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前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枟左传枠中有记载,“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枟圾冢书枠之一的枟穆天子传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周穆王驾八骏马出游西域的故事和路线。据传,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两人对饮作歌,开心之极。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枟史记·秦本纪枠)。周穆王西巡狩猎曾经远至波斯,是中国通往西域的最早开辟者。除了周穆王巡游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枟史记·五帝本纪枠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虞舜侧重于祭祀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测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2)商务旅行
以物换物的商务旅行自古就有,产生币制以后,尤为发达。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商代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繁荣的时期,商代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到了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到了今日陕甘宁乃至远及新疆,当时已经走遍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商人,他们负货贩运,周游天下,商务旅行更是盛极一时。随着中国古代水陆、陆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加之商人的不断努力与开拓,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相当一批举世闻名的“商路”,使中国的货品行销五洲,经商旅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直至今日,部分商路又演变为历史古迹,成为现代旅游的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3)外交旅行
这种旅行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肩负国家使命的一种旅行。先秦时期的外交旅行,突出地表现为各诸侯的外交活动和说士的游说。吴国季札北上“观周乐”就是这种旅行的代表。公元前638年,宋国和楚国泓水之战后,楚国强盛,此时吴国和楚国的矛盾突出。吴国为了对付楚国,了解各国对楚国的态度,命季札北上游说,他先后到齐、魏、晋等国,观察民风,并与各国执政者交谈,促进了吴国与中原地区政治、文化的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如周游列国的孔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4)平民百姓的观光
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枟诗经枠,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观灯、祭祀等。
2.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期更加频繁。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秦朝的“郑国渠”、“灵渠”都是水利史上光辉的篇章。汉武帝到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活动,同时也是规模浩大的旅行活动。这个时候的主要旅游类型有以下几种。
(1)帝王外出巡游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汉民族的实际肇始人,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fú音)、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为了巡游,修了被戏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的“直道”和皇帝专门的御用公路“驰道”。据说他修的直道从他居住的首都咸阳三天三夜即可到达阴山脚下,以抗击匈奴。他还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据说远渡日本。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名山大川。
其实这种帝王巡游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隋炀帝三下扬州,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各自六下江南,都是帝王巡游的典型案例。
(2)文史考察旅行
汉代地域广袤,交通畅达,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墨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形成了我国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司马迁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考察旅行家,他从20岁时就开始了旅行考察生涯。他“综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聚传说”、“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其足迹遍及西汉帝国版图,写出了千古绝唱枟史记枠,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中枟货殖列传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这种长时间、远距离的文史考察旅行,在秦汉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促进了秦汉时期的旅行向纵深方向发展。
(3)“丝绸之路”的旅行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音rou)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时13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13、14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
