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召集教徒一百余人在漆园聚义,在饮酒数行以后,他站起来对大家说:“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之,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大家齐声说:“不能!”方腊说:“靡荡之余,又悉举而奉之仇雠,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则使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
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甘乎?”大家又齐声说:“安有此理!”方腊涕泣道:“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夫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天人之心,能无愠乎?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糜费之外,岁赂西北二敌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国,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以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教徒们愤愤地说:“惟命!”最后,方腊向大家提出了这次起义的战略方针:“我但划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不然,徒死于贪吏耳。诸君其筹之。”众皆道:“善!”
漆园誓师以后,方腊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署将帅,正式宣布起义。方腊率起义军千余人,以诛朱勔为名,攻打地方官府。息坑一战,起义军大败赶来围剿的五千官军,占领了青溪县城,“数日,有众十万”。接着,又攻下睦州(浙江建德)、歙州(安徽歙县)、处州(浙江丽水)等地。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领杭州,并进而攻到秀州(浙江嘉兴)及信州(江西上饶)。起义军在三个月时间里,共占领六州五十二县,队伍扩大到上百万。兰溪(今属浙江)灵山朱言、吴邦,剡县(浙江嵊州)仇道人,仙居(今属浙江)吕师囊,方岩山(在浙江永康东)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浙江湖州)陆行儿都起兵响应,于是四方大震。
当年十二月,宋徽宗接到方腊起义军接近杭州的消息之后,惊恐万状,立即派知枢密院事童贯为江、浙、淮南等路宣抚使,带领大批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童贯一到江南,就命部属董耘权作徽宗手诏,称为御笔,罢花石纲以安人心。徽宗也下诏免去朱勔父子及弟侄的官职,企图瓦解起义军的斗志。
方腊原来计划在占领杭州后,继续北上,夺取江宁(南京),然后“划江而守”。不料宋军于宣和三年正月就渡过长江,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大大出于方腊的意外。起义军在抢占长江天险的计划受挫后,便转而南下攻占婺(浙江金华)、衢(浙江衢州)两州。三月,杭州失守。接着,衢、婺、睦、歙等州也被官军夺回。四月中旬,起义军退回青溪县帮源洞。接着,官军在方庚的引导下,蜂拥攻入青溪县,起义军展开了英勇的抵抗,短短数天时间就有七万余人战死。四月二十六日,方腊与其他一些起义军将领在邦源洞东北的石涧中被俘,后被童贯解往开封惨遭杀害。方腊起义军主力失败后,余部向浙东转移,坚持战斗,直到当年八月,浙东起义军才最后被镇压下去。
北宋官军在镇压方腊起义的过程中,不论是对起义军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血腥屠杀,据史籍记载,起义军被杀的达百余万,平民被杀不下二百万,使那里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极其严重的摧残,“江南由是凋瘵,不复昔日之十一矣”。可是,徽宗并没有从这次起义中汲取教训,他在俘获方腊后不久,就下诏恢复了应奉局。对此,甚至童贯也觉得过分,对徽宗叹道:“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复作此耶?”徽宗听后大怒,虽以童贯镇压起义有功迁为太师,但立即命他致仕,权作手诏罢“花石纲”的董耘也由是得罪。那些被方腊起义军赶走的州郡官吏,包括朱勔在内一度被罢去的贪官污吏,这时都官复原职,变本加厉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徽宗末年政治上的腐朽已达到这种不可救药的地步,后人皆以为是蔡京等“六贼”之故,事实表明,徽宗应当负最主要的责任。
2.宋江起义
在方腊起义的前一二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已活跃于河北、京东、淮南各地。他们打出“劫富济贫”旗号,杀官吏、除恶霸,把没收来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迫使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下诏“招抚在山东盗宋江”,但起义军拒绝接受招安,继续坚持战斗。
宋江起义军的人数虽不多,但战斗力却特别强,并以流动作战的方式,与官军周旋,以少胜多,屡次将他们打得大败。据当时官员侯蒙奏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为此,他向朝廷献策道:“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立即任命侯蒙知东平府,具体负责招安事宜,但未赴任而卒。按梁山泊在东平府(山东东平)境内,当时湖面宽阔,荷芰遍布,湖汊纵横曲折,足以成为易守难攻的水上据点。加之杨戬、梁师成等在北方大肆搜刮“公田”,规定梁山泊渔民进入泊中捕鱼、采菱荷都必须按船舶大小缴纳重税,使当地渔民和农民失去了生计,对统治者非常仇恨,因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江等人在梁山泊安营扎寨,与官军周旋,实际坚持时间虽不长,但当确有其事。后来,起义军或许是为了求发展,或许是为了打破官军围剿,遂转战南下,途经沂州(山东临沂)时,因麻痹轻敌,遭到沂州知州蒋圆的袭击,损失不小,乃“北走龟蒙间”。宣和三年初,宋江起义军集结力量再次南下,进入淮南楚州(江苏淮安)一带。二月,起义军在海州(江苏连云港)遭到知州张叔夜的袭击,包括宋江在内的一部分起义军向张叔夜投降,宋江起义至此彻底失败。
以往,对于宋江有无投降朝廷之事,史学界争论相当激烈。尽管《宋史·张叔夜传》有如下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东都事略·张叔夜传》所载与以上引文同。又,《宋史·徽宗四》也有“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的记载。但有学者对此宋江是否为彼宋江却始终表示怀疑。后来,人们从“靖康之变”中殉难的官员李若水所作《捕盗偶成》一诗中,终于找到了宋江接受招安而投降的确凿证据。
该诗云: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弋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髙天,安得狂词裨庙略。看来宋江等人确实是投降了。但接下来又出现了另一个争论,就是宋江投降后是否去打方腊的问题。从宋代有关史籍的记载来看,宋江打方腊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往,人们对农民起义拔之太高,对于这种结局似乎难以理解和接受,实际上它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除朱元璋等极少数人在农民起义中个人获得“成功”以外(但并非起义农民的胜利),绝大多数农民起义的最终结局,要么遭到镇压,要么接受“招安”,绝无胜利之可能。起义领导者一旦被“招安”,便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奉命镇压别的农民起义,就成为很自然之事。至于宋江打方腊后是否“复叛”,抑或重新遭到统治者的屠杀,因缺乏史料佐证,尚不能作出确切的论断。
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虽然先后遭到失败,但是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依然存在,阶级矛盾始终没有缓和,因而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民变仍不断发生。待金兵南侵时,各地农民起义军大都成了抗金民间武装,走上了民族战争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