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24600000009

第9章 甘肃独有民族风俗文化(3)

二、东乡族风俗文化

(一)概述

东乡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被东乡族本族人所接受的是撒尔塔人说。大约在13世纪中叶,中亚的撒尔塔人随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西征队伍返回中国,定居在东乡地区,他们被编入“探马赤军”,战时参战打仗,平时放牧屯垦。在这些撒尔塔人中,有军械匠、水军、枪手,也有商人、传教士等。征服者在自己的屯戍地内,把撒尔塔人的各类工匠分别集中到不同地方居住,并根据分工命名居住地。后来,这些工匠与当地的蒙古族、回族、汉族等民族的女子结婚生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只有口语,而无文字)、生活习惯等,形成为东乡族。据说,东乡族的族源和形成,是以12、13世纪居住在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色目人为主,通过经商、传教来到临夏定居,与当地的汉、回、蒙古等民族融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东乡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东乡族在临夏州的人口约2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该县东与临洮县隔洮河相望,南与广河、和政县接壤,西与临夏市比邻,北与永靖县相连,该县三面环河,西北有黄河流经其境约30公里,东部有洮河环绕,流经县境边沿地区约70公里,西南有大夏河流过,流经县境约20公里。虽然途径河流水资源比较丰富,却被崇山峻岭所阻隔而不能富甲一方。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东乡族在全国有513,805人,甘肃省有451,622人,东乡族自治县有215,144人。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人口占全国东乡族的42%,甘肃省的48%,该县总人口253,448人的85%。该县除东乡族之外,还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由于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解放以前被人们称为“东乡回”。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并根据东乡族群众的愿望,1954年政务院正式批准命名为东乡族。在1950年9月25日,根据党的相关民族政策,正式成立东乡自治区。1953年12月,经上级批准,东乡自治区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又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的先民是穆斯林。据有关文献记载,约在元末明初时,有一名叫哈木则的西域人率领的一批40名传教士到河州后分散传教,哈木则以龙家山为传教点,改此山名“哈木则奴隆”(“奴隆”即东乡语山岭),建立起东乡最大的清真寺,名“哈木则岭清真寺”,哈木则死后葬于此地,其坟墓亦名“哈木则岭拱北”。与哈木则同时来东乡的一位名“安巴斯”的宣教者以沙沟门拱北为传教点。哈木则之后还有八位“赛义德”由西域到东乡各地传教,其首领名“阿里阿塔”,在高山卜隆沟定居。后来人们尊称他们为40个“晒海古杜布”(即智者、哲人、贤人)。据说,哈木则精通阿拉伯文,持两种文字的经卷,足迹遍及东乡各地。哈木则选择了一个林密草茂的山梁定居,今称“哈木则岭”,并用本山的木材,在那里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称大礼拜寺。其余的一些传教士,在去河州路上的一个村庄里相聚后又分散到其他各地。此后,第二批传教士来到东乡地区,由阿俩塔率领,共8人,后人尊称八大“赛义德”(阿拉伯文音译,意为“主人”、“先生”、“首领”)。阿俩塔落居在高山乡布隆谷。这40名“舍亥古杜布”和8名“赛义德”除远走他乡传教外,有14人落居东乡,至今坟墓尚在,并留有后裔。约在明末清初,穆豪引吉尼来到东乡地区,曾落居在北岭乡大湾头地方。这些传教士的到来和礼拜寺的相继建立,为伊斯兰教在东乡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自清中叶以来,东乡地区也是西北伊斯兰教内部产生教派与门宦的主要地方之一。

(二)东乡族的饮食风俗

东乡族以面食如小麦、青稞、玉米等为主食,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东乡人在制作面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较有特色的面食有如下一些:1.锅塌: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熟或者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它为“锅塌”。2.琼锅馍:把酵面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烤熟。3.炒面稠汤:冬天,青稞还可以做炒面稠汤,把青稞炒熟后,和上些胡麻,磨成炒面,压在缸里,一般早上吃炒面稠汤和干揪炒面、喝茶。青稞如果和在豆子、尕丙豆中磨成的面叫和田面,酸浆水和田面疙瘩子(擀成的碎饭),则是较惯用的晚餐。4.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鸡蛋清,而后像柱面一样,拉成筷子粗细,盘成直径一尺大小,在清油中炸熟食用。5.搅团:比馓饭要搅得稠一些,用筷子可以切成团状,再拌上以油炝的葱花浆水汤,以及辣子、蒜泥和韭菜、胡萝卜、咸菜,味道可口清爽。6.米面窝窝:也是常见食品之一。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就更甜了。7.油香:油炸的小饼子,中间需切两个小缝。8.花馃馃:油炸的小宗食品。9.酥馓: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将整块食物拿上吞吐。10.麻贴:一种笼蒸的油花小馒头。11.酥盘:一种特制的大馒头,1个足有2斤多。12.仲卜杜:特大馒头,一般一个大蒸笼里放1至3个,1个有8斤到9斤重,食用时切成片。13.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副食主要是洋芋等蔬菜,其中洋芋的做法非常别致,如烧洋芋。东乡族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食用方法煮、烤、炒皆可,东乡人最喜欢吃从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用这种方法烤出洋芋皮黄质脆,又沙又香。

肉类食牛、羊、鸡、鸭肉,但须经阿訇或长辈念经后屠宰,放血后才能吃,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是一绝,西北闻名。遇节日和吃“宴席”,喜以面和清油为料,炸“油香”、“酥馓”等以及各种花馃,味香色美,十分好吃。

