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爆发,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朱德提前毕业,分配到蔡锷部下当副目(相当于副班长),不久任排长,授少尉军衔。10月30日,云南革命党人响应武昌新军起义,在昆明举行起义,史称“重九起义”。30日晚,朱德被指定为七十四校第二营连长,率部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活捉了总督李光羲。11月1日,全城光复,旋即成立大中华民国云南军都督府。朱德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作战勇敢,冲锋在前,被授予“光复”,“援川”两枚勋章。
第四组护国名将
云南起义后,朱德先在讲武堂任学生区队长兼教官,1913年调任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一旅步兵团任营长,负责镇守蒙自、个旧一带。当年那里是瘴气重重的亚热地带,万山重叠,酷热多雨,常有土匪出没,又要提防毗邻越南法殖民主义的侵袭的滋扰,每天都进行着大大小小的战斗。在这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敌情中,朱德带领部队采取“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战术,清剿土匪,驻守边关。朱德游击战争思想也由此萌芽。
朱德在清剿土匪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当地民众赞扬,在当地为他树立了“除暴安良”、“救民水火”两块德政碑(指石碑)。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清朝的结束,但袁世凯却窃取革命成果,复辟帝制。1915年蔡锷在云南成立护国军,誓师讨袁,并亲率第一军出兵四川,朱德随军入川,投入了讨袁护国的革命战争之中。这期间,朱德先后担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第二梯团第三支队长和陆军第七师第十三旅二十五团团长等职。这是1916年朱德任护国军团长时在成都的留影。
1916年,蔡锷率军围攻泸州,2月上旬受挫退守纳溪,朱德奉命率部在纳溪的咽喉要地——棉花坡阻敌。棉花坡的争夺战空前激烈,北洋军兵力强大,超过护国军数十倍,而护国军仅有二个梯团四个支队,每支队不足千人,朱德率部利用“侧攻”战术,一面以猛烈的炮火牵制敌人,一面以大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军侧面攻击,又组织八十多人敢死队夜袭,终将敌军防线突破。朱德在战斗中有勇气有谋,机智沉着,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巧妙地利用山地作战,以少胜多,一以当十,粉碎了北洋军阀不可战胜的神话,棉花坡决战成为护国战争中的典范战役。3月初,朱德率部再攻泸州,6月7日泸州攻克,朱德支队奉命进驻泸州,护国战争结束。从此,名将朱德威震敌胆,誉满四川,成为赫赫有名的滇军名将。朱德后来也回忆说:“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我这个团长,指挥三四个团、一条战线还是可以的。”
这是棉花坡战役使用的战刀和子弹。
1917年,为响应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废弃“民国约法”的护法运动,护国军改为靖国军,朱德升任第二军第十三旅少将旅长。这是当时在泸州的留影。
第五组艰难抉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护国战争打倒了袁世凯,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中国社会仍然一片黑暗,朱德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彷徨之中。他在《党诞生前的政治情况》一诗中曾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
正当此时,一个对朱德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朱德的良师挚友孙炳文。这在他俩的一生中都是重要的转折和开端。
孙炳文,四川南溪县人,辛亥革命前夕曾加入京津同盟会,参与过密谋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活动,民国元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担任过《民国日报》主笔,1917年朱德驻军南溪县时同孙炳文相识,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1918年1月在泸州被朱德聘为旅部咨谋。两人经常埋头于书斋,阅读《新潮》、《每周评论》等传播新思潮的刊物,讨论他们共同关心的时事,革命问题是他们经常讨论的中心话题。这是1918年2月他们在一起的合影。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冲击,使朱德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踏上重新追求光明的求索之路。他路过重庆时,受到杨森的热情款待,杨森要对他委以重任,被朱德拒绝了。8月,他与孙炳文在上海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孙中山劝他回滇军重整队伍去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并愿意先付给10万元的军饷,朱德还是婉言拒绝了。随后1922年5月他们又会见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朱德向他提出了入党的要求,陈独秀因朱德是旧军队的军官而拒之门外,这件事给朱德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他在以后谈到这次会面的情况时说:“我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此时的朱德只能寄希望到国外去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他和孙炳文商定:到德国去,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下面请大家继续参观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创人民军队撑革命大旗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率部转战湘南,奔向井冈,创造“铁的红军”,力挽狂澜,带领红军挥师北上的光辉历程。
第一组远涉重洋
1922年9月,朱德乘坐法国邮轮,经过四十多天的航行,到了巴黎,几经辗转于10月下旬在德国柏林见到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诚恳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1922年11月,由周恩来、张申府介绍,朱德在德国柏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朱德一面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一面研究军事。这是朱德在哥廷根时的住地和他同部分留德人员的合影。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事件传到德国,为声援国内的工人斗争,在德中国留学生举行集会,德国当局以朱德参加“暴力活动”为由,吊销他的护照。随后,朱德来到莫斯科军事训练班学习。
第二组南昌起义
朱德于1926年回国,在杨森部作统战工作,1927年奉中央之命前往江西南昌,转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工作,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负责军官教育团的组建工作,以后又担任第五方面军总参议和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第三军教育团名义上虽然隶属于第三军,实际上是在中共中央军委和江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成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朱德在这里广泛接触国民党上层人士,时刻注意敌军动态,了解敌军人员、武器、武备以及城防部署、火力配置等情况,并精心绘制成地图,供起义时使用。7月22日,周恩来来到南昌,当晚就住在朱德的寓所——花园角二号,决定8月1日凌晨2时举行暴动,后由于有人叛变而提前2小时举行,军官教育团全部参加了起义,朱德利用他在南昌的有利身份和关系,巧施妙计,使起义取得了胜利,请大家观看多媒体影展《朱德施计》。这就是该情节的发生地——大士院32号。
