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一人来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访学,来之前做准备时一筹莫展。譬如晚上到达机场,我如何到达学校?到了学校我却还没有租好房子,住在哪儿?租房子的话是住在离学校近好?还是离菜市场近好?我要如何办理银行卡?如何办理健康保险?如何开展自己的调研工作?……所有这一切,烦得我寝食难安!
可是,一个月之后,我的这些障碍全消除了,而且消除得自然,像锦丝般顺滑,我明白,这是华人社会流淌的温情滋润了我。
我的住房是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张英进夫妇在我到达一天前帮忙找定的,定金都是他们帮我垫付的。我从机场到住处是教会李秋华夫妇免费接送的,李女士在接洽此事方面,给我打过三通越洋电话。我到达住处第一个晚餐是房东吴姓夫妇免费提供的,说实话,从北京到旧金山,飞机上仅供应了一次晚饭、一次早餐,再从旧金山到圣地亚哥,没有餐点供应。到了住处,我早饥肠辘辘,吃过房东的免费晚餐,我真有些获得重生的感觉。
第二天,是房东太太驾车带我去超市购置了各种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洗漱之类,虽然琐细,但缺什么都不行,要是让我步行去超市,至少要一天,完成五六个来回方可。
家里安顿好之后,我得去学校报到。圣地亚哥的公车班次不多,是房东和房客们帮我了解信息,我知道了最近的乘车点、乘车时间间隔,坐上公车,我开始了了解美国社会的进程。
圣地亚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提供给我若干次认识新朋友、开始新生活的指导,我的社交圈逐渐建立起来。他们不仅给新来者提供各种资讯,而且还由热心的老同学提供接送服务。
Roommates的帮助是具体而实在的,与我同住的还有3个房客,他们都有车,都愿意在平时和周末捎上我去超市、去商场、去银行、去社保中心。一个正在读书的房客甚至带我去运动场运动,去海边看风景,有一天还带我去了洛杉矶呢!一个房客每周带我去中国店、越南店、洋人店,有一次还带我看了Air Show,让我大开眼界。一个房客在我电脑两次遭病毒袭击时,均不厌其烦地将他的软件从办公室带回,给我重装。在这方面,除了热情,还应加上他们过硬的专业技术,他们均来自国内名校,如今都是这里高科技企业的高层技术骨干。
来自国内的访问学者之间的相互帮助也是无私而充满真情的,我的英文不好,是他们帮助我解答了若干手边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黄霜老师、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苏永选老师、常成博士等均厥功甚伟。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是美国中国学的一个重镇,这里的周锡瑞教授(Jo-seph.W.Esherick)、毕克伟教授(Paul Pickowicz)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通,一次由周教授组织的家庭宴会让我有机会与他们开始了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张英进教授夫妇、周锡瑞教授太太叶娃、毕克伟教授太太李淮,还有来自旧金山的魏斐德教授太太梁禾既让我品味了他们拿手的中国菜点,还让我领略了美国中国学的若干未知内容。
一个电子邮件使我与《华人》杂志马主编的联系建立了起来,这为我了解圣地亚哥华人社会打开了一面新的窗口,我是来开展华人社团调研的,我应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以把握其真实情况。我相信《华人》必将还能成为我与当地华人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
在房东的家里,我有机会看了中国国庆庆典仪式,还品尝到中国的月饼。在华人社会,我已得到像杨锡铭、廖结仁老师等的大力帮助。
圣地亚哥华人社会如今已约10万人,其中既有老一辈的华侨,又有新一代的技术移民;既有广东人、香港人、台湾人,也不乏北京人、四川人、湖南人;既有支持共产党的,也有支持国民党的。在国共关系趋于和悦之时,我们应给华人社会的凝聚与化解歧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我对中国人在海外弘扬中华情充满信心。
情如锦丝润我行。海外中华儿女的彼此互助必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原刊美国圣地亚哥《华人》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