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曲艺的责任与追求
张月军
接中国曲协关于举办“当代曲艺的责任与追求”理论研讨会的通知,笔者思绪万千。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应从哪方面人手?辗转反侧,还是注重调查掌握真正的发言主动。所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精心组织了座谈、走访,制出了30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150名学生,150名家长(社会各界人员)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真实地记录反映如下,由于地域、时空的限制和本人水平有限,有些片面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从曲艺的现状看,曲艺创作应面对娃娃迫在眉睫
我之所以说:面对娃娃是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明天的希望。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92%的娃娃喜欢曲艺。在喜欢曲艺的人群中又有94.9%的人认为娃娃题材太少,88.7%的孩子认为学习曲艺没地方,没老师,84%的娃娃认为电视节目中曲艺太少。90%的娃娃喜欢唱歌跳舞,88%的认为自己会唱歌、跳舞。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曲艺与歌舞的知晓和喜欢程度在娃娃们中基本一样,但是只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会曲艺中的某种技能。90.7%的孩子认为,只要有机会他们愿意学习不同种类的曲艺,相声、小品39%,快板11%,快书9.6%,说唱3.7%,评书5.1%,二人台5.9%,三句半18.3%,数来宝2.9%,琴书1.5%,单弦1.5%,坠子1.5%。今年某市组织录播一台“六一”晚会,导演说:家长们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上晚会,有写条的,打电话的,歌舞云集,而曲艺节目好不容易才选出1个,大部分县空白。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95.3%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曲艺,因为曲艺从器材到服装都省钱,94%的学生学习歌舞是因为歌舞班多,有的地方因缺乏创作队伍已将曲艺划分到了主持人班的技能课中。这说明,如果我们把创作倾斜到娃娃题材,扩大到学校的课外辅导,或者“让曲艺走进学校”,曲艺才具有生命力。而我们的现状是,从事曲艺创作,特别是娃娃题材的人员少,年龄结构失调,一些年轻的作者为了生计,不愿从事这项事业,基层曲艺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手段,待遇低,所以人才流失严重。在“您是否从事少儿曲艺创作”中,只有1人。与他的座谈中发现,他是一名老干部,原来在部队从事曲艺表演,退休后有固定的收入,这是他一生的爱好。在“您喜欢创作曲艺节目吗”的调查中,22.7%的人喜欢,36%的人认为自己常常有曲艺题材的灵感,但是34.7%的人“从脑海中一闪而过”。没有作品哪来的演员。以上数据震惊地告诉我们:曲艺区域性很强,如果不从地方抓起,如果曲艺创作不抓娃娃题材,可能曲种会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和失传。
再从2006年“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看,节目之精,表演之新,收视率之高,影响之大,出乎主办单位的意料(摘自“中国曲协少儿曲艺大赛新风扑面”),这次比赛推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好作品,以崭新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面貌展现在屏幕。2006年12月,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CCTV、中国曲协联合主办的“中国娃爱曲艺”全国少儿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中,山西7岁娃郝紫薇表演的山东快书《捡钱包》(《曲艺》2007年1月,P12,用18行文字反映),是我们的骄傲。整场演出深受小观众和家长们欢迎,至今意犹未尽,领导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创作,让人耳目一新。在“你喜欢CCTV播出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96%的孩子喜欢,98%的家长喜欢,90.7%的教师喜欢,这三个数据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启示。
二、从曲艺与社会的关系看,曲艺创作应面对娃娃生机无限
