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大家同我去中轴线东边的“大悲殿”看看吧!大悲殿原名“千佛楼”,明洪武年间建造。双层翘角,面积244.2平方米,内塑千个佛像,五十年代初佛像被毁,房梁腐朽,已成危房。1987年由长念大师及照全和尚负责修复,更名大悲殿。殿内有美术学院师生承塑的“千手观音”竖像。
我们要游览的下一个景点便是玉佛殿。请大家登上石梯。接下来我们游览的是玉佛殿,玉佛殿原名毗卢殿,殿高10.1米,长24.9米,宽16.9米,面积420.81平方米,明洪武年间建造,内塑“十二监察神”。原神像在五十年代被毁,1988年重新维修,并将清宣统年间清福禅师由缅甸请回的玉佛安放于此,毗卢殿也更名为玉佛殿了。
各位请看,这尊玉佛,是本寺享誉海内外的镇寺之宝。佛高一米,趺坐莲台,肃穆慈祥,惟妙惟肖,其玉洁白,雕刻精美。郭沫若于民国2年10月曾游广德寺,对玉佛的镌刻技艺十分赞赏。然而,面对玉佛,我们不能不想到一代高僧——清福大和尚。
清代宣统二年,清福和尚脚穿麻鞋,手拄法器,独步万里,西去缅甸、印度诸国取经求法。《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毕竟还有法力超人、武艺高强的孙悟空等几个弟子保驾护法,而清福和尚竟是如何应付那些险山恶水、艰难苦痛的呢?我们只知道,他终成“正果”,并请回了西天的玉佛。所以,透过玉佛的灵光,我们领悟到的却是一种虔诚、执著,敢于“下地狱”的佛家真谛。另外,在玉佛两旁还有两块石碑,一为明代嘉靖时四川检察司杨瞻所立,另一块为清宣传统二年寒谷堂信众所立。
再上石梯,前面就是“广德寺法堂”了,法堂是讲经说法、集会研究讨论寺院事务的地方,也是新弟子受戒皈依的地方。
法堂的楼上为“藏经楼”。藏经分经藏、律藏、论藏三种。经藏属定学,律藏属戒学,论藏属慧学。佛说:一切法,不离此三学。本寺藏经有宋、元、明、朝鲜、高丽之各种版本。另外清代重刻明本,名《清藏》,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因此称“清藏”为“龙藏”。这就是本寺藏经的简况。此外,藏经楼还珍藏了两枚御赐玉印。一枚是宋真宗所赐,印文内容为“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另一枚是明武宗所赐,印文内容:第一行为“敕赐广德禅寺”;第二行为缅甸文;第三行为僧伽罗文;第四行为巴利文之拉丁字母。第二、三行读音与第四行相同,巴利文原意为“佛陀正定”。何谓佛陀正定?佛陀是“佛”的全称;正定:正智入无漏清净的禅定。是说佛之奥义无穷。这两枚玉印是广德寺的镇寺之宝,皇帝御赐镇山法印,在全国屈指可数,广德寺独得两枚玉印,为稀世珍宝,足见地位之尊。
请大家再上石梯,这便是“七佛殿”了。殿内现塑有七佛。即毗婆尸弃佛、弃尸佛、毗舍浮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其右为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
走出七佛殿,沿石梯而上即到“佛顶阁”。该阁位于全寺最高处,清代所建。内塑观音像,原像已毁。1988年维修后,现名“毗卢殿”。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上去了。
各位游客,我的讲解要告一段落了,在这临别之际,让我再一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同时,愿广德寺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它那迷人的传说,给各位带来福音。希望您能有机会再来,祝大家旅途愉快,吉祥如意!谢谢大家。(作者熊梅)
15.灵泉寺
各位朋友:
您们好!欢迎大家来遂宁旅游。我是讲解员×××,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体验“西方圣境”——千年古刹灵泉寺厚重的观音文化和秀美的山色湖光。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万佛广场、哼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等多个景点。在游览之前我要送给大家几个小提示:灵泉寺置身林中,请注意森林防火;二是带小孩的游客,请注意孩子的安全,以防走失;最后,请各位游客保管好随身所带的贵重物品,随我一起去游览灵泉寺吧!
