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进货时效:采购前置时间,采购作业特殊要求。
⑤品项:种类类别、规格大小等。
第二,考虑的是如何摆放商品,摆放时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①储位单位:储位的单位是单品、是箱,还是栈板,且其有什么商品特性。
②储位策略的决定:是定位储放、随机储放、分类储放,还是分类随机储放。或其他的分级、分区储放。
③储位指派原则的运用:靠近出口,以周转率为基础。
④商品相依需求性。
⑤商品特性。
⑥补货的方便性。
⑦单位在库时间。
⑧以订购几率为基础。
第三,商品摆放好后,就要做好有效地在库管理,随时掌握库存状况,了解其品项、数量、位置、入出库状况等所有资料。
3.人员
人员包括仓管人员、搬运人员、拣货和补货人员等。仓管人员负责管理及盘点作业,拣货人员负责拣货作业,补货人员负责补货作业,搬运人员负责入库、出库作业、翻堆作业(为了商品先进先出、通风、气味避免混合等目的)。而人员在存取搬运商品时,讲求的是省时、有效率。而在照顾员工的条件下,讲求的是省力。因此要达成存取效率高、省时、省力,则作业流程方面要合理化,精简作业;而储位配置及标示要简单、清楚,一目了然;且要好放、好拿、好找。再者作业流程中使用的表单要简单、统一且标准化。
4.储放设备、搬运与输送设备
除了上述三项基本要素,其他主要的关键要素为储放设备、搬运与输送设备,即当物品储放不是以直接堆叠在地板上,则必须考虑相关之栈板、料架等。而人员不是以手抱、捧物品时,则必须考虑使用输送机、笼车、堆高机等输送与搬运设备。
①搬运与输送设备。在选择搬运与输送设备时,应考虑商品特性、物品的单位、容器、栈板等因素,以及人员作业时的流程与状况,再加上储位空间的配置等,选择适合的搬运与输送设备。当然还要考虑设备成本与人员使用操作的方便性。
②储放设备。储放设备也同搬运与输送设备考虑的一样,如商品特性、物品的单位、容器、栈板等商品的基本条件,再选择适当的设备配合使用。例如使用自动仓库设备,或是固定料架、流力架等料架的选择使用。有了料架设备时,必须将其做标示、区隔,或是颜色辨识管理等。若是在拣货作业,则应考虑电子辅助标签的应用。而出货、点货时,无线电传输设备的导入等皆要纳入考虑范围。而后,将各储位及料架等做统一编码,以方便管理。而编码原则,则必须简明易懂,容易作业。
5.作业目标
除了上述的基本要素与关联要素之外,作业目标也应考虑。作业目标是决策时的指导原则。常见的作业目标主要有:
①空间使用率要高。
②作业方便。
③进出货效率快。
④先进先出。
⑤商品好管理。
⑥盘点容易。
⑦库存掌握无浪费。
⑧配送快,无缺货。
6.资金
所有考虑规划,最后仍需要归结到花费多少,是否超出预算能力。因此投入成本及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可不慎。综合以上所述,做储位管理时,要事先的面面俱到,方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4.4.3 储区空间规划布置
1.储位规划的必要性
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是一连串的“存”和“取”的动作组合。随着需求向着小批量、多品种和时效性方向发展,使得储存作业中货物流动频率、货物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仓库中的卸货、取货、分拣和装车环节的作业一般约占整个配送中心总作业时间的40%,而其余约60%的作业时间却是作业人员的行走耗时,考虑到劳动力成本在仓库的成本比例比较高以及许多行走耗时是因为储位规划不合理的缘故,那么如何使“存”和“取”的动作快速而有效,做到“好存好取”,对储位进行有效的管理非常必要。
储位规划管理是研究如何将仓库储位合理地安排以便最快地存放、提取货物,从而实现仓库货物搬运时间最优化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标的操作。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优化货物搬运时间包括两个部分:最小化行走距离和最小化存放、提取货物时间。前者与货物在仓库中存放的位置有关,后者与货物存放在储位上的高低位置有关。优化仓库的储位规划方案,可以同时节约入库时的搬运时间和出库时提货和运送时间。合理的储位摆放方法是一种既能节省投资,又能理想地提高仓库效率的有效手段。不但在仓库投入使用的初期需要进行储位规划,而且日常运作中也要经常性地再规划。储位调整是一种日常性的工作,仓储中心应当在问题积累严重之前就进行储位优化调整,避免陷入仓库空间不足的窘境。
2.储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储位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1)储位明确化
在仓储中心储放的每一种货物必须有明确的存放位置。因此货物储存区必须经过详细规划区分,每一个储位都要编码。
(2)货物存放有效合理
把货物有效合理地存于指定储位要经过精细的安排,储位安排常见的原则有:
①存取频率高的货物对应的存放储位与收货区、发货区或仓库出入口的距离小,即考虑横向距离。
②存取频率越低的货物存放的纵向相对位置越高;相反的,存取频率越高的货物存放的纵向相对位置越低,但最接近于最佳纵向存取位置,即不需弯腰或上架的存取高度。
③重量大的货物存放的储位纵向相对位置低;相反的,重量小而体积大的货物存放的纵向相对位置高一些。
④需要专门存储环境的货物,要放在指定的库区,冷冻品要存于冷库,易燃易爆品要存于防火防爆库。
⑤必须考虑到货物相关性,即相关性强的货物,一起出库的可能性大,最好置于相邻储位。
⑥必须考虑货物的相容性。相容性低的货物绝不能储存在一起,以免损害品质,如烟、香皂和茶叶绝对不能放在一起。
