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难到位
因为大部分作业来自现成的习题集,而非布置者原创,不少教师直觉上说不出作业的意图,或者说不透意图。因而作业批改中,将学生作业信息与作业设计联系起来思考的意识不强,在能力上制约了教师的作业分析。这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加强针对性指导,以提高教师们的作业设计与作业分析能力。
(三)问题太零散
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比较分散,太过零碎,需要教师系统讲评,但时间不够;如果不予讲评,积少成多可是不小的遗患。因而教师在作业批改中注意学生错误类型的分析和积累是一个重要习惯。但现实中很多教师没有建立作业批改的记录。如果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登记、分析、归纳、小结和研究的话,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系统把握。
(四)轻视讲评课
大部分教师重视新授课,但不重视习题讲评课。因而准备钻研不是很够。一般性地逐题订正一遍,并不一定能解决学生中的问题。我们认为,作业评改后的集体讲评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它要抓住带有普遍倾向性的问题,并注意从“典型错误分析、针对性矫正方案、强化性矫正训练、特殊问题解决行动”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评。
优化作业过程,既是教师研修的内容,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任务式的教师研修过程。我们要通过作业管理的努力,树立教师们关注与改进作业的意识;提高教师们作业设计与运用的能力;促进教师们对作业问题的踏实负责的工作习惯的形成。要鼓励和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优化作业的“编、选、布、改、评”等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专题6 研究教学测验
尽管我们正在努力倡导评价改革,但教学测验仍将是相当一段时期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工具。不过,这并不是教师们消极地选择应试教育模式的理由。因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教学测验的面目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测验命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命制策略有了明显的不同。研究教学测验其实是提高教师对学科标准的把握能力的重要载体。
组织教师研究教学测验的关键,在于扭转教师在测验研究中的被动地位。我们一直来站在应试的立场去揣摩最后考试的走向,去研究复习应对的策略,去进行常模比较的估计,而忽略了教学测验在学生更长的学习时期(不仅仅是复习阶段)中的导向作用。教学测验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而非现在十分盛行的衡量与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尺”。
学校中组织教师研究教学测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掌握教学测验的命制技术,提高教师对学科标准与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改善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测验的质量,让考试测验在更多的时候扮演配合教师的教的角色,而不是教师心中毫无把握的、费心猜测的“黑箱”;二是提高教师分析教学测验结果的水平,促进测验结果的正确恰当地运用,让测验帮助教师具体分析和诊断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自身的教学问题,而不是通过昭示教师的业绩排名,简单给出对教师工作的明确鉴定和笼统建议。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能并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它在教育观念上对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明确的挑战。
一、改进教学测验的命题
在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下,教师与考试的关系,就好像“老鹰逮小鸡”的游戏中的“鸡妈妈”与“鹰嘴”。“鸡妈妈”紧盯着忽左忽右的试图攻击“小鸡”的“鹰嘴”,而疲于遮拦,根本无暇顾及后面的“小鸡”是否紧紧抓住“首尾相接的裙裾”。当遮拦与躲避越来越激烈时,便是“小鸡”频频淘汰时。尽管孩子一生必然要有几次面临“鹰嘴”虎视之下的“隘口”的挑战,但这并不是我们在所有时间都让“鸡妈妈”和“小鸡”生活在“鹰嘴恐怖”下的理由,哪怕我们留一些机会让“鸡妈妈”回头来教教“孩子”们如何突破“隘口”的办法也好啊。这十年来,我们似乎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倡教师主动地关心、理解和运用教学测验,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不会命题的教师,是很难成为真正意义的好教师的。当前,也许只有少数优秀教师还有命题的权利与经历,而大部分教师只能被动地面对测验。而失却了命题锻炼的教师,往往很难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也很难有学科的整体视野,这样也便注定了他们只能在三流教师的层面“扑腾”。
教师们要学会命题,既要注意经验积累,更要从科学规范的命题经历中,掌握知识能力的目标分析、试卷结构的规划、素材的获取与加工、语言文字的斟酌表达、难度等指标的估计与控制、评分设计等技术。
要提高教学测验命制的质量,关键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本质精神,关注能力培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学习。教学测验是教育教学的“风向标”,教学测验能否体现新课程精神是评价测验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其精神可以概括为“强调基础、控制难度、能力立意、学以致用”。
强调基础,控制难度,就是要依“标”源“本”,重视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掌握,不搞难繁偏旧;能力立意、学以致用,就是要注重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以生活化的题材鼓励学生学用结合。
要提高教学测验命制的质量,就要稳定测验的命制思想,在稳定中前进。之所以目前考试测验备受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命题思想的不够稳定。教师和学生似有无所适从之感。所以稳定命题思想是提高测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既要稳定,又要前进,这是一对必须正确处理的辩证关系。
要提高教学测验命制的质量,就要建立命题规范,提高命题技术。
命题规范是保持命题稳定和贯彻考试说明的重要保证。而命题技术则是实现命题意图,实现评价发展的生长点。在新课程推进中,如何将传统评价颇感无奈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体现在测验中,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向信号体现在测验中,如何保证中等难度以上试题尽量原创,如何多以新情景下的试题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克服“过度学习”的影响等,都是对评价技术创新的要求。
要提高教学测验命制的质量,就要重视试后的命题技术研究以及在试题研究中解读教学建议。加强命题反思既是提高命题能力,同时也是贯彻命题意图、改进教学的重要措施。在命题过程中,要记录下试题产生的过程与命题意图,并坚持试后分析,以使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策略。
案例2.9教师自主命题的期中考试
(一)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过去学校组织考试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考试成绩的排名和对教师评价的公平性,因而采用其他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制的试题,这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作为教师应该拥有的考试命题权。