东乡族喜欢饮的茶叫三泡台,来客人以“三香茶”(一般加冰糖、桂圆或烧枣)待之。在盖碗茶内放有茶叶、冰糖、桂圆或红枣、葡萄干、杏干等,叫“三泡台”。

在东乡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趣、最有特色的是东乡族的“平伙”羊肉。“打平伙”是东乡人的一种生活风俗,每到秋冬之际,东乡人的“栈羊”(栏养绵羊)也到了膘肥肉好的季节,人也进入到农闲之时。此时,好客的东乡人会牵出存栏绵羊,宰割操作下锅炖煮,邀请合得来的人一起来“打平伙”。东家做饭时,还要另行准备油香、馒头、盖碗茶,并将羊肉煮熟分割成胸、背、肋、前腿、后腿、尾巴六大块,配搭成堆,人各一份;羊杂碎和脖子肉切碎煮汤后,也是人各一大碗,大伙吃不完的食物也可以带回家。东家除一份肉、一碗汤外,还独得羊皮。如此各家轮流做东,隔三差五品羊肉。也有大家凑份子买一只羊到某家去“打平伙”的,但不管是东家的羊,还是买来的羊,大家都会平摊份子,除东家外,其他人每人一份钱。其具体做法是,在闲暇之时,主人家开始准备“打平伙”的食物,当然是以上好的羊肉为主。有趣的是,由于东乡人居住地都在高山顶上,当地有句俗话说“隔山能握手,走路得半天”,两家可以对面聊天说话,但要到对方家去却要走半天的路,所以每到“打平伙”的时候,主人家先站在山头上高喊“打平伙喽……打平伙喽……”,周围平时合得来的村民听到后便会开始出门赶路,而主人家则忙着杀羊分肉份子。到下午时分,客人便陆续到来,聚在主人家暖烘烘的热炕上开始“打平伙”。这时,热情的主人先沏上盖碗茶,端来黄澄澄金灿灿的热油香,大家品茶论事、说古道今。而后,鲜美可口、油而不腻的“筏子”又端上来了。“筏子”是用羊的内脏精制而成的美味佳肴,是东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做”筏子”先将心、肝、肺连同一些肚皮羊肉剁细,放上葱花、姜丝、椒盐等佐料用花油和肥肠包裹,用细绳扎牢,排在笼屉中蒸熟即可。因其状如扎羊皮筏子故得其名。也有不少人家将“筏子”装碗笼蒸。大家还未品尽“筏子”的香味时,炖煮的羊肉已经又出锅了。羊肉出锅后,东家又在肉汤里下进面片子,随后端上每人一份子的“平伙”肉。搭“肉份子”讲究颇多,首先是要做到全羊每个部位的肉必须出现在“份子”里,吃平伙时无论多少人,宁少求全。在搭“份子”时所搭的堆数比平伙客要多出一份,这一份叫“锅台份子”,即慰劳东家主妇的一份。这一份肉钱平摊在“平伙”客们的身上。“肉份子”剁好之后,整齐地摆在蒸笼里,由东家全笼托出呈在“平伙”客们的面前。这时,大家礼貌地按先年长后年少的顺序抓份子肉吃。吃“平伙”除聊解馋气饱口福外,还有品评手艺、叙闲话、拉家常、联络感情、互通新闻及买卖行情等内容,显得乡情浓浓,气氛热烈,大家一直闹到深夜方散。

(三)东乡族的服饰风俗

东乡族的服饰既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内容,整体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

东乡族早期主要从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所以用羊毛纺线织成的褐衫和用羊皮制作的皮袍就成为人们最为常见的着装。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服装原料和款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长期与回、汉等民族的交往与杂居,东乡族的服饰又产生了较大变化,逐渐与当地的回族服饰接近。解放以前,东乡族男子多穿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袍,腰系羊毛织成的腰带,挂有一把小刀等饰物。裤带多绣花,名曰“鞑子花”。有时男子裤腰上还挂小刀、荷包、鼻烟壶等,以示美观。解放后,逐渐改穿短装。多为对襟短褂,领高寸许。下穿黑色或浅蓝色的宽裤子,长齐脚踝,有的还套上黑色套裤,基本同于当地汉族男子的服饰。

男子喜戴平顶号帽。有黑、白两色,多用布缝制,有钱的人家或用绸缎缝制或用线织成。黑色多是夹帽,白色是单帽。老教的黑色号帽帽顶用六块布缝制而成,称为六角号帽,新教的帽顶则用整块布缝成。

东乡族男子还喜穿“仲白”。“仲白”是清真寺聚礼和婚嫁、丧礼或探亲访友时的礼服,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是一种小翻领对襟长衫式的外套,用黑色、灰色或白色布料缝制而成。人们穿上仲白,会给人一种庄严朴素之感。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礼拜时,不仅穿戴礼服,而且一般头上都戴一种叫“台丝达日”缠巾,一般用白纱、黄纱或是白绸、黄绸制成。

女性的服饰同所有穆斯林女性的服饰一样,严格的遵守着穆斯林的传统习惯,即外观宽松得体,严谨整洁,庄重高雅,并且作为穆斯林的特殊标志,也是穆斯林女子的尊严、荣耀与贞操的象征。《古兰经》和其他经典中,对穆斯林女性的服饰有着基本的要求和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外衣应当遮盖除面孔和双手外的全身,不使肌肤裸露于外;二是衣服的布料不许透明或显肉色;三是衣服应宽松而不应当紧绷在身上,从而不显露身体曲线;四是不可模仿男人服装,其款式和颜色应当大众化;五是衣饰式样应普通化,以降低视线,不吸引周围人群的注意等。东乡族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因而他们的服饰风俗也同样遵循伊斯兰教所规定的基本原则。