⑦对寿命周期短的产品,要遵循先入先出原则,即先入库的货物应先出库。比如,感光纸、胶卷、食品、药品等。
(3)储位上货物存放状况明了
当货物放入储位后,要对货物的数量、品种、存放位置、拣货取出、淘汰更新和损耗损伤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建账,做到货物与账务完全吻合。
3.储位布局的主要形式
储存场所布置是将各种物资合理地布置到库房、物料棚或货场的某个具体位置。储存场所的合理布置对提高物资保管质量、充分利用仓储能力、加速物资收发、降低仓储费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储存场所布置分为平面布置和空间布置。
(1)平面布置
储存场所的平面布置是指在有效的平面上,对库房、物料棚、货场内的货垛、货架、通道、收发料区、垛间距、墙间距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布置。主要要注意正确处理相互之间位置的关系。在平面布置过程中,必须考虑仓储业务的顺利进行,同时要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面积。平面布置常见的形式有:
①横列式。横列式是指货位、货架或货垛与库房的宽向平行排列布置。其特点是货垛整齐美观、存取盘点方便、通风采光良好,但仓容利用率较低。
②纵列式。纵列式是指货位、货架或货垛与库房的宽向垂直排列布置。其特点是仓容利用率较高,主干道货位利于存放周转期短的物品,支干道货位存放周转期长的物品。
但不利于通风采光及机械化作业。
③混合式。混合式是指横列式和纵列式在同一库房内混合布置货位或货架的一种形式。其兼有上述两种方式的特点,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④倾斜布置。即货垛的长度方向与运输通道成一锐角(30°、45°或60°),具体可分为货垛倾斜和通道倾斜两种情况。倾斜式布置有一定的优点,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适用于单一品种、大批量、集装单元堆垛和利用叉车作业的场合。
露天货场货位的布置形式一般采取与货场的主作业通道成垂直方向排列,以便于装卸和搬运。
(2)空间布置
从有效利用仓储空间的角度出发,必须综合考虑储存场所的平面和高度两方面的因素,才能使仓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储存场所的空间布置,就是库存物资在库房、物料棚和货场高度方向上的布置。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物资堆垛。物资堆垛是大批量物资的垂直布置形式,它是将物资的单位包装直接堆码到垛基上,层层堆码到一定高度。可利用原包装堆码或利用托盘和集装箱堆码。
②利用货架。物资进行竖向布置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各种货架,货架的类型和高度决定了竖向布置的形式和高度。有的物品利用原包装直接存入货架,有的可装入货箱或码到托盘上再存入货架,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仓储空间,并利于迅速发货。
③采用架上平台。在库房净空比较高、货架比较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架上平台的方式充分利用空间,在货架的顶部铺设一层承压板构成两层平台,这样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堆放货物,也可排布货架。
4.储位存储策略
良好的储存策略,可以减少出入库移动距离,缩短作业时间,充分利用储存空间。一般常见的储存方法有以下五种:
①定位存储。即每一项货物都有固定的储位。例如:有的货物要求控制温度储存条件,易燃易爆物必须存于一定高度并满足安全标准及防火条件的储位。按照管理要求某些货物必须分开存储,一般化学原料和药品必须分开存储,重要保护物品要有专门的储位。这种定位储位方法易于管理,搬运时间较少,但是需要较多的储存空间。
②随机储存。所谓随机储存是指每一个货物的储位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产生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共同使用储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储区空间的利用率。但是,对货物的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带来困难。特别是周转率高的货物可能被置于离出入口较远的储位,增加了出入库的搬运距离。
一个良好的储位系统中,采用随机储存能有效利用货架空间。通过模拟实验,随机储存比定位储存节约35%的移动储存空间及增加了30%的储存空间。这种方法适用于空间有限、货物品种少而体积小的情况。
③分类储存。所谓分类储存,通常是按照产品相关性、流动性、尺寸和重量以及产品特性来分类储存。
④分类随机储存。这种方法是每一货物有固定的存放储区,在各类储区中,每个储位的指定是随机的。其优点在于吸收分类储存的部分优点,又可节省储位数量,提高储区利用率。
⑤共同储存。这种方法是当确切知道各货物进出库的时间时,对于不同货物,只要相容,就可以共用相同的储位。这虽然在管理上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减少占用储位空间,缩短搬运时间,有一定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