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仓储与库存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1.2.1EDI技术的应用
1.EDI的概念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描述成“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而ITU-T(国际电联电信委员会,原CCITT)将EDI定义为“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互换”。又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件,因此EDI又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无纸贸易”。
从上述EDI定义不难看出:EDI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其中计算机应用是EDI的条件,通信环境是EDI应用的基础,标准化是EDI的特征。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EDI的基础框架。
2.EDI系统功能模型及功能
在EDI中,EDI参与者所交换的信息客体称为邮包。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接收者从发送者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包括在所交换的邮包中,则认为语义完整,并称该邮包为完整语义单元(CSU)。CSU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统称为EDI的终端用户。
(1)EDI的基本模块
在EDI工作过程中,所交换的报文都是结构化的数据,整个过程都是由EDI系统完成的。
1)用户接口模块
业务管理人员可用此模块进行输入、查询、统计、中断、打印等,及时地了解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2)内部接口模块
这是EDI系统和本单位内部其他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接口,一份来自外部的EDI报文,经过EDI系统处理之后,大部分相关内容都需要经内部接口模块送往其他信息系统,或查询其他信息系统才能给对方EDI报文以确认的答复。
3)报文生成及处理模块
该模块有两个功能:
①接受来自用户接口模块和内部接口模块的命令和信息。按照EDI标准生成订单、发票等各种EDI报文和单证,经格式转换模块处理之后,由通信模块经EDI网络发给其他EDI用户。
②自动处理由其他EDI系统发来的报文。在处理过程中要与本单位信息系统相连,获取必要信息并给其他EDI系统答复,同时将有关信息送给本单位其他信息系统。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经双方EDI系统多次交涉后不能妥善解决的,则把这一类事件提交用户接口模块,由人工干预决策。
4)格式转换模块
所有的EDI单证都必须转换成标准的交换格式,转换过程包括语法上的压缩、嵌套、代码的替换以及必要的EDI语法控制字符。在格式转换过程中要进行语法检查,对于语法出错的EDI报文应拒收并通知对方重发。
5)通信模块
该模块是EDI系统与EDI通信网络的接口,包括执行呼叫、自动重发、合法性和完整性检查、出错报警、自动应答、通信记录、报文拼装和拆卸等功能。
(2)EDI的基本功能
1)命名和寻址功能
EDI的终端用户在共享的名字当中必须是唯一可标识的。命名和寻址功能包括通信和鉴别两个方面。
在通信方面,EDI是利用地址而不是名字进行通信的。因而要提供按名字寻址的方法,这种方法应建立在开放系统目录服务ISO9594(对应ITU-TX.500)基础上。在鉴别方面,有若干级必要的鉴别,即通信实体鉴别,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相互鉴别等。
2)安全功能
EDI的安全功能应包含在上述所有模块中。它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端用户以及所有EDI参与方之间的相互验证;
②数据完整性;
③EDI参与方之间的电子(数字)签名;
④否定EDI操作活动的可能性;
⑤密钥管理。
3)语义数据管理功能
完整语义单元(CSU)是由多个信息单元(IU)组成的。其CSU和IU的管理服务功能包括:
①IU应该是可标识和可区分的;
②IU必须支持可靠的全局参考;
③应能够存取指明IU属性的内容,如语法、结构语义、字符集和编码等;
④应能够跟踪和对IU定位;
⑤对终端用户提供方便和始终如一的访问方式。
3.EDI的操作过程
当今世界通用的EDI通信网络,是建立在消息处理系统(message heading system,MHS)数据通信平台上的信箱系统,其通信机制是信箱间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具体实现方法是在数据通信网上加挂大容量信息处理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建立信箱系统,通信双方需申请各自的信箱,其通信过程就是把文件传到对方的信箱中。文件交换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发送文件时,用户只需进入自己的信箱系统。
EDI可以看做是MHS通信子平台。
通信流程中各功能模块说明如下:
(1)映射——生成EDI平面文件
EDI平面文件(flatfile)是通过应用系统将用户的应用文件(如:单证、票据)或数据库中的数据,映射成的一种标准的中间文件。这一过程称为映射(mapping)。
平面文件是用户通过应用系统直接编辑、修改和操作的单证和票据文件,它可直接阅读、显示和打印输出。
(2)转换——生成EDI标准格式文件
其功能是将平面文件通过转换软件生成EDI标准格式文件。EDI标准格式文件,就是所谓的EDI电子单证,或称电子票据。它是EDI用户之间进行贸易和业务往来的依据。EDI标准格式文件是一种只有计算机才能阅读的ASCII文件。它是按照EDI数据交换标准(即EDI标准)的要求,将单证文件(平面文件)中的目录项,加上特定的分割符、控制符和其他信息,生成的一种包括控制符、代码和单证信息在内的ASCII码文件。
(3)通信
这一步由计算机通信软件完成。用户通过通信网络,接入EDI信箱系统,将EDI电子单证投递到对方的信箱中。
EDI信箱系统则自动完成投递和转接,并按照X.400(或X.435)通信协议的要求,为电子单证加上信封、信头、信尾、投送地址、安全要求及其他辅助信息。
(4)EDI文件的接收和处理
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发送过程的逆过程。首先需要接收用户通过通信网络接入EDI信箱系统,打开自己的信箱,将来函接收到自己的计算机中,经格式校验、转换、映射还原成应用文件,最后对应用文件进行编辑、处理和回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EDI系统为用户提供的EDI应用软件包,包括了应用系统、映射、转换、格式校验和通信连接等全部功能。其处理过程,用户可看做是一个“黑匣子”,完全不必关心里面具体的过程。
4.EDI及在物流中的应用
EDI最初是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EDI的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的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持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专业报关业者等)。
下面我们看一个应用物流EDI系统的实例,一个由发送货物业主、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组成的物流模型。这个物流模型的运作步骤如下:
①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定车辆调配计划和接收货物业主制定货物接收计划。
②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即SCM标签,shipping carton marking)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依据请示下达车辆调配指令。
③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货货物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
④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做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纳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货业主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
⑤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物流EDI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各方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对零售商来说,应用EDI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进货作业的出错率,节省进货商品检验的时间和成本,能迅速核对订货与到货的数据,易于发现差错。
应用传统的EDI成本较高,一是因为通过VAN进行通讯的成本高,二是制定和满足EDI标准较为困难,因此过去仅仅只有大企业因得益于规模经济能从利用EDI中得到利益。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将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物流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11.2.2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1.条形码技术概述
(1)条形码的起源
条形码技术作为物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自动采集单元技术,是实现物流信息自动采集与输入的重要技术。条形码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最近20年。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Joe Wood Land )和贝尼·西欠弗(Be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和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代码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称为“公牛眼”代码。
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形码符号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不是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代码的水平。20年后,乔·伍德兰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吉拉德·费伊赛尔(Girad H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七段平行条表示,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形码的码制产生与发展。不久,E.F.布宁克(E.F.Bl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形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铁路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形码符号方案。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bar)码,至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的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形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 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的条形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码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