女性多穿圆领、大襟、宽袖衣和长裤、套裤,盛装之时则多着绣花的外衣、绣花的裙子和绣花的鞋,头戴包头。一般多戴用纱、绸或绒布缝制而成的“盖头”。这种盖头一般长至腰际,头部及脖颈均被遮住,只露出面孔。其颜色依年龄而不同,小女孩戴一种圆形“折子帽”,帽檐饰有红色或绿色花边,并有用彩色丝线做成的帽穗,有的还在帽穗上饰有彩色珠子。七八岁的女孩到婚后一两年左右,则改用绿色的盖头或帽子,婚后的中年女性则主要戴黑色的盖头,老年女性戴白色的盖头。东乡族女性所穿袜子由黑布缝制而成,鞋子也以蓝黑色居多。年轻女子多在鞋头上绣上一些花朵。早些时期,女性还喜爱高2寸许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缝后绱在鞋帮上,叫木底子鞋。过去,年轻女性,除了带银耳环、银手镯以外,头饰、胸饰很少。出嫁的新娘,不仅有头饰、银制的簪草头花、五枝形的扇花缎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饰、银制的牙签子、银牌。银牌都是圆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银圆。较为贫困的人家,姑娘出嫁时,因为没有这些头饰、胸饰,而一般向富家借用。新娘头一次回娘家,便物归原主。现在,婚礼上新娘则只插几朵绢花,原先的首饰、胸饰已成为陈迹。

女孩子年幼时头发周围剃一圈,中间平分梳着两条小辫,8岁开始留发,梳成一条辫子,结婚后挽发髻,戴一白帽,外罩盖头。现在的青年女性,多喜戴高6~7寸的筒状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时尚西装,足蹬高跟皮鞋,也颇具魅力。结婚时,新娘穿“过美”,即一种前后开衩的长袍和裙子,上穿镶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层层累累的,缀的假袖很多,以显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裤,叫“西古”,有绑腿带子。可见东乡女性的头饰成为其年龄的外在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东乡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向大众化发展,年轻人爱穿新式时装,旧时的一些服饰渐渐消失。女性多头戴盖头,上穿宽身、大襟、右衽及膝衣,外套长坎肩。男子头戴号帽,上穿对襟白布衫,外套短小的坎肩。腰间多喜欢扎三角形的绣花巾。节日、喜庆之时,仍有喜欢穿长衫的。

(四)东乡族的婚姻风俗

过去东乡族的婚姻形式中也存在过一夫多妻的现象,但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严格执行着两原则:一是亲族外婚,二是宗教内婚。亲族外婚是指同一家族内部的成员严禁结婚。宗教内婚是指无论男女,其配偶必须是信仰同一宗教即伊斯兰教的人,最好是同一教派内部的成员。具体的婚姻礼俗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订茶:东乡族的婚姻,实行男娶女嫁。男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男女相悦,男方就可以请媒人说媒。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就要送“订茶”。由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信物组成”四色礼”(有的地方订婚时用当年收获的新麦蒸的馒头表示对丰收的祝福和祈盼),故名为“订茶”,相当于订婚。

送礼:即送彩礼,内容包括送衣服、现金和首饰等。送现金是为女子选购一些喜爱之物提供方便和自由,俗称“礼钱”。送礼的多少视家庭贫富情况而定。送礼,是从说亲到结婚的一个重要环节,举行一定的仪式,一般男女双方家庭在约定的日子里,一般是媒人、男方家长及未来的新郎官一起到女方家送礼,女方家请来本家的老人,备以饭菜招待,称之为接礼。

结婚:东乡族姑娘出嫁时,坐彩蓬车,由叔伯、兄弟和已婚的姐妹送到新郎家中。这天,双方家里热闹非凡,亲戚朋友、隔壁邻里都应约而来,并按亲戚关系的亲疏,朋友交情的厚薄“搭礼”,以表示祝贺。宴席的吃食注重遵循传统的规矩,主要有各种油炸面食、糖包、肉包、烩菜、羊肉、鸡肉等。席上不放烟酒。对结婚日期男女双方家庭可随意商量,多在秋收后或冬闲时举办,一般以“主麻”(星期五聚礼日)为吉祥日子。结婚这天,由阿訇主持简单的宗教仪式。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由阿訇主持(现在必须在有政府颁发结婚证的前提下进行),征询男女青年是否同意结婚,他们需要当着家人和亲友的面表明自己对婚姻的态度,以示对长辈和对方的尊重。征得两人的同意后,阿訇就当众念“尼卡”(新郎新娘结为夫妻的合婚证词),意味着婚姻是经过阿訇证婚,男女双方同意的,从宗教的角度宣布是一桩有效婚姻。如有一方表示不愿意,阿訇则不能强行念“尼卡”,婚约即为无效。在念“尼卡”时,阿訇当众议定婚后男子给女子一定数额的“尼卡钱”。“尼卡钱”象征着男子向女子承诺的义务,约束其不随意抛弃妻子。念罢“尼卡”后,最后,证婚人阿訇把念“尼卡”时预先摆在桌子上的红枣、核桃等向人群抛洒,围观的男女老少都争抢象征幸福吉祥、早得儿女的“尼卡枣”。不难看出,念“尼卡”风俗体现了一种深厚的象征,因为它使男女双方都深感婚姻的严肃神圣,家庭的来之不易,因而双方必须同时负起家庭的责任,并向对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五)东乡族民间文学和舞蹈艺术