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灵泉风景区规划占地2.3平方公里,四山环抱。景区内森林面积2700余亩,覆盖率达80%以上,共有树种60余种,上千年的古柏树及红豆杉数百株,被人们誉为遂宁的森林宝库。
坐落在景区的千年古刹灵泉寺,是中国最早的民间观音道场。寺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初名圣佛寺,相传为观音出家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到唐代,灵泉寺已远负盛名,有诗云“千载灵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诸方”,至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到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因山顶有一井泉水,不溢不涸,清冽甘甜,更名为“灵泉寺”,一直沿用至今。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远近各省区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几与南海普陀山齐名,现为川中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胜地。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的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四方信徒云集,热闹非凡。灵泉寺建筑群分上下庙两组,三山环抱,如坐椅中,由麓及顶,依山而建;环境清幽,移步换景,亭台楼阁散落在苍松翠柏之中,唯见飞檐斗拱跃然其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气势雄伟的前山门广场。在农历12月12日,观音三姐妹(妙清、猫音、妙善)相约来此,相传这里是她们布道说法的地方。那一天来听说法的人络绎不绝,突然,响雷大作,乌云密布,狂风骤雨,但仍然阻挡不了大量信众瞻仰观音菩萨尊颜的决心,三位菩萨为了减少信众受苦,在广场周围设置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将风雨阻隔在道场之外。刹时,其头顶上方乌云忽然散去,大雨也停了下来,形成了外围下雨,中间霞光万丈的神奇景观。三姐妹感化了无数世人,临走之前,三姐妹约定,每年12月12日到此讲经。后人为了纪念观音菩萨这一善行,筹集资金在三姐妹说法的地方修建了前山门广场,并在姐妹说法时设置屏障的地方修建了四根护法柱,祈求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景区的第一标志性建筑——万佛广场,是由华夏观音文化研究会发起捐建的,总面积7918平方米,这里原来叫“荷花池”。大家都知道观音得道时是跌座莲台,选择此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广场以佛教文化为题材,利用观音身世与相关佛教故事,设置了大型砖雕观音佛像群,置于步步高升的莲花台基座上,意喻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事业蒸蒸日上,步步高升!基座部分共分为三大层,每大层有9个小层,塑有各种形态的观音圣像5万多尊。这些观音圣像有:杨柳观音、施药观音、持经观音、送子观音、熬鱼观音、卧莲观音、净瓶观音等,信众可以根据不同的心愿选择不同的观音圣像来朝拜。
广场中心的莲花金座,直径6米,高4米,形态犹如古代的官帽,共七层,上有不同形态的观音金像108尊,是为步步高升的忠实信众而捐请。莲花金座上有高度为6.19米的观音三姐妹的塑像,象征观音三姐妹修炼得道之地是在中国观音故里灵泉寺。整个万佛广场由三个圆形小广场组成,每个广场的中心设有一组大型香炉和朝拜设施,身在广场,宛如置身于佛的世界和观音的怀抱中,让你能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泉寺的下庙,下庙山门前的“灵泉寺”牌匾是中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哼哈殿了,供奉的是哼哈二将,天王殿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和弥勒佛。
灵泉寺下庙的主殿是大雄宝殿,现在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大雄宝殿。此殿又名“皇觉宝殿”、“鲁班殿”,是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建筑,高15米,长宽皆为16.4米,由于其建筑手法精湛,被称为鲁班殿。殿内全系斗拱承重,殿正中的穹隆顶与故官的建筑手法一样,没有用一棵螺丝和铆钉,顶正中彩绘的团龙,栩栩如生,与地面正中的莲台形成“天垂宝盖,地涌金莲”之状。在殿宇内壁上,原有明代彩绘壁画,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现在我们所到的位置是梵音亭,此亭为仿古重檐建筑,亭侧有三眼泉水,虽相距不到两米,但井水落差却有两米之多,且泉水永不干涸,井中泉水下滴,好似琴声,悠然悦耳,恍如梵王宫阙,乐声四起,故名梵音亭。
