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大学校园环境发生显着改变等背景息息相关。从体制看,按照《纲要》的要求,以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轴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人员聘用、资源调配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主决定权,这为各高校依循自己的发展路径进行运营提供了条件。而在高校内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也导致重大的变化,大学的基层组织,比如院、系从学科发展到对人、财、物的决策与分配上都拥有了一定的决定权。体制改革使得院系一级的创新活动增加,原先那种上令下行、耳提面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空间的扩展以及大学生个性逐渐凸显,迫使学校甚至院、系层不断探索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得以完整地建构。1998年4月,教育部下达《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两课”课程设置方案。时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的顾海良认为:“所谓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两课’,其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旨在树立学生根本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作为公共课程,“两课”是所有专业学生必须修习的科目,为防范“两课”流于形式甚至被占用,对“两课”的课时、教师标准、教材等都有一定的规定。由上述课程组成的“两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其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被进一步发掘,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校园文化”在1986年被首次提及,那时就认为可以借助于文化氛围陶冶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便是佐证校园文化育德功能的很好比喻。“泡菜”理论认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决定其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早期的校园文化活动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高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进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兴起,对于校园文化的价值认识又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姿多彩起来:从对校史的挖掘以及刻意营造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风貌,到举办各种层次的学术或人文讲座,以大师的深厚文化底蕴熏染学生的性情;从以人性关怀为指向的制度改善,到自上而下统一有序施行的以清洁卫生、爱心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文明修身活动等,活动形式涉及校园文化所涵盖的器物、制度、心理等各个层面,使学生完全沉浸于校园文化的海洋之中。
第三,社会实践和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的拓展与深度上的挖掘,成为普遍受到重视并大力推行的新渠道。1992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栀关于广泛持久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枛的通知》,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的一条有效途径。各高校十分注重社会实践这一形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投身于广阔的社会舞台,通过参观、考察、调查、服务、志愿活动等方式感触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比如,温州大学的学生义务服务社区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八年不间断,无论校址如何搬迁,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服务接力棒始终不断。他们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五四青年集体”荣誉称号。而心理咨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的又一领域。最初将心理问题及其矫治纳入思想道德教育范畴是颇受质疑的。但事实上从1991年深圳大学开设国内第一家高校心理咨询室至今,各高校都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或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很多学校的实际做法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于2001年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对大学生施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规定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措施上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落实。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途径方面也有了拓展,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与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保证经费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各地党委、政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等等。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
党的十六大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适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中央强调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广大师生,在吸收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04年中央进行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16号文件》深刻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1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研究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合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各地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研究制定贯彻《16号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上,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略。
第一,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以人为本”为工作指针,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为工作任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三贴近”为工作突破口,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工作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工作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新原则包括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17则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这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概括,既是过去工作的经验,又是今后工作的指导,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提出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新课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胡锦涛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把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成为树立坚定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出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一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统领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三是“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从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出发,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在队伍建设上抓落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归根结底要靠队伍。队伍主体,是学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而且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的选拔培养,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要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政治上爱护、业务上提高、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二是在制度建设上抓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根本,机制是关键。“要在地方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要在高校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三是在办实事上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创造必要条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必备一环。只有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问题,才能谈得上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支持。探cf1讨近30年来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发展,是对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积极回应,必将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