一段时间里,很多教师的教学几乎都是围绕考试而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我们有不少教师不是在教书,而是在教考试。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几乎陷在猜谜和谜底揭秘的怪圈中,应付考试成了我们教师一年又一年的煎熬。我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早年的学习就是在自己教师命题的考试下成长起来的,而如今考试命题甚至编习题对我们的教师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陌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变成了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而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
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社会、家长、学生对考试的迷信,加之教师又是不具备命题权的,于是教师的许多正确的教育行为受到诸多怀疑,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一些习惯、态度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居然会以“考试反正不考这些”为由而加以拒绝。我们想,这种情况在教师无法改变考试命题状况的情况下是难以改变的。当然这可能是一些极端例子,但是能否给教师一些命题权,让他们在试卷中针对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做一些刻意的设计,教师的教育功能也许会发挥得更好一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得更多的是在考试评价中能体现的那部分内容,而其他的一些更有价值的,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的东西却被抛弃了,长此以往,教育功能会因此而萎缩。
近几年来,台州市教研室对中考命题采取开放的姿态,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中考命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开始普遍关注中考命题。我们学校也因此连续三年要求教师就当年的中考试卷进行评析。一些教师已表现出对中考试卷较强的把握能力,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分析中摸不着门路,分析起来要么不着边际,要么就事论事,难获启发。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长期以来未能直接参与命题。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决定在一定范围内还教师一些命题权。
为什么这一探索还局限在一定范围呢?其一,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目前还不太可能消亡,学校为了生存也必须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统一考试,所以完全拒绝这样的考试而全部采用教师自主命题不现实;其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统一考试,但是学校内部也还是有各种类型的考试,这些学校有自主权的考试,完全可以放手让教师自己去命题;其三,考虑到教师的工作时间,我们也没必要对每次的单元考试都做详细的要求,但作为期中考试这样一个传统的大型考试,我们可以把它组织成一次有关自主命题的教研活动来操作。
(二)活动的意图与目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实施期中考试的自主命题。我们认为,以这种方式组织考试有以下几个好处:
1.过去我们组织大型考试多是采用联谊学校的试卷。这样做相对客观公平。但这样做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安排必须要跟上联谊学校,无形之中使教师失去了对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的主动性,另外由于校际生源质量的差异,考试的难度定位不一定适应我们的学生。借卷考试更多地考虑了评价的需要,而忽视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学生的学情和教师教学的实际状况。所以,我们认为,对期中考试采用自主命题,至少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安排的主动权还给了教师,使教师在一定时段内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实施新课程。
2.教师自主命题,有利于控制试卷难度。多年来,我们对考试往往有一个误解,以为考试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和甄别,但却忽视了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有不少学生因为一次又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打击而一蹶不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考试成功的喜悦中开始新的学习呢?准确的试卷难度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惟有让教师们在对自己学生进行命题的锻炼中,才能逐步实现较好的控制。
3.教师自主命题考试,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的效能。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作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课堂中加以关注,同时也需要通过考试对学生的矫正情况进行诊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改进。但大规模统一考试不可能体现考试的这一作用,教师平时的针对性要求却落空了。
4.通过命题,还可以促使教师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分类,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对一个教师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大量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还昏昏然的教师,这不能简单归咎于教师。我们的教师没有命题的机会,他们似乎就无须进行阶段教学内容的梳理,即便是复习迎考,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现成的复习资料,大把的诸如“全案”“秘籍”使得教师们几乎无需做太多的准备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始复习。而当我们把一定范围内的命题权还给教师,也就造就了一个迫使教师进行阶段梳理的环境,也便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成熟。
5.在命题规范要求下进行命题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并迁移到教师平时的作业命制。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命题规范,在备课组共同研讨中命制出符合要求的试卷,并在试后反思研讨中提高教师命题与作业编制的水平。我们知道,教师抓教学质量主要从课堂、作业以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入手的。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教师自编学生作业。这相对于前几年简单地用一套或多套的征订练习而言,肯定是一种进步。但自编作业的质量,作业的难度把握等问题又出现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能力。我们有必要给教师这样一个就命题而开展的研讨活动,来帮助教师提高这种能力。
6.按照规范参与试卷命制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各类统一考试的把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复习迎考的能力。从我们学校已组织三年的中考试卷评析活动中不难看出,不少教师的试卷评析中,有的对试题命制的意图理解不透,有的对具体题目的考点分析不够全面,尤其是试卷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较为隐蔽的考查,试题与教材、课程标准的关系还无法完全解读。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长期没有参与试卷的命制,使得他们对别人命制的试卷的分析犹如隔靴搔痒。也就是说,只有让他们真正参与了试卷的命题活动,他们才会通过试卷与命题人产生一种平等的对话,由此才会产生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