首先针对孩子本人来说,他们处于成长和发育期,是汲取知识营养成分时期,对于一切知识技能表现出好似饥饿的婴儿见着母亲的乳头。从生命学角度看,自牙牙学语开始,一切潜意识的感官活跃起来,向着外界张开稚嫩而天真的唇,这时期给予他曲艺,是从小对他的熏陶、塑造。其次,学校是一个地区孩子接受知识和人性修养的传教圣地,是孩子们求知的伊甸园,是孩子成长的集中营,不言而喻,在学校第二课堂开设曲艺课,曲艺理论、曲艺表演,建立曲艺基地,既有现实的及时效应也具有潜伏性的长远意义。再次,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智慧的使者成功的航母,是一个地区有较高素质修养和知识水平的群体,深得孩子和其父母乃至地方社会小群体的信赖。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紧紧抓住教师这根弦,是今天的需要,也是为明天负责。莎士比亚说:“人的生命有两种留下,一是留下子孙,一是留下著作。”我们应该留下什么?曲艺,民族的魂,培养他们就是把著作留给了子孙,是活态的文化,正如《西游记》、《红楼梦》一样,流芳百世。再说,孩子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从孩子与社会周围的群体来看,娃娃在每个家庭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星,俗话说:“人间最美和最动人的声音是孩子的声音”,如果我们将这声音变成曲艺的声音,幽默诙谐地出现在每个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姨姨……每个人牵动一大片,也是对家庭成员的间接渗透,效果会事半功倍。再让其发挥牵引连带光环的辐射作用,将收到平方累计分数的金字塔倒立现状的效果,是“根素质”的绝对改变和升华,也将是个人性——家庭性——社会性的等价汇总和辩证唯物的有机统一。
在“你喜欢歌曲?小品?相声?”一栏中,学生有95.3%都填喜欢, 4.7%填其他。在“你现在手握电视遥控器,有青歌大赛、舞蹈大赛、小品大赛、相声大赛时,你选什么?”一栏中,56%选小品,26%选相声,12%选青歌,2%选舞蹈,4%选其他。座谈会上,一位33岁的私营企业家踊跃发言,他说首先看小品,第二看相声,如果这些不好看(指抓不住自己)再看青歌大赛;一位在校大学生说,小品相声是首选,中间把其他也扫一遍。一位63岁的老太太说:我要看小品相声、戏剧,因为我喜欢赵本山、宋丹丹、姜昆,青歌不看,舞蹈更不看,我从小在学校宣传队里说快板,《曲苑杂坛》我常常看。历年的春晚中可以比较出,哪年小品相声多,那年的春晚就好。可见,社会上对曲艺的呼声很高,曲艺创作面对娃娃才具有潜动力。
三、从曲艺的未来看,曲艺创作应面对娃娃前景远大
曲艺的未来,是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曲艺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认识新形势下的新文化对曲艺艺术的要求,用新的视野看待曲艺的地位职能作用和发展途径,认真分析和把握曲艺与兄弟艺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把准不同阶层的群众对曲艺文化消费的新要求,着眼于曲艺事业整体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于曲艺事业的发展与产业壮大,促进曲艺的创新和繁荣。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化、市场化的国际潮流,无疑把曲艺推向一个高速快变的时代,曲艺的未来不只是能够生存,有饭吃就可以了,曲艺的明天是走向世界。那么走向世界的车轮是什么?是娃娃,是孩子!从西方一些国家来看,他们对孩子素质培养方面追求全面性,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在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方面很有一套。我们国家也要借鉴,如果我们的教育手段到位,娃娃们感到学习曲艺有地方、有老师、有作品,未来的明天属于我们。试想,在美丽的悉尼大剧院的一场演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场晚会,中国演员用漂亮的世界语说着相声,演出小品,……引起全场轩然大波是什么效应?但如果只会世界语上网交流,没有曲艺的基本功、表现力和现场感,我们曲艺的路是否会越来越窄呢?这次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告诉我们,文艺创作一定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精神,从娃娃抓起,这也是曲艺创作的热点和焦点。为此,我们认为中国曲协将把少儿曲艺大赛做成品牌,年年搞,这是非常好的举措。我建议:可否再增加一些创新曲种奖?在山西已经与企业家联系,准备在景区建一所一流的“少儿曲艺学校”,由他们出场地、出资金,聘请全国曲艺名家来此上课,对老一辈曲艺家是搭建了自己一生的积累使之传承下去的平台,对娃娃们来说是在第二课堂与全国各地名家零距离接触的机遇,对曲艺本身是很好的宣传,对晋商文化也是一种宣传。设想在山西成立“少儿曲艺协会”,隶属于省曲协,办小会员证,有会员证的免费听课,参加比赛和活动,长大后顺理成章成为省曲协会员。还计划成立“曲艺票友协会”,把热爱曲艺的人们组织起来,如家长入了会可以和孩子们一道免费参加活动、听讲课、搞表演。曲艺在我们手中不能丢失,让我们只留遗产,不留遗憾,让曲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综上所述,曲艺创作面对娃娃是紧迫而长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我相信,曲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获山西省文联第七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