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危机突发初期,难免会有人被冤枉,但是相信随着清查的深入,一定能弄清真相,一定会使那些被冤枉的人得到解脱。然而这一次却出现了例外,就是列强的介入使事情复杂化,清廷最终采取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速斩速决,使列强无从干预、无从下手,结果也就使那些原本罪不致死的杨锐、刘光第等,一并葬送了性命。
国际干预:挽救张荫桓
康有为出逃前,北京及天津外交界就有消息说新政将走向终结,光绪帝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列强对中国政治将要发生的变化,应该说已有相当的精神准备。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政到了这时发生巨大转折,其实也是列强相互较劲的结果,他们普遍希望拉住中国结盟,只是在最近期的外交活动中,英日两国略占上风,俄国人失势,其在中国政界的反映就是亲俄的李鸿章被罢免总理衙门大臣职务,而亲英亲日的外交官张荫桓则逐步上位。
9月21日(八月六日)上午,步军统领衙门300名武装人员奉命包围了南海会馆和张荫桓位于东城锡拉胡同的官邸,京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各种各样的传言不胫而走。人们普遍认为康有为和他的政治靠山张荫桓,以及康有为的那些同党,都在这一次搜捕中一网打尽。日本公使馆当然也很快获得了这一消息,以为张荫桓真的被捕了,中国政局必将巨变。日本公使馆对此高度重视,迅速派出翻译官策马打探消息的准确性和细节。由于北京城此时一片混乱,翻译官获得的消息是确实从张荫桓家里带走了一个人,这个人应该就是张荫桓。
大约中午时分,惊恐万状的梁启超在谭嗣同的催促下来到日本公使馆求助。当他抵达时,伊藤博文与林权助吃完饭正在谈话。梁启超向他们通报了外面的情况。根据他的说法,张荫桓之所以被逮捕,主要是张荫桓对康有为的行动有所策动,有秘密寄予同情的嫌疑。
其实,张荫桓在9月21日这一天并没有被逮捕,第二天,张荫桓依然随班朝见,在早朝时与皇太后、皇上见过面,并亲眼目睹了朝廷草拟罢斥宋伯鲁谕旨的全过程。张荫桓似乎还是朝廷信任的大臣。
9月23日早上8时许,张荫桓被步军统领衙门软禁,朝廷当天并没有决定如何处理。9月24日,谕旨正式发布,张荫桓与徐致靖、杨深秀以及四军机章京共七人被批捕,正式收监。
那几天,各国公使密切关注着中国事态发展,张荫桓被软禁和收监的消息,相信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外交官的耳朵里。我们已知道,张荫桓是当时清政府中有名的英日联盟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被捕自然引起了英日两国外交官及非政府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张荫桓被正式收监的当天(9月24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就已通过自己的渠道获知相关消息,甚至知道清政府可能很快就会将张荫桓处死。张荫桓是当时中国有名的外交家,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在英国、日本都有相当不错的声誉,为了避免引起英、日两国政府联合干预,清政府中相当一部分人主张用最快速度处死张荫桓,使英日两国政府想干预已没有干预的必要。据窦纳乐说,清政府处死张荫桓的时间,最快9月25日晚,最迟不会拖过9月26日晨。
窦纳乐与张荫桓有着比较良好的个人关系,所以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开始了营救。他利用一切可能的关系,与清政府进行直接交涉,建议慎重考虑对张荫桓的惩罚。
获知张荫桓将被很快处死的消息是在9月25日下午很晚的时候,窦纳乐能够做的就是迅速找到另外一个老朋友李鸿章。窦纳乐认为,清政府在处置张荫桓的问题上一定会与李鸿章商量,因此李鸿章的态度将决定着张荫桓的命运。众所周知,李鸿章与张荫桓原本是上下级关系,只是张荫桓后来自作聪明,转投翁同龢等人,不仅与李鸿章疏远,而且一度甚至现在还在被视为李鸿章的政治对手。据传言,张荫桓之所以被逮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鸿章的陷害。而李鸿章之所以要陷害张荫桓,主要的是因为张荫桓不太遵守官场规则,严重侵害了李鸿章的政治利益。所以窦纳乐认为,要挽救张荫桓的性命,必须说服李鸿章不要落井下石,清政府可以处置张荫桓,但最好不要伤害张荫桓的性命,至少不能如此突然而不被审判地处死。即便从清廷人事布局看,随着张荫桓的出局,李鸿章的权力开始恢复,当荣禄尚未离开天津调至中央时,清政府主事的大员似乎也只有李鸿章、庆亲王等数人。