1.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即口头文学,它是人们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像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也同样具有传授知识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花儿”是一种山歌,是东乡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是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并带有颤音,由低转高,婉转动听,独具特色。“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歌声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转动听。多用汉语演唱,人们也常常用花儿这种形式抒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其内容和形式也十分丰富。花儿的歌词多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内容主要包括: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表现民族社会生活;表达民族青年男女真挚和坚贞不渝的爱情,追求新生活等。其中爱情“花儿”内容丰富、数量多、艺术性比较高,在东乡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语言生动活泼,比喻贴切风趣。除“花儿”外,民间小调也颇受欢迎,十分流行。小调一般多在新年或喜庆吉日时演唱。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控诉封建礼教的,也有歌颂新社会和爱情生活的。如《四季青》:

春季里什么花儿香?

牡丹花开园中香,

花红柳绿天晴日又暖,

小妹妹同哥去散心,

年龄才十八,

我的大眼睛,

哥哥把妹妹领上了行。

夏季里什么水儿清山泉的流水四季青,

花红柳绿油菜花儿俊,

小妹妹同哥去散心,

年龄才十八,

我的牡丹花,

哥哥把妹妹不忘下。

过去,东乡族虽都无正规的文字,但民间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叙事诗、神话故事、民歌、笑话、传说、格言、谚语等在民间流行都很广。东乡族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葡萄娥儿》《略略调》等,寓意深刻,影响久远,反映了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

《米拉尕黑》:东乡族最著名的叙事长诗。又名“月光宝镜”,是叙说一位叫米拉尕黑的英俊出色的青年猎手,用箭射下一片月亮,得到一面月光宝镜,而镜中留有一位叫海迪亚的美女的身影。米拉尕黑得到智者的指引,找到了海迪亚,以宝镜作媒证和聘礼,约定第二年完婚。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战争发生了。为了保卫国家不被侵犯,米拉尕黑在与心爱的未婚妻玛芝璐结婚前夕毅然出征奔赴前线,一去就是18年。临行时,二人肝肠寸断、难舍难分。米拉尕黑送半面镜儿给玛芝璐,玛芝璐也赠物给心上人。诗中道:

草木树棵根儿盘着根儿,

相爱的人心儿连着心儿,

玛芝璐姑娘哭出了声儿,

白手手捧出了两样物儿。

我送你一把白白的豆子,

开花的时节你的眼睛便会发亮,

我送你一双竹制的筷子,

端碗的时候你的手儿便会发颤。

战后回到家乡见未婚妻正遭一伙强盗抢掠。米拉尕黑由于神法的保护和指导,战胜强盗,与冯芝璐找到一处乐土,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故事具有传奇性,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生动感人。这部长诗共五六百行,可说可唱,深得东乡族人民的喜爱,是东乡族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东乡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而《璐妇人斩蟒》的故事则反映了东乡族的婚礼风俗,表现东乡族女性的勇敢、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

《新媳妇打鬼》的故事则反应了女性的智慧。它讲述的是一个聪明的新媳妇巧治一个克扣工匠口粮的老土豪的故事,她把汤瓶放在土豪家的屋顶上,风吹汤瓶发出怪声,新媳妇假说是鬼在惩治不仁不义的土豪,最后终于让他付清了工钱和口粮。在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身上寄托着老百姓集体的智慧,表达着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民间立场。还有《哈利的传说》中智除蟒精的聪慧女子璐夫人,因为她的智慧和才干,得到了土司之位。

2.舞蹈艺术

东乡族民间舞蹈中明显地带有中亚一些民族舞蹈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

“宴席曲”是在宴席场地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节奏性强,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在婚礼之日唱的歌,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三种。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歌词俏皮幽默,曲调欢快明朗、优美动听。多在新婚之夜,由村里的男青年集体演唱,宴席曲多为2—8人的男子对舞,相互换位后,有屈膝半蹲、双手伏膝的行礼姿态。其基本步法一般是脚尖或脚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体如波浪起伏,与头部的摆动、颤动相协调。手势有单晃手、双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洒脱昂扬,表现了高原民族豪放、开朗和诙谐的性格。全村人都可同闻歌声,共享新郎新娘新婚的欢乐与喜悦。

“哈利舞”在东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上都要跳,通过歌舞尽情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其曲调优美动听,载歌载舞,情趣盎然。关于哈利舞的由来,在民间故事“绿寡妇斩蟒”中略有描绘。据传在东乡的康持黑山中,有一蟒怪吞食人畜,扰得村寨不安。土司为此张榜招贤为民除害。一个被人称作“绿寡妇”的东乡族少妇,因丈夫被蟒所害,悲愤交集,便毅然应招前往。她提着一壶药酒,走至蟒洞,对跟随她的人们说:“我若喊‘哈利啊宏纳’,你们就往前行;我若喊‘折回啊宏纳’,你们就隐藏。”说罢她就进入洞口,将药酒放置蟒前。蟒闻到酒香,一饮而尽,便沉醉。绿寡妇就呼唤大家进了洞,不料蟒又睁开双眼,绿寡妇忙呼退众人。如此反复三次,蟒始醉倒,遂被众人剁成肉酱,为地方除一大害。此后,每逢喜庆日子,或当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本村村邻、亲友要前来呼喊“哈利”表示庆贺。首先由邀来的“拿杜池”(民间演唱艺人)领头呼喊“哈利”,众人(一般是男人)相和,同时按节拍击掌,拍手背或双手拍腿,双腿弯曲如骑马状,左右横走转圈,并随呼声前进、后退等。且歌且舞的场面非常热闹,直至深夜。该舞蹈人数不限,成双对舞,其特点是刚健、豪放、节奏明快。这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今天虽不常见,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对此仍记忆犹新。

