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调节气候、防治荒漠化、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我国西部地区,过度放牧、垦殖、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和自然因素等综合作用于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导致许多重要湿地消失,形成巨大的沙源地。例如,塔里木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尾翼湖泊罗布泊在20世纪初水面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中上游地段大量的灌溉截水、兴修水库,使原来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断流,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罗布泊彻底干涸;云南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湖泊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50余个下降到目前不足30个;黄河源区379km2范围内湖泊数量由1988年的4561个减少到如今的1860个;黄河源区80年代初遥感调查时有湿地面积3895.2平方公里,90年代为3247.5平方公里。
此外,我国草地植被退化严重。我国天然草地面积为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41%,其中62.1%的天然草地在西部。但由于受超载放牧和采矿等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例如,在阿勒泰地区,牧草产量平均比50年代下降16%-39%;长江、黄河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草原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
森林的消失、湿地的破坏、草地的退化,它们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消失,进一步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60多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占了80%;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因荒漠化造成的特大沙尘暴每年给西北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竟高达540亿元。西部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占全国的70%以上,对人们生活、生产等造成严重威胁,直接损害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了地面对水分的涵蓄能力,改变了径流形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结构失衡。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不均衡
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西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但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却恰恰相反。
西南地区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但西南地区多属高山与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现象普遍,水源涵养功能差,地表漏水十分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目前西南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其开发利用率已严重偏高,西北内陆河及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3.7%,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远远超过了合理开发利用的极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六)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部门及地区分割,长期以来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导致各地区与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取所需、各行其事,矛盾重重。例如,由于上游地区的过量用水,导致下游地区河湖干涸,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变迁。如塔里木河,由于上、中游大面积垦荒和无节制用水,导致塔里木河源流来水量逐年减少,到下游的河水日趋减少,自1972年起下游断流近30年,断流长度达320公里。河水断流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面积的胡杨枯萎、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受损,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又如黑河,由于上游灌溉农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中、下游地区生态恶化,下游额济纳绿洲随着黑河断流时间的增长,在40多年时间里,绿洲面积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至3328平方公里,濒临消失;西、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
此外,在地表水与地下水使用上也存在矛盾。由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使用缺乏规划,造成不合理使用,地表水多的地方就忽视地下水的开采,地下水多的地方又忽视地表水的利用,从而破坏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间的循环。例如,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只重视地表引水灌溉,忽视对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三、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
如前所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剧增,从而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农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导致大量的废水废物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水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导致全球淡水资源危机。更为重要的是,淡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分布并不是截然独立的,它是一个整体存在的系统。例如,世界上有国际河流与湖泊214条,其流域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7%,贮存的水量约占世界淡水资源的一半。在非洲、南美洲和欧洲,国际河流流域面积占其大陆总面积60%以上;在亚洲,约占65%的面积为国际河流流域。全世界有44个国家至少80%的土地面积位于国际河流流域内,全球约有40%的人口生活在国际河流流域内 。国际河流由于流经国家多,在淡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地区之间由于水资源冲突有时甚至引发战争。
因此,为了管理江河流域,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更需要国际法律的规范。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之间缔结了保护国际河流和湖泊的条约。例如,1963年,莱茵河沿岸国缔结了《保护莱茵河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的波恩协定》,决定成立莱茵河国际委员会,作为保护莱茵河的主要执行机构。1976年,莱茵河沿岸国又签署了《保护莱茵河不受化学污染公约》和《保护莱茵河不受氯化物污染公约》。1968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欧洲水宪章》,同年,欧洲理事会主持通过了《在洗涤产品中限制使用某些去污剂的欧洲协定》等等。这些双边的和多边的国际条约对于保护特定国家间的河流或湖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方面,国际法协会和国际法委员会的贡献非常重大,在它们的推动下,国际淡水资源的法律保护制度取得了重大成果,突出体现为两个重要的文件,即《国际河流利用规则》和《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
