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看弥勒佛北面的这位尊神吧。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现在立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高大、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又称“护法神”。关于“韦驮”的来历,说法很多。在我国民间,说“韦驮”是战国时代“鲁班”的弟子,家住我国西蜀峨眉山下,生活相当贫寒,他看到江水湍急,江面辽阔,百姓常因渡江而丧命。他决心凭自己的手艺挣钱来为百姓造桥。恰在此时,“观音菩萨”云游峨眉,见百姓无法过江而怨叹,于是慈悲心顿起,在农历三月十三日,化身为妙龄女子,与船工商量化缘造桥。称:若有人用银锭击中她者,即可娶其为妻,投不中的纹银全部用于筹款造桥。“韦驮”将数月积蓄的纹银投出,竟然投中。观音菩萨将筹集的银两交给船工造桥后,叫“韦驮”到一僻静处,现出“观音菩萨”真身,向“韦驮”说明化缘造桥的用意,并将“韦驮”带回普陀洛迦山,使他成为了自己的护法神,民间常说,韦驮与观音是一对“对面夫妻”,这个传说,在《普陀洛迦山志》里有所记载。
前面就是广德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了。这座大殿,矗立在四米高的双层青石平台上。殿高10米,长宽各22.6米,面积510.76平方米。殿前有六根滚龙大柱,柱上金龙须目狰狞,张牙舞爪。殿中塑“释迦牟尼”大佛像,两边有十八罗汉,形象逼真,庄严肃穆;殿前置焚香大鼎,古老苍劲,为镇寺之宝。可惜钟与鼎在五十年代就不翼而飞了,至今仍下落不明。大家现在看到的鼎,只不过是近年仿制的钟鼎。这座殿堂,也是明朝洪武年间建造,近年又经加固翻新,更显得壮丽辉煌。大家请看,大殿正中坐的大佛,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尔境内)净钣王的太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454年。当他十七岁的时候,国王为他娶善觉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按照风俗,试力定婚。太子一箭射穿七面金鼓,技艺超群。太子娶妻生子后,向他父王请示出宫游玩,国王同意他的请求。太子乘车出游了东西南北门,看到世间人生老病死的惨境,感悟到人的生命无常。他慎重思索,如何才能脱人生诸若。回宫后,他向国王请求出家修行,遭到国王拒绝。于是他乘马离宫,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骑逾越城池而去,这时他正好29岁。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据说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
朋友们,现在请大家参观“观音殿”,这里的观音大殿与佛祖大殿比肩而建,其间距离不到三米,观音菩萨与佛祖平起平坐,是三朝敕封的皇家观音道场,千余年间,来此游山进香的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每年3次民间自发组织,全国罕见的观音香会节,吸引周边数省六七十个县和部分东南亚国家近100万人来朝山进香,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成为川中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和景区最重要的一道人文景观,它同遂宁的灵泉寺,被誉为中国观音故里。
关于广德寺的观音殿有一段精彩的传说。传唐武宗诏令全国灭佛毁寺,“善济寺”(即今之广德寺)亦未能幸免。就在毁寺这一天,忽然天崩地裂,雷电交加,在克幽禅师灵塔遗址处,下陷成一深池。奇怪的是池水清澈如镜,并有白莲出现。每当日出日落,虔诚的信徒还能看到白莲上站着观音圣像。公元903年唐昭宗(李杰)天复三年,遂州刺史王简见一僧人立于公堂之上,不言不语,而且久立不去。王简差人追逐,当衙役返回时,又见僧人仍立公堂不动。王简又命衙役逮住僧人,以便问个明白。可是僧人只往前走,不肯回答。衙役追出城西,直至被毁的“善济寺”废虚旁的深池边时,僧人飞步跳入池中,不见踪影。王简命人排水挖泥,仍不见僧人遗体。正当众人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位差役从泥中挖出一个油漆木盒。启盒观看,原来盒内有一奇骨,形如金色钩锁相连。骨上有“观音大士”四字。佛门弟子称为“菩萨骨”。王简听到消息,立即上疏奏明昭宗。昭宗即敕册重建“克幽禅师”灵塔,并复建“善济寺”,将“善济寺”赐名为“再兴禅林寺”。灵塔前又新增建一殿堂,塑“观音菩萨”圣像,古人称为“圣观音”。