“哲兹白”是东乡族穆夫提门宦中流传着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宗教仪式中表演,舞者均为男子,动作以诵经的节奏为准。主要动作为:双手前后甩动两下,同时脚下动两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替拍胸,这时一腿稍弯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点诙谐、幽默、洒脱。196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甘肃省演出的东乡族舞蹈《赶略略》(赶着毛驴去集市之意),就是以“哲兹白”为基础创作的,它所具备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曾获得群众的好评。

(六)东乡族的丧葬风俗

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大地的“土”造化成的,死后也应融化于土,复归于土。死后归土就是返本还原,故中国穆斯林常说“亡人以入土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忌火葬,土葬也不用棺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东乡人也提倡薄葬,主张葬事从简,不搞繁文缛节,不讲究任何排场,不用殉葬品。其丧葬程序也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相同。人无常(死亡)后,亡人的尸体一般都不过夜,早亡午葬。亡于外地的人,则就地安葬。人亡后,先请阿訇念经、行“抓水”(用清水洗尸),而后穿“卡凡”(用白布缠裹尸体,女性另加一块盖头布),不穿用其它任何衣物,尸体不能露在外面。然后移入“塔卜”(存放于清真寺的公共抬尸匣),举行简短的殡礼。之后将尸体抬往墓地,送入挖好的墓穴掩埋即可。在待葬和葬礼期间,禁止嚎啕大哭,禁止喧哗、宴客、送花圈帐联、放鞭炮、敲锣打鼓或使用其它乐器。禁止设灵位、挂遗像,也不摆设祭祀台和供品等。不能给亡人穿衣服及佩戴饰物;埋葬时忌看风水、选取吉日和陪葬;出殡时忌女性送葬;送葬后4天之内,伊斯兰新教派禁忌亡人家生火做饭,吃饭时到亲朋或同族家中吃。亡人穿过的衣服不能留在家中,一般要送给穷人。

三、保安族风俗文化

(一)概述

保安族共有1.16万人,占全州人口的0.8%,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的族源的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惯,一般认为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蒙、藏等民族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后迁徙到了临夏州境内。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生活风俗大多跟回族相近。

保安族的主体部分现在也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该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县比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全县地貌大体上有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构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保安族在全国有16,505人,甘肃省有15,170人,积石山县有14,107人。积石山县的保安族占全国保安族的85%,甘肃省的93%,该县总人口206,850人的6.8%。该县除保安族之外,还有东乡族、撒拉族、回族、汉族、土族、藏族、维吾尔族、羌族、蒙古族等民族。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在解放以前也被人们称为“保安回”。解放后,保安族由于人口少,于1952年3月,正式成立保安族自治乡,同年3月20日,经政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保安族。1954年保安族自治乡又改为保安族民族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根据党的民族自治政策和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经国务院批准,于1981年9月30日在吹麻滩正式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的先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伊斯兰教就在保安族中广泛传播,属于逊尼派,教法学为哈乃斐学派,但又有“新教”与“老教”之分。新教指伊合瓦尼派,老教包括格底木和崖头门宦与高赵家门宦。崖头门宦由撒拉族人伙个阿訇(经名“阿布都凡他海”)在甘肃临夏大河家崖头坪创立,由地名而得门宦名,主要信奉虎非耶与嘎底林耶教义、教律,教(乘)、道(乘)并重,并按沙兹林耶的遵行和纳合西班底耶的教法,只尊活着的穆勒什德,不尊亡故者。高赵家门宦则是在崖头门宦教祖伙个阿訇掌教期间分离出来形成的。迁居大河家后,保安族人创立了高赵家门宦。创教人马以黑牙原为崖头门宦教祖阿布都凡他海的教徒,是高赵家经常出头露面、有一定威信的人物。后来他主张可以不干舍勒尔提(教乘),仅念齐克尔即可在后世得“脱离”,进天堂。凡他海得知后将其从崖头门宦里革除,马以黑牙遂在高赵家大沟念经传教,自立门户。因而该门宦教主也是保安族人,信徒也主要是保安族穆斯林。现在也有部分保安族人信奉崖头门宦、华寺门宦和伊赫瓦尼等门宦教派。

清真寺是保安族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保安族穆斯林在清真寺举行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宗教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办理宗教事务等活动。保安族地区最早的清真寺,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清同治年间修建的大河家清真寺,该寺是保安族地区的中心寺,辖有30余座小寺。每座寺内都设有经文学校,有数量不等的满拉(学生)学经。清真寺历史上多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内设大殿、宣礼塔、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房。1980年以后,保安族居住地区出现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主要特征是寺内大殿顶设置的绿色穹顶。到1996年底,积石山县共有保安族等穆斯林人口72,000多人,清真寺329座,拱北8处。其中保安族聚居的3个乡7个村有清真寺14座、拱北1处。