基于这种考虑,窦纳乐于25日傍晚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强调中国政府如此匆忙决定处死张荫桓,这在西方各国看来无疑带有极端恐怖的色彩;同时匆忙秘密地处决像张荫桓这样一位在西方各国很有名的高级官吏,势必将在西方各国引起不太好的影响。窦纳乐诚恳请求李鸿章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尽量阻止匆忙处死张荫桓的行动。信的末尾,窦纳乐不忘恭维李鸿章:我窦纳乐之所以向阁下请求,是因为阁下是目前北京唯一懂得洋务的政治家,因此阁下定能看出假如迅速而不经审判地行刑将给西方社会留下怎样的凶暴形象。
窦纳乐的建议引起了李鸿章的重视,李鸿章在当天稍后回复窦纳乐说,他个人极端尊重窦纳乐宽厚而人道的意见,相信中国政府决不会如此匆忙行事处死张荫桓。
李鸿章的态度极大鼓舞了窦纳乐,为了进一步增加张荫桓安全系数,窦纳乐又向日本代理公使林权助发出一份紧急求助,希望林权助借助伊藤的影响力一起做工作劝说李鸿章信守承诺,因为他知道李鸿章当天晚上将到日本公使馆参加一个聚会。
林权助和日本方面在获悉张荫桓被捕的消息后,一直在想方设法救助,希望清政府能够保全其性命。22日上午9时许,张荫桓被正式收监不久,林权助就向东京日本外务省发出紧急报告,希望日本政府出面干预。此后几天,林权助和伊藤博文都在想办法,试图与清政府建立直接的沟通管道,劝说中国政府不要匆忙处决张荫桓。9月25日晚,伊藤博文在日本公使馆举行答谢宴会,邀请李鸿章等中国政府要员出席,多少也有这方面的意思。所以,当林权助收到窦纳乐的这封信之后,更觉得假如与英国联手,拯救张荫桓的希望又增加了几分。
在当晚的宴会上,中日双方要员谈笑风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林权助决定不在宴会上向李鸿章直接提起张荫桓,以免扫了李鸿章的兴致。他在观察中国官员的情绪和状态,更加相信能够拯救张荫桓的,可能就是李鸿章。根据林权助当天发给外务省的电报,他认为张荫桓的倒台,主要应该归因于忌妒和诡计,而在其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就是这位李鸿章。
就政治立场特别是外交立场的分野来说,林权助当然知道李鸿章对张荫桓背叛行为的痛恨,相信张荫桓的被捕及迅速处决,对李鸿章来说肯定是一件最高兴不过的事。但他和窦纳乐一样相信,解铃还需系铃人,能够拯救张荫桓的只有他的敌人,只要能够说服张荫桓的政敌李鸿章出面,那么挽救张荫桓就有希望。
宴会结束后,李鸿章等官员相继散去。林权助将窦纳乐的建议向伊藤博文作了汇报,并建议现在由他个人前往李鸿章的官邸。为了说话方便,林权助请求必要时可以使用伊藤博文的名义,也就是说挽救张荫桓的直接动力,来自中国政府最尊贵的客人。
伊藤博文同意和赞成林权助的安排与请求,于是林权助迅速乘马车向李鸿章官邸出发,当晚11时半或12时的时候,林权助抵达李鸿章官邸,他的突然出现,使李鸿章感到非常惊奇。
林权助简单解释了来意及请求,强调刚才实在不方便在宴会上说这个事情,一是那样显得不太庄重,二是当时人多嘴杂说话实在有点不太方便。林权助说,他今天收到了窦纳乐公使的信件,希望英日两国合作请求贵国政府能够赦免张荫桓。现在专程前来请教,就是想听听阁下有什么建议和办法。
听了林权助的解释及请求,李鸿章作出根本不在乎的样子。他没有提及窦纳乐已经给他来信,更没有提及他向窦纳乐作出的保证。他只是郑重告诉林权助:林公使对此大概也略知一二,张荫桓那小子原本只是我的部属,但是他背叛了我,现在变成了我的敌人。朝廷决定处死他,那也是他罪有应得,恶有恶报。不要说我李鸿章无心无意救他,即便我以德报怨有心救他,明天一大早就要处决了,我也真的没有一点办法。李鸿章的恨恨之情表露无遗,这倒真的没有什么做作,他确实痛恨张荫桓。
林权助当然知道张荫桓与李鸿章的真实关系及其演变,知道背后的原因和责任,但是现在救人要紧,他只能对李鸿章软硬兼施,既同情李鸿章被出卖、被叛变的遭遇,同时也希望李鸿章能够以德报怨,能够从大清王朝整体利益上考量处决张荫桓的利弊得失。林权助说,李大人与张荫桓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不过朝廷如果真的就这样把张荫桓给杀了,那不仅是一件野蛮行为,而且会立即成为一件不得了的突发事件,会在国际社会引发极大影响。
对于林权助的这个说法,李鸿章显然非常注意,个人的私仇毕竟是小事,朝廷的整体利益、中国的国际形象,当然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于是他试探性地询问林权助,假如中国政府真的把张荫桓杀了,各国究竟会有怎样的反应。
