他们只想依赖金国,乘机取利,根本没有积极作战的认真打算。相反,宋徽宗在第二年下令加强在东南地区搜寻花花草草的工作,加快开封景区的建设。王黼和李彦等人刮取民田,又借口军用,搜刮境内丁夫,计丁出钱,中饱私囊数千万贯。有人控诉,他们就严刑惩治,成千上万的人因而致死。“海上之盟”签订的当年,江南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蔓延数十个州县。宋徽宗派童贯领着主力南下镇压起义去了,客观上也疏忽了对北方局势的关注。
两年后(公元1122年),金国的使节赶到汴梁,见状吃惊地说:“我们大金朝已经把辽国打得奄奄一息了,基本完成条约义务了。你们宋朝怎么还不出兵啊?”
宋徽宗一拍脑门,说:“哦,我想起来了。我这就马上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