八一南昌起义在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挥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是当年起义的指挥地——江西大旅社,现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这是当年起义军穿的服装,当时的《南昌国民日报》和《江西工商报》对起义战况的报道和战果统计表。
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从此诞生了人民自己的武装,这也就是“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当年朱德精心收藏的这把手枪,成为这段历史的真实见证。
第三组转战湘南
南昌起义第二天,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军长韦杵因病缺任,八月三日起义军撤离时朱德任第九军军长。
起义军南下时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主力直向潮汕进发,另一路由朱德率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三军教育团共约四千多人,留守三河坝,以防敌袭进军潮汕主力的后路。
11月上旬,朱德率部转入湘、粤、赣三省交界崇义县西南的上堡,对部队进行第三次整训。一方面带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垮土匪,收缴地主武装,控制这个山区,解决部队给养;另一方面整顿部队纪律,扫除旧军队残余作风;三是指导部队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军事训练,朱德亲自上课,亲自做战术动作的示范,将游击战提到主导地位。“赣南三整”时间虽然很短,但使部队及时得到了休整,保存和维护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开始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对以后的整党、整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陈毅后来回忆道:“当时如果没有朱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光的。”
1928年11月22日中午,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起义军智取宜章,掀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宜章县工农革命政府,将部队更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打出了标志工农革命的镰刀、斧头的革命红旗,同时改编宜章农军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接着又取得了打击前来镇压革命武装力量的许克祥部的“坪石大捷”。附近各县工农群众受到及大鼓舞,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纷纷响应,揭竿而起,武装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朱德抓住这一大好形势,挥师北上,打垮敌正规军2个营,迅速占领郴州。不到1个月,周围各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运动就在湘南20多个县轰轰烈烈搞起来了。之后,朱德又率部攻克耒阳,使革命武装发展至一万多人。
湘南起义的规模、声势和成果都很大,给了大革命失败后正处于低沉状态的革命群众一个很大振奋。
第四组朱毛会师
1928年春,正当湘南起义的烽火燃遍湘南大地之际,由于湘南省委的“左”的政策使一部分群众产生恐惧心理,逐渐远离革命。面对敌人的“会剿”,为了保存革命实力,朱德当机立断,向井冈山转移,去同毛泽东会合。于是,在朱德派出的代表毛泽潭和毛泽东派出的代表何长工的联系下,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军一万多人在井冈山,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了。
朱毛会师后举行了热烈的庆祝大会,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下旬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后来也称为“朱毛红军”。
井冈山会师大大增强了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朱毛的结合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
第五组红军之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土地革命运动随之开展起来,蒋介石对此极为恐慌,开始了对井冈山的“围剿“。1928年6月,由朱德亲自指挥的龙源口大捷,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杨池生、杨如轩等10个团的联合会剿,使井冈山根据地达到全胜时期,井冈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朱毛会师在井冈,革命力量更坚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杨(羊)”。这是龙源口大捷遗址。
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等在宁岗县白露村召开了前委、特委、军委的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决定红五军、红四军的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朱德、毛泽东、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三千多人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即以后的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布告)这是朱德在进军途中签发的布告。
经过朱毛红军近2年的艰苦卓越的战斗,壮大了部队,扩大了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的治军、建政、屯垦等经验,1930年8月23日,红一、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合,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随后中央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从这以后,人们尊称朱德为红军之父。
1931年11月7日——20日,第一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正式宣告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朱德被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这一时期,朱德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文抄)成为我军战略战术的经典原则。
第六组万里长征
在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战役中,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指挥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开始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王明、博古、李德“三人团”军事指挥的失误,进行了近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