各位朋友,请看莲花座上的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面带微笑。这就是“圣观音”,又称“正观音”。莲台两旁分别站着善财童子和龙女。殿内两侧,塑有十二圆觉菩萨神像。在我国,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有十多种,如圣观音、毗卢观音、马郎妇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海岛观音(鳌鱼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紫竹观音(南海观音)等等。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观音是谁?观音是男还是女?我们先从观音菩萨的身世讲起吧。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或译“观自在”。音译为“阿婆罗”等等。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才改称“观音”。关于观世音的传说,众说纷纭,各派也不同。显宗持阿弥陀佛之弟子之说,密宗则持阿陀佛的化身之观点。其实,观音在印度为男身,在我国,也仅在遂宁的广德寺中保存着男身观音形像。原来这里的观音是一位隐居皇帝,他隐居在这里,热爱百姓,救苦救难,做了许多好事。他从京城带来了许多物品救济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还带领百姓种植高产农作物,带头栽桑养蚕,开办刺绣、印染、织布业,大量开垦农耕,兴修水利,种树种竹,很快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无限感激这位隐居的皇帝,都称皇帝是济世观音,后来就在隐居皇帝圆寂的地方修建庙宇,自发进行朝拜。再后来前后三个朝代共11位皇帝在登基之后,首先来到四川遂宁朝拜造福百姓的前世皇帝,表示一定要在当皇帝期间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由此广德寺的名气一下子传开了。每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方圆百里千里的老百姓都要来这里朝拜,庙宇也因此就越修越大。虽然历经朝代更替庙宇变迁和战乱的劫掠,庙宇几乎毁尽,但是破坏之后百姓自发地捐款捐物重建广德寺,当然也有部分建筑物在战乱中没有受到损坏保留至今依然十分完好的,这就更显得庙宇的珍贵。
那“观音”后来为什么塑成女像呢?据初步考查,女性菩萨造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到了明朝,观音普遍为妇女身。这是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融合进中国民族文化而渐渐演变的结果。佛教徒和艺术家们,根据“观音大士慈悲心切”之说,遂把观音塑作各种化身,而女性观音也是人们易于接受的一种,成为一种慈悲和美的化身。在民间,观音菩萨被说成是古代遂州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从小吃斋信佛,成年后拒绝父王为她择婿,并立志出家修行,妙庄王一怒之下,赐死了妙善公主,火焚于白雀寺,还烧死了八百女尼。妙善被害后,灵魂坠入地狱,玉皇大帝闻讯后,命阎罗王将妙善灵魂救起,将她复活于香山紫竹林中。她历尽艰辛,在佛的启示和帮助下,得到了净瓶柳枝,战胜了危害人间的妖魔,终成大道,在中原大地传播佛法,显现圣迹,惩恶扬善,普渡众生。后来,屈死的八百女尼的冤魂不散,向妙庄王索讨命债,妙庄王身上长满了毒疮,久治不愈。神僧告知庄王,须他亲生骨肉献出手眼配药,方可治愈。可是身边的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音均不愿献出手眼,神僧又指点庄王,说三公主妙善尚在人世,叫他速派人到香山紫竹林。当使者到香山紫竹林时,妙善已知使者来意,遂剜下双眼,割掉双臂,制成药引,治好了庄王怪病。妙庄王知道这一切后,愧疚万分。为纪念三女儿的一片孝心,命工匠塑造一尊“全手全眼”的妙善公主像入庙供奉。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的妙善公主来。这个传说,在北宋以前就已形成,河南宝丰县香山寺的宋朝蔡京所书的《大悲观音菩萨得道远征果史话碑》就记载了这个故事。据说,后来妙庄王及其家眷均行善积德,虔心向佛,后同女儿妙善一样得道升天。玉皇大帝颁诏晋封三小姐妙善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赐莲花宝座,永作南海普陀洛迦山道场之主。其父母也受封为菩萨;大姐妙清被封为文殊菩萨赐青狮座骑,作五台山道场之主;二姐妙音为普贤菩萨赐白象座骑,作峨眉山道场之主。妙善身边的两个徒儿分别封为金童玉女,为观世音菩萨身边的侍从。我们遂宁的民谣说:“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同修行,大姐修到灵泉寺,二姐修到广德寺,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到南海普陀山”。龙其是《西游记》小说问世以来,观世音菩萨就成了中国各地民间最信奉的菩萨了。关于观音菩萨救难的四十个故事,已在广德寺最高处佛顶阁的石壁上刻成了浮雕。其造型生动,活灵活现。大家一会儿就能欣赏到。