(二)保安族的腰刀艺术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传统工艺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民族工艺品,具有工艺精美、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保安腰刀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就都留在了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至清同治年间,保安族在向大河家迁徙时,曾向青海循化地区的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学到了打刀的技术。到大河家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他们制作的腰刀一来用以自卫,同时也开始向外售卖或交换日常用品。从此,使保安腰刀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保安人早期生产的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的“波曰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流程有设计、打坯成形、刻花刺字等,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曰季”、“雅吾其”、“双镙”、“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品种,生产越来越兴旺。其中“波曰季”、“雅吾其”、“新双镙”等更是众腰刀中的精品。

“波曰季”短刀:刀身整长22.5cm,刃长12.5cm,刃宽3cm,厚0.5cm,柄长10cm,鞘长13.5cm,宽3.5cm。刀身为铁制夹钢,采用传统的秘方淬火,坚硬锋利,刀光寒亮,刀柄是用枣木、黄铜打制而成,刀鞘纹饰凹凸华丽,鞘箍多为黄铜,龙、花草的图案,工艺复杂而精湛,刀具外型装饰华丽,线条分明,极具观赏性。

有关“波曰季”腰刀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丽富绕,人畜兴旺。忽然,有一年出现了一个魔鬼,隔三差五就下山掠取村里的姑娘,闹得人心惶惶,不敢出门。血气方刚、见义勇为的铁匠哈克木,手持钢刀前去山洞与魔鬼搏斗,任凭他举刀猛砍,总伤不着魔鬼。后来,有一位白胡子阿爷给他托梦说:“孩子,有一种叫‘波曰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对面山上有个天池,天池西边有棵老树,你按照此树的叶子打一把腰刀,并记住在刀面上要凿上有树叶的图案。”后来哈克木依照白胡子阿爷的话精心打制了波曰季腰刀,并亲自持刀杀死了魔鬼和毒蛇,救出了许多姑娘。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还保留了波曰季的原样。

特制雅乌其腰刀:雅乌其腰刀是众多保安腰刀的经典品种之一,是专门为藏族节日盛装定制的装饰刀具,其外形华丽,做工经典。刀身采用保安腰刀传统锻造技艺夹钢淬火,刀光寒亮,坚硬锋利,出鞘刀身形似军刺,刃面手标记,刀柄是用牦牛腿骨、牛角、黄铜、红铜和分层镙制而成,刀鞘、刀柄的纹饰凹凸华丽,鞘箍藏金或藏银,精致耐磨,工艺复杂而精湛,刀具外型装饰华丽,线条分明,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新双镙腰刀:刀体合鞘全长约24cm,刀长22cm,刃宽约3cm,刃长12cm,柄长10cm,厚度约0.5cm-0.6cm,刀身为铁制夹钢,刀刃采用保安腰刀传统锻造技艺夹钢淬火,刀舌与刀刃连为一体,使柄与刃结合牢固。

(三)保安族的婚姻风俗

历史上保安族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在一些富户人家存在多妻现象,婚姻多为父母包办,早婚也比较普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多妻现象彻底消除,青年男女有了婚姻自由,早婚现象大为减少。保安族的婚姻以双方都是穆斯林为首要条件。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保安人有过与藏族、土族通婚的历史,但多为娶非穆斯林民族的女性,而且这些女性必须改信伊斯兰教。这是由于同仁地区穆斯林女子少,通婚范围受到限制的缘故。东迁到大河家后,保安人完全按照伊斯兰教婚姻制度的规定解决婚姻问题。所以,保安族的婚姻礼俗也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大同小异,在结婚前主要是说亲、下聘礼和送大礼、娶亲程序。整个婚礼过程呈现喜庆的色彩,男女老少同乐,有“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但保安族传统婚姻风俗却有非常独特的内容,如“四色礼”、“叫客”、“转客”、“奴工木哈钱”、“五色米”、“抬钱”等。

1.“四色礼”

“四色礼”是保安族整个婚礼过程贯穿始终的内容。在保安族的婚俗中,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并得到同意后,就会选择“定茶”日子,即定婚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只有保安族送“四色礼”,即将冰糖、桂圆、茶、核桃分别用红、黄、雪青、橘红四色纸包好装入盒中,定婚这一天,媒人和男方家的亲属(主要是男方父母的长辈),共8人提上“四色礼”及衣料一套、鞋一双、茯茶一块,到女方家提亲。除送给女方家“四色礼”外,还要给女方近亲如伯伯、叔叔、哥哥、舅舅等家送“四色礼”,多者达50盒。定亲时,女方宴席款待客人,并接过“四色礼”,这就意味着正式认可了这门婚事。

订亲之后就是下聘礼。不管聘礼有多少,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四色礼”,这是保安人更为看重的礼仪内容。通常情况下,要给送女方家送10盒,女方近亲家每家4盒。

2.“叫客”

保安族在下聘礼的过程中有一个独特风俗,即“叫客”。当男方家来送彩礼时,不仅女方家的本家兄弟设宴招待,女方家的本家亲友或关系较好的邻居也邀请客人,并设宴招待,当地人将此叫做“叫客”。叫客越多越显示女方家亲友众多,关系融洽。

3.“奴工木哈钱”

在新娘家设宴招待娶亲的婆家人时,讨要“奴工木哈钱”(即买羊羔的钱)的活动就正式了。当娶亲的人正式入席后,女方家的年轻人涌到招待娶亲人的房间里,向他们讨钱,当讨钱的愿望不能被满足时,便将其中一人拖到庭院中,脸上抹上锅底灰等进行戏弄,或被放到木凳上被大家抬起来游行,或被反复抛到空中,围观者则哈哈大笑,使得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如果新郎和新娘在同一村庄,女方家的人还会跑到新郎家,讨要“奴工木哈钱”,不能如愿时,他们也会往新郎至亲脸上抹锅底灰,甚至会给新郎的父亲穿上羊皮袄,戴上破帽子、大红枣做的耳坠、萝卜做的眼镜,抬到女方家,这时新娘的父亲会出来,两人互道“色俩目”之后,新郎的父亲假装生气责备:“为何不让姑娘早点过去?”并拿毛刷子轻轻打新娘父亲一下。

