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女湖、玉女泉
走进西山公园,沿荷花池、桃花堤,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碧波粼粼的玉女湖,水面面积为20亩,1986年开凿,它像一块明镜镶嵌在山腰。湖岸杨柳依依,湖光山影,清幽宜人。湖中有汉白玉玉女雕像,玉女泉与扬雄读书台相距约100米。泉出石隙,旱不涸竭,雨不溢漫。泉水汇集一泓,广数丈,清碧澄澈,晶莹如玉。这门额上有“玉女泉”三字,为郭沫若所书。您们看,两块巨石,突兀临水,泉水从石隙中一石质青蛙嘴里涌出,流进玉女湖,泉水四季不竭,湖中也就四季不枯。玉女泉之名从何而来?相传杨雄在西山读书时,深为毗邻玉女暗中爱恋。然而扬雄并不知道,就赴京取功名去了。玉女来到读书台前,睹物思人,朝思暮想,无限伤感,潜然泪下,泪水顺着岩石流下,汇成了清泉,玉女泉由此而得名。还有一说,相传古代西山观(又名仙云观)缺水,道士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做饭,此事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便将手上的玉镯抛下西山,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结果玉碎石裂,泉水涌动,长年不断,此泉后来又成了尔朱炼丹、玉女取水之处。
②玉女泉隋唐道教造像
在玉女泉旁,杨雄读书台下的石壁上有隋唐宗道教造像24龛,多为圆拱形,共50余躯,像通高大者近1米,小者仅0.26米,多为唐、宋时所刻。其中四号龛,中间镌刻有老君莲台坐像,左、右刻有二立像。老君束发着道衣,足穿道靴,衣杉轻柔贴体,有飘然之感,面露笑容,盘腿而坐,妙相传神。有隋“大业六年太岁庚午(公元610年)十二月廿八日”题记,是四川省最早纪年刻字的道教造像。
③蒋恭侯祠
下面我们穿过弯曲的林间小道,去蒋恭侯祠参观。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蒋琬字公琰,三国湘乡(湖南湖乡)人,是三国时蜀汉晚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北伐时具体处理丞相府事,负责军旅的粮饷和兵源供应,诸葛亮评价他“托志忠雅”,对他十分器重。诸葛亮死后,蒋琬辅佐后主刘禅,官至大司马,封为恭候。他才智超群,治国有方,使蜀汉取得“边境无虞,邦家合一”的治绩。大门两边有联云:“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短短十四字,盛赞了蒋琬襄助诸葛亮扶助汉室的功业和大肚能容的高尚情操。大殿内陈列了蒋琬的生平业绩。1、入蜀为令。汉建安16年(211年)随刘备入蜀,任广都(今双流)长。一次,刘备视察广都,见他沉醉县衙,要处死他,诸葛亮说:蒋琬“衬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详察之”,得以免罪。后任什邡令,声名渐显。2、诸葛荐贤。北伐时,蒋琬代张裔为长史,留守成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为诸葛亮所重。临终前,后主派李福去五丈原军中探问,诸葛亮向后主密表:“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3、蒋琬拜相。诸葛亮卒,后主以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大司马“总统国事”,蒋受命于危难之际,继承诸葛亮的未尽事业,尽心辅助刘禅,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4、宽仁大度。蒋琬不以身居显位而傲,办事公允,对不同意见能虚心体察。东曹椽杨戏,督家杨敏,素性简慢,背后诋毁蒋琬,蒋琬从不计较,诚如门联书:“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5、出屯汉中。延熙元年(238年)蒋琬率军屯驻汉中,认为丞相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汉水东下,袭取曹魏的魏兴(今安康)上庸(今竹山),这个计划遭其他大臣反对,可惜未能实施。他认真总结北伐战争的经验,实施“耕战”政策,增强了蜀汉北部边境的防务。6、屯涪固蜀。在综合国力远不及曹魏的情势下,蒋琬于延熙6年(243年)上疏后主,建议调整诸葛亮将重兵布于汉中的军事战略,把战略指挥中心转移到“水陆四通”的涪县“今绵阳”,后主即批准,同年10月蒋琬还驻涪。这是一个积极稳妥的战略方针,改变了“益州疲弊”的状况,使蜀汉获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7、截曹大胜。战略调整第二年,魏镇北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进攻汉中,王平、费玮破曹军于终南山。