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如三国时期,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二人曾于公元226年航海出使林邑(今越南岛东南部)、扶南(今柬埔寨)等从事外交活动,并撰枟扶南传枠,记载了南洋一带风物。当时的龙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无不对它称赞不绝。
3.中世纪时期的旅游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1000多年中,既有封建社会鼎盛的阶段(如隋唐),又有科学技术硕果频出的时代(如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种形式的旅游和旅游业。如旅馆业,在唐宋时期就已相当发达。唐代诗人杜牧在枟旅宿枠中写的:“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王维著的枟渭城曲枠描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诗句,就是旅馆业经营的明证。
宋代不仅有私营旅馆,而且出现了地方官吏兴办的旅游业。如宋仁宗皇祐二年(1051年),杭州太守范仲淹为赈济灾民,利用那里湖山景色、古庙名寺之长,命各庙主事修葺庙宇,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号召各方官民出游,收入一大笔钱,救济灾民。这是地地道道的旅游业雏形,比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库克要早700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对水陆交通贡献最大的朝代首推隋朝。从隋文帝时期开始便打通了从淮水到长江的水路。到了隋炀帝时期,又先后开凿了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直通淮水)、永济渠(到达黄河咀北的涿郡)和江南河(经由镇江、苏州至杭州,直连通长江与钱塘江),最终构成了华北与江南密集而发达的运河网。隋朝大运河全长达2700公里。隋炀帝三下扬州,大型龙船绵延数里。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三个朝代都建都北京,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和运输所需,又开始了海运的发展。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我国的泉州。相传,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开始的中国之旅,仅仅在当年因突发事故沉船投在泉州海域的大小货船,其沉睡在大海之中的货物就不计其数,形成了“陶瓷的海底世界”,可见当时海运的发达程度。水上交通的发展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旅行,通过水路往来各地成为人们旅行的一种很好的选择,从而促进了旅行的发展。这个时候的主要旅游类型有以下几种。
(1)文人漫游
文人漫游指文人墨客以消遣排忧为目的的旅游。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奢靡,引起一些士大夫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某些士大夫消极厌世,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寄情于山水。魏、晋间,以嵇康、阮籍、阮咸、王戎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悠游于竹林之中,写出了大量山水诗;东晋的陶渊明、南朝的谢灵运等,都是寄情于山水的著名诗人,特别是谢灵运,发明了登山运动鞋“谢公屐”,可谓现代旅游鞋的鼻祖,李白有诗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对当时文人参与旅行的真实写照。到了唐、宋时代,这种漫游旅行就更为兴盛。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陆游等,都是漫游类型的著名诗人。李白从20岁起,就“辞亲远游”,行吟南北。柳宗元的枟小石潭记枠、欧阳修的枟醉翁亭记枠等名篇游记,也都是在漫游中触景生情写成的。这些名作,或抒情,或状景,或托物,或言志,或哀民,或悲愤,犹如万里长河中绚丽多姿的浪花,撼人心魄。另外,由于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是采用科举的方式,而学子考学往往要赶南纬(南京的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的进士考试),因此,举子赶考也就往往有一段旅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文人游学。
(2)宗教旅行
宗教旅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旅行活动,是一项以朝拜、求法为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中国古代的宗教旅行以佛教徒的旅行为主,从南北朝至唐朝形成一个高潮。著名的宗教旅行家有法显、玄奘、鉴真等。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敦煌,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历尽磨难到达印度。法显把旅行中的见闻写成枟佛国记枠(又名枟法显传枠),扼要记载了经历的约30个国家的山川风物。
另一位宗教旅行家是唐代高僧玄奘。公元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独自穿越大戈壁,经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地区,再东行经巴基斯坦北部,经尼泊尔南部到达印度。玄奘以其惊人的毅力,经过十七八年的长途跋涉,游历数十个国家,行程5万余里,写成枟大唐西域记枠,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宗教旅行家。
鉴真5次东渡日本均遭失败,当他双目失明后,第6次东渡才获成功。鉴真在日本唐招提寺传法布道达14年之久,直至在日本去世。
宗教旅行对促进中日、中印等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僧侣在中国旅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名山峡谷、悬崖峭壁中开山创寺,修路植木,开辟了许多旅游景点。寺院还为旅行者提供膳宿,僧侣往往是热情的导游者。
(3)国际旅行
国际旅行分为出国旅行和来我国大陆旅行。出国旅行除上述宗教求法、传经布道外,还有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政务旅行、考察旅行、商务旅行等。中国古代出国旅行者,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朱应、康泰,唐朝的杜环,元朝的汪大渊及明朝的郑和等。杜环在唐朝与大食国(今阿拉伯)发生的战争中被俘,在巴格达住了几年,并把其经历写成枟经行纪枠一书,记载了阿拉伯的礼仪、文化、经济生活等内容,是中国关于阿拉伯情况的最早的直接记载。元朝的汪大渊是著名的航海家,他鉴于史书上记载的海外诸国的风土等情况很少,决心亲自考察南海诸国。他20岁时随商船出海,游历几十个国家,并将见闻写成枟岛夷志略枠一书,此书成为研究元朝南海交通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