4.“五色米”

送亲过程中的“五色米”礼仪也是保安族特有的风俗。娘家送亲的人大约有二三十人不等,一般男多女少。送亲时新娘家族中年龄较大的一名妇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个盘子,盘子里盛着五色粮食(一般都是五种不同品种的粮食——一般是小麦、黑豆、玉米、青稞、小米),并掺有花茶,寓意美好的祝福。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退一步,向后撒一把,表示将吉祥和幸福留给父母姐妹和兄弟嫂嫂。退到门外,新娘上车,盖上面纱,披一条红毯子,娶亲的和送亲的前呼后拥,一道去新郎家。

5.“转客”

娶亲的队伍快到新郎家时,男方家人点燃鞭炮,娘家的哥哥会冲进人群,将新娘裹在大红的被单中抱至新房内。送亲的队伍则会被婆家人先安排在新郎家简单地吃点饭菜后,会被婆家的近亲和邻居们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叫做“转客”。“转客”和“叫客”一样,都是显示家族的热情和势力。

6.羊肉背子和“抬钱”

婚礼的第二天,新郎家中设宴请新娘的父母和近亲如舅舅、叔伯、哥哥、姐姐以及媒人等吃席,保安族称为“重席”。吃完宴席后,男方家要向女方家父母和舅舅分别赠送羊肉背子(即羊排骨),以表示对养育新娘的感谢。“抬钱”是保安族古老婚俗,保留至今,当娘家人吃完“重席”后,男方家长辈出面给女方家父母席上放上一定数量的钱,现在大约1000-2000元,由女方的母亲“抬钱”,即抽出100或200元放回桌子上,其余的拿走。

婚礼的第三天新娘“回门”。新郎家的女性近亲如婶婶、嫂子、姐姐等陪新娘和新郎到娘家“回门”。开始也会被新娘的近亲请去“转客”,最后在新娘家吃席。至此婚礼整个程序结束。

(四)保安族的服饰风俗

保安族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历史变迁,虽然他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但其服饰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服饰内容,例如保安族与蒙古族为邻时,服饰自然含有了蒙古族服饰的风格;后来,迁居到青海,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又学习和接纳了与之相邻的藏族服饰的优点,因而,这一时期,保安族服饰在兼有二者长处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解放前后,随着同回族、汉族人民的紧密交往和生产活动的进一步需要,保安族的服饰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保安族在青海同仁居住的早期,男女在冬季均穿皮袍、戴皮帽,夏秋则穿夹袍,戴白羊毛毡制作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东迁到大河家后,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同当地回、东乡、撒拉、汉等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保安族的民族服饰又有了新的特色。平时,男子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帽,穿白布衫,套青布背心;在过节或参加喜庆活动时,头戴礼帽,身穿黑色长袍,这种长袍比藏族穿的长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还要扎彩色腰带,挂保安腰刀,足蹬牛皮制成的长筒靴,显得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相对来说,保安族女性的服饰更有特色。女性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坎肩,用花边装饰;有喜庆活动时,女性上身喜着鲜艳大襟花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现在的保安族服饰,平时基本同当地回族相同。男子常戴无檐小白帽,身着白色的汗褡(衬衣),蓝、黑或灰色的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在城镇,穿夹克和西服也较普遍;姑娘们爱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纱巾或用绿色绸纱制成的“盖头”,有的还穿上时下相对流行的衣装,足蹬皮鞋。已婚少妇和中年女性戴圆形白帽和黑色盖头,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保安族女性,有的戴形状近似医院里护士戴的白色卫生帽;老年女性的服饰以深色为主,头戴白色盖头。古时的女性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手工绣制的花边,裤管的后面开一道小叉,用飘带束住裤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早期女性一般都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后来,女性的服饰逐渐变化,一般都戴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遮住,只露出脸孔。盖头大致分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和新婚女性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少妇和中年女子戴黑盖头;老年女性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年轻女性穿红色或绿色的,上衣宽大,大襟在后边,外加一件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裤管不十分宽大,约7寸许。冬季穿棉袄裤,式样与单衣同。严寒时节也穿皮袄。

(五)保安族的丧葬风俗

保安族人无常后,一般当天就举行葬礼,不隔夜。除非无常时间较晚,或遇其他特殊情况,如亡者的至亲出门在外,因路远来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一天。为达到速葬的目的,还遵循“天下黄土皆可葬人”、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的原则,不长途运尸回乡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其丧葬风俗也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基本原则。人亡故后,室内外要肃静,家人一般不大声哭喊乱跳,表示忍耐和顺受,并要顺好亡者肢体,放置宽敞通风之处。保安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椁。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葬礼简单朴素。人去世后家人一边请阿訇念经,一边选好墓址,竖挖一宽约1米、长2米许、深2至3米、南北向的坑,然后在西侧的坑壁上横挖一偏洞。下葬时,将尸体头朝北、面朝西置放于偏洞之中,洞口用土坯、泥浆封好,然后填土掩埋,地面形成坟包即可。坟的底部严禁用木板、石板、铁板等非土质以及用烧制的陶类制品。禁止大兴土木建造陵墓,也不建造屋宇于墓上。安葬时,亡者亲属要请阿訇在墓前诵读《古兰经》,并逐人散发“海底耶”(施舍金),钱数根据家庭条件而不同。亡人的衣物,分送阿訇、“抓水”者、亲友及困难之人,或遵遗嘱送到别处,但亡者家属不能留。每逢亡者忌日,家中要请阿訇念经,并炸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思念。