现在请大家同我一道参观善济塔吧!善济塔其实就是唐代高僧“克幽禅师”的灵塔,俗称“肉身塔”。《题克幽禅师》“唐室高僧谥克幽,广施德泽古今留。慈云远荫威灵显,妙觉圆明解客忧。圣塔晨钟惊晓梦,禅林暮鼓漫红楼。只求古刹平安夜,不羡西京驷马游”。写的就是这位克幽禅师坎坷的一生和他不羡功名利禄,虔心侍佛,济世救人,不畏艰辛,弘扬佛法的高尚情操,他圆寂后就下葬于此,在唐王朝被誉为“高尚之隐者”、“活观音之化身”。
“克幽禅师”是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皇帝给他的谥号。“克幽”,原法名叫“无住”。他俗姓李,名文通。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六十岁时圆寂辞世。传说禅师李文通是唐王朝第四代天子唐中宗(李哲)的孙子。李哲次子名守义,为人刚直,封郁王。文通即为守义之子,可惜文通生不逢时,正值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上。文通父亲郁王劝谏李隆基不要父纳子媳,于是得罪了玄宗,玄宗恼羞成怒,将郁王处死。在奸相李林甫的怂恿下,玄宗下诏,缉拿郁王全家到京服罪。幸好有人给住在陇西的郁王家眷报送凶讯,文通母为保全郁王唯一的后裔,乃令心腹家将李晟,保护文通逃往蜀中避难,几经辗转来到遂州(即今之遂宁)剌史李巨处避难。李巨安排了文通、李晟在城郊之长江坝隐居。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其兄杨国忠也得到高升,替代了李林甫。天宝十年,南诏叛乱,杨国忠奉旨到蜀中督军,剑蓝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为取宠杨国忠,竟将文通信息密告杨氏。杨国忠早对郁王阻谏恨之入骨,为斩草锄根。急令章仇兼琼派人赴遂州将文通处死。李巨闻讯万分震惊,亲赴长江坝叫文通主仆火速逃走。他昼伏夜行,避开奸党搜捕,历尽艰辛,终到益州成都,流浪于成都街头,形同乞丐,不幸病倒。后得净居寺“无相”禅师救助。文通走投无路,决心出家修行,法号“无住”。不久,消息被章仇兼琼知晓,勒令成都县令杨翌要无相禅师交出文通。否则,将与文通同罪。无相禅师密嘱文通速奔南阳白崖山党子谷慧忠禅师处避难,自己在禅堂坐化圆寂。
后来,唐肃宗李亨因感念皇叔郁王无辜遭害,内心感到愧疚,决定为郁王守义全家昭雪冤案。安抚郁王后裔,乃诏令全国搜寻文通下落。经多方查访,得知文通已遁入空门,现隐居南阳白崖山中。肃宗诏令迎接无住(文通)回京。无住抵达长安后,肃宗以兄弟礼迎入大明宫。肃宗劝无住还俗,继承郁王爵位。但被无住婉言谢绝,仍要虔心礼佛。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下诏将“石佛寺”更名为“保唐寺”。代宗大历九年,无住禅师又奉诏入京与道士史华在大明宫辩法论道,史华词穷理屈,只好认输回山隐居。大历十年,无住带着皇帝的赏赐返回遂州。特别是他辩议成功,声震遐迩,四方信徒,云集禅林寺,聆听克幽法音,接受禅林戒律。代宗大历十三年,颁旨敕赐“保唐寺”更名为“禅林寺”,谥“无住”为“克幽禅师”,加赐紫衣钵盂,拜为护国三藏法师。又命颜真卿书“敕赐禅林寺”匾额(原匾已佚失)。从此,禅林寺的香火日加兴旺,远近香客络绎不绝。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九月十一日,克幽在寺中圆寂,享年六十岁。不久,僧众为他装龛建塔,安葬金身。善济塔一层,还塑有克幽禅师的坐像。这里我们可想而知,广德寺能历代不衰,屡受帝王器重,能统领川、滇、黔三百余山,除了克幽禅师的德行之外,恐怕与他皇族身份的特殊性还是分不开的吧!
各位游客,请跟紧我的脚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九龙碑,宋淳熙元年(1174年),宋孝宗敕令四川宣抚使郑闻所立,即宋碑,俗称九龙碑,上镌唐、宋七次敕封年代,其中宋代五次,为敕封极盛时代,记录了唐宋时期前后九个皇帝对广德寺的赐封和褒奖,真让人领略到了什么是皇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