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鉴华
过去人们称海外华人社会靠社团、学校和报纸三个要素得以凝聚起来,菲律宾华人社会当更是如此。据统计全菲各地华人社团约有2000多个,其中有各途商会、退伍军人组织、青年团体、防火会、童子军理事会、宗亲会、同乡会、国术会、妇女会、文艺团体、体育团体、康乐团体、结义社以及国际性团体如狮子会等。几乎无人不隶社团,有的人甚至隶属多种社团。菲律宾的华文学校目前达126所,在马尼拉、中北吕宋、南吕宋、米骨、末狮耶、棉兰佬皆有分布。华文报纸举其大者亦有五家。可以说菲华社会的发展,与这三要素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地,这三要素的走向也将直接影响菲华社会的路向。
我们觉得,菲华社团继续在融合与分化的双重趋势下发展。从同乡会看,近些年来已出现了在小同乡会基础上的晋江总会、泉州总会与金井乡联总会、石狮乡联总会等。从宗亲会看,本地的各宗亲分会隶属于宗亲总会,在菲律宾亦早先形成各宗亲会联合会(目前有38个宗亲会作为团体会员),此外,还有商总、体总、校联、菲华联谊会、菲华各界联合会等,体现出较强劲的融合倾向。但与此相反,分化现象亦常出现,仅作为商会的领导机构就分化成菲华商联总会、菲华工商总会、中华总商会的三足鼎立。有些宗亲会亦各生派别。从服务于青年的团体看,存在着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和菲华青年学社等。从地域角度看,福建晋江、南安、惠安等同乡会声势浩大,但龙同海乡联总会、粤侨乡联总会、上海江苏浙江联谊会亦逐渐显示出自己的存在。在华文教育放面,式微趋势颇为明显。至于华文报纸,亦明显存在读者趋减与编得欠精的现象。
无论是融合,抑或分化,还是式微,都有其内在的机理。若单从文化层面看,当与各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歧义有关。首先,不同文化层次者有着对中华文化不同层面的认同,中华文化向来存在着精英文化与庶民陋巷文化等不同层面。有些人没有精研中华传统文化经籍,来到菲律宾见到民主制度后,便以《水浒传》中的称兄道弟应之,其实二者有天壤之别。《水浒》中所提倡的打家劫舍式的帮会民主,它建立在破坏社会安定秩序的基础上,真正的民主当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旨归的。因此,误把帮会中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当做中华文化加以弘扬,使图名利者趋之若鹜,有的理事长头衔满天飞,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其结果必然导致对中华文化的背离,也势必引起不明中华文化真相的人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在此情形下,有些人便高标与污浊决裂的旗帜而脱离原社团或组织新社团。其次,职业特性造就了一个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菲华社会中固然多儒商,但也不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许多人感兴趣的不是文化而是经济。为了经济,有人也会不惜背离文化本身的宗旨。而许多从事文化建设与文化教育的人们则竭力劝导人们要“留住自己的根”。再者,在不同社会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各有歧异,菲华社会中有许多人是来自香港、台湾、大陆的,也有许多人是在菲土生土长的,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必有深有浅,某些方面亦会形成分歧。
我们认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海外华人发展的必然潮流,但这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不矛盾。针对菲华社会中存在的文化认同歧异,我们应积极鼓励相互的交流,以求得在切实把握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并创造了中华之辉煌的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基础上,坚决摒弃包括帮会意识在内的落后成分,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求同存异,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刊《世界日报》1998年3月1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