(一)《国际河流利用规则》
1966年8月国际法协会第5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河流利用规则》(以下简称《赫尔辛基原则》),虽然该文件是由非政府团体所制订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它对国际法中关于国际河流利用的规则作了系统的编纂,而且其规定的各种规则所依据的原则可用于指导各国对其他形式国际淡水资源的利用,它对于国际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与国际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国家实践中,它是最早的和最经常被援引的国际文件之一。因此,该文件被誉为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重大里程碑。
《赫尔辛基原则》不仅对国际河流、水污染等相关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更为重要的是其确立了三个重要规则:第一,国际法一般规则的适用。该文件第1条规定:“除了其它公约、协议或对流域国有拘束力的惯例外,本规则各章所提出的国际法一般规则适用于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第二,公平利用原则。文件第4条规定:“每个流域国在其领土范围内都有权合理且公平地分摊国际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益”。第三、污染责任原则。文件第10条规定,流域国必须防止对国际流域造成新的水污染或增加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避免对其它流域国领土造成大的损害。而且应采取所有合理措施减轻国际流域现有的水污染程度,直到不会对其它流域国领土造成实质性损害时为止。
《赫尔辛基规则》也在其他国际会议上得到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行动计划呼吁为防止淡水污染和保护整个水资源进行国际合作。1977年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召开了联合国第一届水资源大会,大会建议研究可以用来管理共享水资源的方法,制定共同的规划,实施协调水资源利用所必需的机制。197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赫尔辛基规则》为蓝本,批准了《指导国家保护和和谐利用两个或多个国家共享自然资源的环境行为原则》。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该议程在其第18章“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采用综合性办法”中分别从多个方案领域对保护淡水资源作了详细的建议和规定,分别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管理;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饮用水的供应与卫生;水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和农村发展的用水;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等。
(二)《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
1971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开始把“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列入工作议程,进展虽然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1990年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国际水环境保护的条款,1991年又通过了《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条款草案》,最终在1997年5月5日,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已开放供各国签字批准,如果为各国所接受,将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法文件,是国际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是一个框架性公约,对有关国际水道的非航行利用的基本法律问题作了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导言。公约的第一部分是导言,在导言中界定了如下内容:
第一,公约的适用范围。公约适用于国际水道及其水为航行以外目的的使用,并适用于同这些水道及其水的使用有关的保护、保全和管理措施。
第二,对“水道”、“国际水道”和“水道国”等相关概念作了界定。“水道”是指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系统,由于它们之间的自然关系,构成一个整体单元,并且通常流入共同的终点。“国际水道”是指其组成部分位于不同国家的水道。“水道国”是指部分国际水道位于其领土内的本公约缔约国,或本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而部分国际水道位于其一个或多个成员国领土内的缔约方。
第三,规定了公约与“水道协定”之间的关系。首先,在没有任何协定另予规定的情况下,该公约的任何规定不影响水道国依照在它成为本公约缔约方之日已对它生效的协定应享有的权利或应履行的义务。其次,上述协定的缔约方必要时可考虑使这种协定同本公约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再次,水道国可根据某一特定国际水道或其一部分的特征和使用,订立一项或多项适用和调整本公约的规定的协定。
2、一般原则。公约第二部分所规定的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的一般原则是赫尔辛基规则的延续、补充和完善。主要规则包括:
第一,公平合理的利用和参与。水道国应在各自领土内公平合理地利用国际水道。特别是,水道国在使用和开发国际水道时,应着眼于与充分保护该水道相一致,并考虑到有关水道国的利益,使该水道实现最佳和可持续的利用和收益。水道国应公平合理地参与国际水道的使用、开发和保护。这种参与包括本公约所规定的利用水道的权利和合作保护及开发水道的义务。
对于什么是公平合理的利用水道,公约在第6条作了解释,与公平合理的利用水道有关的因素和情况包括:地理、水道测量、水文、气候、生态和其他属于自然性质的因素;有关的水道国的社会和经济需要;每一水道国内依赖水道的人口;一个水道国对水道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对其他水道国的影响;对水道现有和潜在的使用;水道水资源的养护、保护、开发和节约使用,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的费用;对某一特定计划或现有使用的其他价值相当的替代办法可能性。公约规定,在确定是否公平合理地利用国际水道时,应综合考虑所有以上相关因素。
第二,不造成重大损害的义务。水道国在自己领土内利用国际水道时,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防止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损害。任何造成这种损害的国家应与受影响国协商,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或减轻这种损害,并在必要时,讨论补偿的问题。
第三、一般合作义务。水道国应在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互利和善意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使国际水道得到最佳利用和充分保护。这种合作可通过设立联合机制或委员会的方式进行。
第四、定期交换数据和资料。水道国应经常地交换关于水道状况,特别是属于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和生态性质的和与水质有关的便捷可得的数据和资料。如果一个水道国请求另一个水道国提供不是便捷可得的数据或资料,后者应尽力满足请求,但可附有条件,即要求请求国支付收集和在适当情况下处理这些数据或资料的合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