对于李鸿章的询问,林权助早有准备,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李鸿章,假如中国政府真的将张荫桓不经审判而处死,那么势必引起列强的干涉,引起列强的强烈抗议和不满,势必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关系。
杀一个张荫桓竟然会惹出这样的麻烦,具有相当国际视野的李鸿章似乎对此不太相信。他的犹豫与动摇被林权助看得一清二楚,于是林权助假装知己地告诉李鸿章,现在当然也不能完全预言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只是中国政府如果真的不给英日两国政府这个小小的面子,那么说不准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假装无意,林权助顺便告诉李鸿章,对于能够挽救张荫桓的性命,伊藤公也非常关心,一直在等待着中国方面的消息。
林权助的劝说显然影响了李鸿章,李鸿章态度开始改变,不过他仍然强调,明天那么早,距离现在也不过几个小时,你要我怎样才能做到呢?李鸿章原则答应了这个要求,但又强调了困难和难度。
对于怎么办,林权助早已有了计划,但他还是将机会留给了李鸿章。他不漏痕迹地恭维李鸿章,李大人是唯一知道该怎么办的人,这样的事情对李大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为慎重起见,林权助提示李鸿章,新任军机大臣荣禄明天早晨四五点钟入宫朝见,李大人应该知道的,假如李大人给荣禄写封信,那么在天亮之前不就可以转达到皇太后和皇上耳朵里了吗?
李鸿章是否如约致信荣禄挽救张荫桓,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既然已经答应窦纳乐、林权助的请求,那么他一定会通过相关渠道建议朝廷不要对张荫桓匆忙处死,以免引起英日等国家的干涉。李鸿章是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他痛恨张荫桓的背叛,对张荫桓的下狱幸灾乐祸。李鸿章一直怀疑他9月7日被罢免总理衙门的职务是张荫桓从中捣鬼,所以当张荫桓被逮捕之后他曾幸灾乐祸地说过,不料你张荫桓也有今日。我李鸿章月前被赶出总理衙门,几遭不测,听说就是你小子从中作祟。张荫桓若不遭严谴,是无天理。这是李鸿章原先的想法,现在形势不同了,李鸿章又要负起朝廷的政治责任了,他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因小失大,他要考虑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无论如何不能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凡主张不要急于处死张荫桓的人,不管这些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担心夜长梦多,担心英日两国政府出面干涉。这是从善良的层面说。然而由于张荫桓多年来自恃获得两宫尤其是皇上高度信任而过于张扬,经常被人弹劾,名声实在不是很好。所以当其被捕后,那些平时就对张荫桓的做派非常反感的一些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们急切要求清政府将张荫桓从速处死。他们的理由也是只有从速处死,才能有效避免张荫桓与已经逃亡的康有为一起勾结洋人以乱国政。
9月26日,也就是张荫桓被正式收监第三天,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曾向朝廷提出一份紧急建议,宣称除恶宜速,缓恐生变,自张荫桓等人被缉拿以来,本应听候相关部门依法审判,予以定罪。但昨天看到天津《国闻报》消息,说列强定将进行干涉干预等,定将使张荫桓等人可以逃脱惩罚。这个消息确实使人感到震惊,特别是康有为现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其党徒梁启超也在洋人掩护下出逃。这些人一旦逃出国门,难保不造谣生事,诬谤宫廷,甚至会与洋人勾结,威胁国家安全。高燮曾建议朝廷不必犹豫,必须从快将张荫桓、徐致靖、康广仁、谭嗣同、林旭等人予以惩处。倘若稽延时日,万一张荫桓与洋人接上关系,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真的就很难说了。
迅速处死张荫桓的理由当然相当充分,只是此判断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是比较虚的,而来自英日两国公使的压力则比较实在,两国公使代表着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目前是中国的重要盟友,如果让这两个盟友不高兴,那可真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