同类推荐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本书分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为民族文化理论篇。该篇由7章23节构成。该篇主要从理论视角论述了中国民族理论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怎样产生、发展、演进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立、发展是本篇的核心部分。下篇为民族文化现象篇。由8章28节构成。该篇从民族文化现象角度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族节庆、传统体育、传统医学等文化现象。本篇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是灿烂多彩的,历史悠久的。
  •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本书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记者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的作品将其汇集成册,捧给关心支持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孔子原来这样说

    孔子原来这样说

    品读孔子,让你学会如何在事业上再添辉煌,更进一步;品读孔子,让你懂得如何在人生中体现价值,更有意义;品读孔子,让你知道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孔子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星与圣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姜正成编写的这本《孔子原来这样说》针对孔子中庸、修身、齐家、孝悌、仁爱等思想,借助于古今之生动实例,准确严谨地予以分析解读,给读者以思考空问,心灵的共鸣。相信你捧读《孔子原来这样说》,定会感到心灵神往;合上书卷,亦能回味无穷!
  •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是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歌精致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现当代诗歌的自由体,使人怀疑诗歌到底是否还是诗歌,或者仅是一种占据着这个名词的新的物种。然而,走过这沧桑的百年,穿越那参差不齐的诗行,我们不禁为那些幽深的情感和思虑所打动,它们脱去了格律的桎梏,却依然营造着诗意的氛围,展示着诗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
热门推荐
  • 神的一万个名字

    神的一万个名字

    2017年的某一天,天空开始变得昏暗无色,陆地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地震,海洋里的中出现大量的不明紫色物质,大部分的人类被迁往维度点6的空间站,但是在那天不同的地点一群人类被赋予了各种的信仰宗教的神明的能力,后来的人把这天称为神选日。但是也有一群人在那天出现了极其罕见的未知因数给予,被赋予了一种他们不属于的力量,实际上就是和没有真实神格的神进行一种强迫制单方面交换,他们被赋予能力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消灭旧日支配者的使命。
  • 凊有岚香

    凊有岚香

    那天,她惨遭丧失双亲之痛,是臣服?是反抗?幸好同伴不曾离去,那便一起携手,颠覆天下,寻找命中注定的人。PS:本文为宠文哦,有异能,有豪门,有学院,女主为逗比兼美女一枚,缘仔发誓没有骗人,希望各位看官会满意啦啦啦···
  • 总裁的小情人

    总裁的小情人

    在她被养父卖给的别人的时候他救了她。也因那一次把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两人纠缠到了一起。她被迫做了他的女人,因为种种原因被伤的支离破碎的她被迫出了国。回国后的她是一名顶级设计师不再是以前那个一无所有的小丫头身边满是优秀人士,他又该怎样捍卫他的爱情呢?
  • 我有一只神碗

    我有一只神碗

    李路遥是个傻子没有情感没有智商,这天神发现了这个小东西,想看看他变聪明之后会不会有感情,于是拿碗砸了一下他大脑袋把他大脑子治好了。
  • 兽逆穹天

    兽逆穹天

    他随异象出生,却意外成为命运之子。邪龙皇,魔界黑暗时期的统治者,他手下旳余党蠢蠢欲动……邪龙皇成功复活,魔界还会有光明吗?而他又能否阻止邪龙皇的阴谋,担负起拯救三界的使命。一切尽在《兽逆穹天》!!!!!
  • 青灯时代

    青灯时代

    我有一灵可拟天地规则,我有一脉可千遍万化,我的身上汇聚无数智慧,我将探寻这宇宙最深的奥秘,我将回答这世间最神秘的问题,而现在,我只想说:“姑娘,我有一个天大的造化要送给你,来,乖,先吃了这颗魂丹。”“你是?”“你怎么能连我都不知道?我乃……”附上目前等级:气魂境,凝魂境,精魂境,烛魂境,武魂境,地魂境,天魂境
  • 当不成勇者只好去当NPC了

    当不成勇者只好去当NPC了

    某一天,咸鱼的我拿着淘来的正版明日香手办回家的路上,然后,一辆汽车向我撞来……从此,某个异世界多了一个悲惨的NPC也就是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意潜力股的丫鬟

    中意潜力股的丫鬟

    剩女穿越,不想再一次被剩下,虽然在古代被剩下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还是要努力找个可以宠自己一生的人,条件,有钱,至少得养得起自己,有权,不需要很大,能保护自己就行,如果是个帅哥,就更好了,当然也不是非帅哥不可,不过对着个帅哥,没事还可以赏心悦目一下,吼吼……(都是剩下了的,还这么挑)原来他对她一见钟情,从相遇的那一刻,她就一步步走进了他设的爱情陷阱,只需一眼就可以认准一个人,他花时间等她长大,让她习惯身边有他,可是,这个丫鬟就像没有看见他似的,一心寻找着她所谓的“潜力股”,在暗中破坏了她无数次的计划后,他决定不等了,三年了,够了,再让她无视他下去,他这辈子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他要她,让那该死的“潜力股”滚一边去,这丫鬟是属于本少爷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