实践证明,以涪为伐魏的战略指挥中心,可以照顾东西“惟急是应”,是完全正确的。8、和抚羌胡。蒋琬屯守涪城后,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认真执行和抚夷越的政策,经过三年努力,“凉州胡人附蜀反魏”,蜀汉的北部过境进一步巩固。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一代贤相》图,正中是蒋琬像,左右分列费玮、董允。诸葛亮死后,曹魏孙吴都认为蜀汉后继乏人,国运将终矣。其实不然,蒋琬“总统国事”后,善于团结同僚,重用“雅性谦素,识司过人”的费玮,作自己助手;又提拔“秉心公亮,能正色匡主”的董允,为辅国将军。他们和衷共济,辅助后主。使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安定达二十年之久。故《华阳国志》说:“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玮、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蒋琬以国事为怀,辛劳成疾,于延熙9年(246年)11月病逝于涪,葬于绵阳西山、谥恭侯。在长期的战乱年代,蒋琬墓曾沦于荒烟蔓草中,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绵州知州李象丙上任,才在残冢上伐石封土修复了蒋琬墓,同时,复建了蒋恭侯祠三楹,并申报朝庭有司颁布了祀典。可惜,清咸丰年间蒋祠毁于战火。民国八年(1919年)吕超来此拜谒,曾题联一副:“室护风云,与丞相祠堂并峙;山排旗鼓,看将军壁垒常新。”可见蒋恭侯祠当年与成都诸葛武侯祠齐名。1987年,西山博物馆重建了蒋恭侯祠,并在祠前树立了高3.8米的蒋琬铜像。“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情端庄平和,很能体现其个性,表现了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任者,总统国事,深谋远虑、胸有成竹的形象。前人题诗赞颂:“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大名超费董,遗爱满峨岷。”(清·蒋琦淳),“武侯之亚有恭侯,千古英名壮益州。”(清·严履丰)。
④蒋恭侯墓
为纪念这位蜀汉名臣,还在凤尾池修建了蒋园。下面我们将经过蒋园西山之脊,去参观蒋琬的墓园。蒋墓通高4.65米,周长31.58米,座西向东,呈八角形,墓身为八面柱体,以条石堆砌而成,墓顶圆形,为覆盆状,以板石镶成,保持了汉代风格。全墓轮廓雄伟,朴素端庄。墓前后分别立有“汉大司马蒋恭侯墓”、“蒋恭侯墓”石碑各一通,碑文为正楷颜体,书法严整,雄浑有力。墓前的石碑为绵州知州李象丙在道光29年(1849年)维修墓时所立;墓后的石碑为龙安知府、蒋琬的后裔蒋德钧在光绪16年(1890年)所立,一个是同乡,一个是后代,就出现了墓前墓后各立一碑的独特现象。墓前置有莲花圆形祭台,两侧有石人石马为护卫的,雕刻精工,庄严肃穆。有人问,西山蒋琬墓是否是真墓?蒋琬死后是否葬于西山?晋《华阳国志》明确记载:涪县(今绵阳)“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蒋琬)镇之”,“大司马蒋琬葬此”。又据《绵阳县志》载:“蒋琬墓,在治西西山观侧”,“道光29年州牧李象昺,州人熊文华伐石封土”,“闻有坟在西山侧,汉大司马名犹传。亲到荒烟蔓草中,碑刻剜残详细。证以郡乘省墓门,确是蒋公葬玉地。”说明李象昺培修蒋琬墓,也是经过实地考察并有佐证的残碑。
⑤子云亭
与蒋琬墓遥遥相对的又一仿清古典建筑便是子云亭了,这是为纪念我国西汉著名词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而修建的。扬雄,字子云,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出生在蜀郡成都,少年好学,青年时期在涪县(今绵阳)求学读书,四十余岁时去京师长安,他的《甘泉赋》、《羽猎赋》等得到皇帝的赏识,被封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天凤5年(公元18年)扬雄71岁时,病卒于京师。
子云亭创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唐代已有之。据《绵州志》记:扬子云读书台,在州西五里西山观的山腰盘石,“台前石壁,右镌雄像,左镌‘杨子真像’四字尚存”,为纪念扬雄,后人曾建亭于磐石上。石壁上的扬雄像高0.85米,身着道装对襟开领长衫,一手执书,一手扶膝,正襟危坐,还有二侍童立于两旁,造型古朴,线条明快。南宋淳熙14年(1187年),石壁上有游人“访子云像,酌玉女泉”的石刻题记。可知,子云像应是宋代的遗物了。子云亭几建几毁,原来的子云亭只剩下读书台,现在大家看到的新子云亭是1987年长虹机器厂捐款160万元新建的。新亭为三檐盔顶式亭,高23米,亭内塑扬雄花岗石坐像,其壁题有扬雄名赋《蜀都赋》及刘禹锡《陋室铭》。整个建筑群为蓝色琉璃瓦屋面,古朴典雅。我们登临亭上,向下俯视,与原读书台遥遥相对,她们的倩影倒映于湖水波光之中,相映成趣,成为西山又一景观。明·白翱《西山题诗》“一凭栏槛意无穷,万秀千奇耸碧空。陌上管弦清似语,人间日月疾如风。青山对榻岚光重,野水横天晚照红。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西汉惟扬雄”。这首诗通过寻访子云亭、读书台,描绘西山的厅秀和迷人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扬雄的仰慕之情。
