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旅游“六要素”说与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不相协调。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者最低的旅游需求。以“游”为例,旅游者的基本活动是游,游是产生旅游活动的根本驱动,也是较低层次和较原始的旅游冲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从旅游业的产业构成角度提出的,是根据联合国枟国际产业划分标准枠及对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服务、旅游经营和旅游管理的具体部门加以分析提出的。“新要素”指旅游资源、生态环境、金钱与余暇、文化与科技、文明素质、思考与情感体验。当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随着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加,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原有的六要素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旅游活动的发展实际了,也不能涵盖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因素了,“新要素”在围绕旅游产业基本构成的基础上,同时又有超越旅游产业构成的成分,在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大环境上分析,除了一些物质的要素之外,也考虑了重要的非物质要素,如文化要素等,是更大范围上的旅游活动要素。从政府和旅游销售商的角度来说,旅游建设不只是旅游景点、娱乐设施、旅游产品的建设,也不是简单地宣传当地有什么旅游项目,因为这些简单的建筑物和商品很容易被复制。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需要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扩大旅游服务范围,加深旅游客体的内涵,还要从市场、旅游受众及旅游营销商等的思维方式、思维进程来增加旅游产业的内涵,深化和提升现有产业中的独具特色、异质、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纯粹按照旅游旧“六要素”说来发展旅游产业,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也没有实际操作前景的。
(二)旅游新要素的提出与发展
传统“六要素”说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缺失,已逐步被旅游业界所认知,专家及地方政府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此学说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丰富与整合。在理论研究层面,2002年,廖晓静提出“教”为应当明晰和追加的旅游要素;2004年,王连义提出学(学习)、安(安全)、健(健康)可以补充成为旅游的基本要素。2005年,王昆欣根据经济学的生产要素理论,认为我国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旅游活动的要素有了变化,应用“现阶段旅游活动的新六要素: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代替旧的六要素说。2006年,翟辅东对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论证了以其为主体的旅游学科系统层次。2007年,陈中兴、郑柳青指出,应该用“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底蕴、文明状况、员工素质”六个方面构建旅游活动的“新六要素”。涂绪谋认为,旅游者更在乎旅游所能带来的精神享受,即“思”的享受,应将“思”列为旅游的第七个基本要素。
在地方上,各级政府在实践过程中也对旅游“六要素”的完善进行了新的尝试。如2004年,扬州市政府提出,以“浴”作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七要素。2004年,四川省旅游局在枟四川旅游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枠中提出,“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把旅游信息化作为旅游产业的第七要素来抓”。
旅游“六要素”是基础性理论概念,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行为及涉及的产业进行了很好的概况与总结。只是随着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完善,特别是对旅游活动所涉及的精神情感层面要予以体现。综合以上新观点,本书将旅游活动的新要素提炼为旅游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闲暇时间、思考与体验。
旅游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闲暇时间、思考与体验,这“新要素”是针对旅游主体———旅游者而言的,是旅游者在满足了较低层次和较原始的旅游冲动以后,提出的更高层次的旅游需要。当今的时代,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欣赏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准,旅游资源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选择,人们不再盲目出游;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如何也是旅游者关心的重要因素;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决定了人们出游方式的选择、消费方式的变化等,科学技术早已融入旅游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旅游活动已离不开科学技术;而文化更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旅游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文化行为,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便是很好的写照;旅游目的地的文明程度和员工文明素质也是旅游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旅游活动的思考与情感体验也是极其重要的,“新六要素”符合旅游发展的这种变化。
2 旅游活动中新要素的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从宏观方面看,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三要素组成的;从微观方面看,一次个人旅游活动由传统六要素组成。作为旅游活动的新要素,旅游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闲暇时间、思考与体验都是从旅游者微观层面考虑的,都是旅游活动不可或缺的。它们都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旅游资源
资源,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资源是一种生产力。它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深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活动进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以大量旅游企业、旅行商的涌现为标志的旅游业出现以后,才被明确提出来的。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旅游经营者的不断开拓,旅游资源的内涵逐渐丰富,范畴相应扩大。枟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枠国家标准(GB/<sup>T</sup>18972—2003)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生存、发展的关键,它与旅游产业是“皮与毛”的关系,旅游资源孕育和维持着旅游业的全部生命,是人类旅游活动、旅游经济的主要源泉。可以说,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人类的旅游活动。
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客观存在物,是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活动得以实施的载体,离开它旅游活动无以依附,没有旅游资源也就谈不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