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在灵泉寺有很多造型奇特的古柏树,如“观音柏”,又名“三叉柏”,高有30多米,在离地3米处,上分三枝丫,相传此树是观音三姐妹的化身,因此盛名远扬,香火旺盛,在柏树上披红祝福的香客数不胜数。还有“关刀柏”(形如关公青龙偃月刀倒立),“连根树”、“飞虹柏”等,造型别致,寓意新颖。
我们接下来游览的部分将是灵泉寺的上庙了,而观音殿是上庙的正殿。观音殿的设置在全国仅有,这说明,观音文化在遂宁具有某种不可超越的影响力。遂宁观音文化源远流长,是观音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独特的观音文化是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既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念之中,又存在于观音庙会的文经活动中,更存在于观音道场的朝拜之中。千百年来,观音已成救苦救难、与人为善的化身。海内外对观音的崇拜,寄托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遂宁的观音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普遍性、广泛性、原创性的特点。因此,1000多年来,遂宁被誉为“中国观音故里”。
遂宁灵泉寺的观音殿为古建筑格局,殿内供奉的观音金身圣像,端庄,慈祥,左为善财,右为龙女,其后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观音莲台前有一口净井,即为灵泉寺的圣水“灵泉水”,这口井水有一个不解之谜,它虽位于山顶,但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都保持同一水位,大家可以喝一口圣水,以消灾免难。在观音殿的后面有清代两广总督林则徐书写的“香林德水”牌匾和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书写的“七泉”诗题,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来不记年。玉斧劈开天地水,金钩钓出老龙涎”,真是高度赞誉了灵泉寺的圣水。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雄伟建筑是观音阁,是我们灵泉寺景区的最高点,观音阁修建耗资2000多万元,全部由信众捐献,高48米,共7层,56个角,象征56个民族。此建筑是仿照武汉黄鹤楼和东南亚一带的建筑风格而建造,阁内供奉的是净高18.6米的净瓶观音,也叫“滴水观音”,观音圣像由226919张金箔贴身而成,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观音。如果在夜晚,登上高7层的观音阁的塔顶,遂宁的夜景便会尽收眼底。据说,这里的观音非常灵验,至今凡知此地的青年男女婚配时都来此地祈求白头偕老,喜生福子。各位游客,赶快在这里许下你最诚挚的心愿吧!
各位游客:灵泉寺素以山幽、庙美、泉甘、柏奇等独特风韵,受到游客青睐。下面请允许我以宋代左司谏孙谔描写灵泉寺的诗来结束我们灵泉朝圣之旅:“四山藏一寺,方丈压诸峰。回首安禅处,白云深几重”。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灵泉寺是否是这个样子呢?(作者熊梅)
16.卓筒井及大英死海
各位游客:
您们好!我是导游×××,欢迎大家来大英旅游。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首先是参观卓筒井,接下来到大英死海游玩,请大家携带好随身物品,同我一起出发吧!
卓筒井位于遂宁市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卓筒井,又名卓筒小井,就是以粗大的竹筒直入地下,隔绝淡水,再用吸卤竹筒(小竹筒)通过大竹筒深入地下,提取卤水的盐井。这种“凿地植竹”的钻井采盐方法从宋代一直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钻两口井,一个起灶,一个晒盐,盖一间屋,讨一个老婆,生一地娃娃。”这首童谣描绘的就是四川大英县卓筒井镇先民制盐的生活画面。在卓筒井镇上,关于卓筒井采盐的发明,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名叫盐婆,靠捡柴度日。一天,天气炎热,盐婆又累又渴,突然发现从山中的岩缝流出一股山泉,便捧起来喝。日复一日,盐婆的头发渐渐变黑,浑身有力。她察觉出是喝了这山泉的缘故,就舀水回家炒菜。一次炒菜不慎将盛泉水的钵打翻在锅台上,不一会儿,锅台上就慢慢出现白色的颗粒。盐婆一尝,这颗粒味道比泉水还浓,于是就挑水煎盐。这件事情传开,周围村民争相挑水熬盐,甚至为此发生争夺。齐桓公因此就派管仲前来办理。管仲分析了自然冒卤的原因,认定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水。他设计了一整套打井的工具,从此打井取卤制盐应运而生了。为了纪念盐婆发现卤水的功绩,人们将这白色颗粒命名为盐,同时奉管仲为盐神,世代供奉。
比传说更有趣的是,卓筒井制盐的真正来历源自一时偶然的“盗掘”行为。北宋庆历时期,地方官员横征暴敛,并禁止百姓生产私盐。为了便于隐蔽和掩盖,不被官府发现,老百姓试着开凿小口径盐井,用大竹筒套小竹筒的办法取卤制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