在大厅和二楼陈列了扬雄的生平事迹。用绘画及文字全面介绍人扬雄的一生。杨雄的成就:第一、在文学上,他被称为汉赋大师。后人把他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汉志》载扬雄赋十二篇,今存七篇。《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四篇,都是宫廷题材,以歌颂汉王朝的声威和帝王功德为主;《解嘲赋》抒发了不愿做官,甘愿过淡泊生活的人生情怀,表现了对时政的不满;《逐贫赋》抒发了对贫穷生活的不满和牢骚,笔意诙谐,别具一格;《逐难赋》同样是抒发了情怀的言情赋。在文学理论方面,他肯定了屈原等人的创作成就,否定了西汉辞赋家相互抄袭模拟的旧习,把汉赋创造推向了顶峰。第二、在哲学方面,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他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定“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第三、在语言学方面,曾著《方言》,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综上所述,扬雄不愧为西汉卓有成效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宋王安石《扬子》诗:“千古雄文造圣贞,渺然幽思入无伦。”盛赞扬雄的学术成就,达到了圣经贤传的水平。
自从刘禹锡写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千古名句后,这座亭便成为一种镌刻于心,无法言语成串贤哲的精神,而跨越千年后,这种精神依然在我们中流传,不停不息。登上子云亭,绵阳城区景观尽收眼底。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作者:谭颖、蔡淑华)
9.江油窦圌山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去江油市游览剑门蜀道上的又一处奇特景观——窦圌山。
展现在我们面前拔地而起的山峰就是蜀中奇山窦圌山。距江油市25公里,是四川省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海拔高度1140米,相对高度仅450米,但窦圌山却以险、奇名闻天下。窦圌山地处龙门山脉及四川盆地的结合部,从成都平原往北行,经过德阳、绵阳的浅丘、低山地带,就进入了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江彰平原(俗称中坝),窦圌山在江彰平原的边缘腾空而起,直耸云宵,以山势奇特,林壑幽美著称,被誉为“世上无双景,天下第一峰”。
窦圌山因其山形外貌似圌(上小下大的粮屯),唐代彰明县主簿窦子明曾在此修道,三年后羽化飞升而得名。窦圌山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窦圌山有五绝:白皮松,双绝碑(李白的诗,于佑任题字),宋代飞天藏,铁索飞渡,高山滑翔。在登山的过程中,我将逐一为各位介绍。
朋友们,前面就是通往山顶的步行石梯——通天道。通天道长共有806级石梯,垂直高差63米。抬眼望去,两巨石矗立如门,那就是"天门"。在天门之上窦圌山峰相对而立,直指云端。现在我们已来到位于山腰的前寨门。寨门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江油乡绅欧某为躲避清军和李永和、蓝朝鼎义军之间的战争而建。整个寨门由条石砌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气势雄壮。现存寨门高2.45米,宽2米,门额横书"福地仙关",两边对联日:“地籍云岩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烟”。
穿过寨门,沿着蜿蜒曲折的"九倒拐"条石小路漫步而上,转过"云岩剖石",便来到了百味皇林,本地人一般称“帝王廊”,共有223尊帝王石刻像,依时代顺序排列,从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是精美的民间雕塑艺术品。信步廊中,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