旅游资源的核心内涵是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应和其他类型的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即对人类有某种用处。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上。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客观实体或其他类型资源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常常使用“旅游吸引物”这一概念作为旅游资源的代名词。游客之所以从客源地到某一旅游地去旅游,就是因为这一旅游地有吸引游客的事物。旅游资源成为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推动因素。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与引力强弱取决于三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旅游资源内部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美感、丰度、组合状况、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资源容量、环境质量等;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因素,包括通达性、已开发程度、硬件配置水平、管理和服务水平等;三是旅游主体方面因素,主要指客源市场的旅游偏好。
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功能是相对于一定的需求市场而存在的。从供给角度来看,旅游资源应该是可以经过合理开发,增加其旅游吸引功能并为旅游业所利用的资源。那些不可能为旅游业现实利用的吸引因素,如太空旅游、月球探险等,目前还不具备成行的可能,还无法为旅游业所利用,这种资源只能作为潜在旅游资源。一旦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将因为其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而深受旅游者的欢迎。
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后,应当给资源地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即旅游资源应具有效益功能。需要强调的是,旅游资源的效益功能越来越多地不能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而应注意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既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类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无论是水光山色、植物动物、变幻天象,还是文物古迹、古今建筑、民族风情、诗词曲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论是具体形态的旅游资源,还是依附于物质景观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其实质具有客观存在性。
旅游资源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因此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旅游资源,自然界禀赋的沟壑山峦、河流湖泊、飞瀑涌泉、花鸟虫鱼、日光月色等,以及人工创造的、历史遗存的园林、宫殿、城阙、文物等,它们是物质的、有形的客观实体,其认同感较强、易于被人们认可,是旅游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像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传奇故事等无形的不易为人们感知和触摸到的非物质的事物和现象,往往缺乏对其本质的理解与认可。实际上精神的、无形的事物,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并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如不同的文化总是通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创作、文字记载等形式表现出来。非物质性事物构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形式。
旅游资源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也正在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突破。
首先,旅游资源的界定应有一定技术经济前提。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不可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许多东西,将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如人们漫步深海、遨游太空、去南北极探险、登上月球旅游的愿望都有可能会成为现实,那时旅游资源的范围就更大了。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向,使得过去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今天也成为了旅游资源。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旅游类型主要是观光游览,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参观方面。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休闲度假、科技、文化、高校等专题旅游蓬勃发展,我们审视旅游资源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开阔了。
近年来产业旅游的出现,使得工厂的生产车间及农场的茶园、果园亦成为旅游吸引物;生态旅游的出现,使得具有原始景观特征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成为旅游资源;保健意识的增强,使一些药膳房、中药材博物馆成为吸引物;国内、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频繁,使得一些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经济发达的城市设施如展览馆、会议中心、酒店成为发展会展旅游的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
二、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与环境休戚相关,由此提出了“旅游环境”、“旅游环境保护”等问题。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依托地,并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环境与资源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环境是相对人类这个主体的客观对象,资源是环境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
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对旅游产品质量和提高游客在旅游服务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同时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旅游依托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能影响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选择。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旅游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空气质量、气温、湿度、植物覆盖度、绿化规划、水质、安全、卫生条件等。旅游者会选择空气质量高、环境污染少、气候适宜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比如气候的季节性会导致旅游活动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避寒消暑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地,淡旺季特别明显。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崩塌、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都是旅游者出行前必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