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生态旅游的管理
10.3.1生态旅游管理的原则
1.生态环境有价原则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无价的。人类生态意识的淡薄、生态价值观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导致了人类对生态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对此,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是破解生态危机的基础和前提。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生态价值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等问题。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地过度开采,生态旅游景区超载经营,破坏性地开发生态系统脆弱的自然保护区,使原生态文化庸俗化、商品化等。结果破坏了旅游产业赖以存在的资源基础,阻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因此,生态旅游的管理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维护等一系列管理环节,一定要以生态环境有价性为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态旅游本土化原则
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绝不能仅仅是克隆西方版本,任何盲目的照搬、效仿都是不可取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客观科学地根据本国国情研究问题,才能使中国的生态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3.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
很多景区景点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感受,而实际上,社区居民显然是旅游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利益相关体。如果在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不顾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则在开发、经营和管理中就很容易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敌意,致使旅游企业与当地社区关系紧张,旅游整体效益就会降低,就不可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CBE),就是强调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并从中获得各种利益,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生态旅游发展形式。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合理解决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允许并尽量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景区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活动,有利于多元主体利益合理分配,缓解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让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得到实惠,支持旅游区的工作,使双方受益,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4.区域管理原则
就生态旅游目的地来论,生态旅游管理应该坚持区域管理的原则。这不仅取决于旅游活动特定的空间属性,更主要的是因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多目标与多主体的特性。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管理,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行政管理;既需要规划,也需要协调与控制。生态旅游管理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社区居民、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各种管理职能不可能由任何单一主体独自承担,密切相关的各行为主体既是生态旅游管理主体,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
5.政府介入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政府介入。谢彦君从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依托关系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时指出: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由于其产权明晰,因此其保护完全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而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离开了资源其本体就一文不值,由于构成这类产品主体部分的资源在产权上往往不够明确,其保护就必须纳入国家特殊政策之下。强调政府介入的原则,有利于解决在生态旅游资源产权不清的情况下如何有力地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并且,从生态旅游发展需要取得经济效益的角度,仍然离不开政府介入。政府利用行政体制动员掌握的经济资源,可以决定超前发展与优先发展的部分;政府在旅游法规、规章、条例方面的努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可以有力地担负起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职能。
6.量度依赖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是一种依赖于“量度”的管理,把量度标准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避免了生态旅游管理始终停留在概念化、观念化的层面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的量度概念可以用来表明旅游活动确实存在一个内在的、可以确定的极限,如果不超过这个限度就不会使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或变化的情况;与旅游者生态感知与审美体验相关联的量度,可以用来解释旅游消费行为与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与社区接纳能力相联系的量度,可以用来预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效应可能作出的各种反应。
7.信息传播原则
近年来,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关于生态旅游的各种研讨活动与日俱增,这些活动反映了政府和学术界竭力传播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信息的努力。只有当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确实意识到各自的利益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随时准备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时,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性才有可能迅速提高。向旅游者增加收费,对游览人数进行限制,在管理手段上简单易行,但是未必能够得到旅游者的认同。同样,对于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管理措施,同样需要得到被约束对象在理念上的认可,才能达到切实的管理效果。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重视生态保护与生态持续利用等信息的传播,以生态理念的信息传播作为生态管理的必要前提,通过信息传播来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认同与默契。
10.3.2生态旅游管理的内容与措施
1.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颇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必要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其中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尤为重要。这种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客,合理确定与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对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对生态旅游者提出明确的环境要求
(1)要事先学习访问地域的有关知识。
(2)尊重访问目的地的文化。
(3)不给目的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①不干扰野生生物的正常生存。要求服从景区管理人员及自然保护主义者的管理,如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搂抱、不恐吓动物,不踏踩珍贵植物群落等。
②不采集被保护植物。
③不购买被保护生物及制品。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品,要本着支援当地人生活、有利于物种保护的态度,购买经认可的纪念品。
④不丢弃垃圾、不污染水土。
(4)积极参加保护自然生态的各种有益活动,如向访问地域捐助资金,提供知识技术,参加保护环境的宣传和义务劳动等。
(5)通过旅游实践,提高道德修养。游客要通过对当地人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的观察,培养尊重自然、尊重不同文化的良好行为。
2)通过导游和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
对生态旅游者管理的基本点应立足于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将一个普通旅游者逐渐塑造成一个能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知识、积极参加保护生态的各种有益活动、能遵守生态旅游特点的负责任的旅游者。生态旅游的组织者不但要严格地管理好游客,使之不要因游览而破坏生态,更应该用丰富的生态和环保知识感染游客、教育游客,让游客不但“游”出快乐,也“游”出知识和责任。教育旅游者懂得新的旅游伦理,时刻牢记“善待自然”,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使自己的行动真正符合生态旅游准则。此外,通过生态体验教育可以充实旅游者的知识、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3)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
一些旅游协会和旅行社制定了生态旅游者遵守的准则。下面以美国旅行社协会(American Societyof Travel Agents,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作为参考。
(1)尊重地理的脆弱性,意识到如果不保护环境,后代可能不会再看到独特而美丽的目的地。
(2)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不乱写乱涂,不乱扔垃圾,不从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上取走纪念品。
(3)了解目的地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
(4)尊重别人的隐私和尊严。征求对方意见后再拍照。
(5)不买由濒危动植物制成的产品,如象牙、龟壳、动物皮毛等。阅读美国海关不能进口物品清单——《行前须知》。
(6)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
(7)了解并支持环保计划和组织。
(8)尽量徒步或使用对环境无害的交通工具,鼓励司机停车时关闭发动机。
(9)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饭店、航空公司、度假区、游船、旅行社)及其行为,包括改善水和空气的质量,废物利用,安全管理有毒材料,消除噪声,鼓励社区参与和雇用致力于环保且经验丰富的员工。
(10)询问美国旅行社协会会员,找出赞同美国旅行社协会关于航空、陆地和水上旅游环境指南的组织。建议这些组织采用自己的环境规范,保护特殊景点和生态系统。
4)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对生态旅游者的技术管理包括合理划分保护区功能分区,根据不同保护区段的特点采取限制使用、降低使用甚至是封闭或关闭的办法,以减少游客不当行为对旅游资源环境的冲击。
总之,生态旅游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旅游者群体,即所谓“负责任的旅游者”,这样的旅游者是可以通过生态旅游本身的教育功能和管理者的管理、引导共同努力塑造而成的。
2.对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管理
旅游区是接纳生态旅游者的基本场所。各旅游区的管理机制、旅游项目和产品、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旅游建筑设施,以及环境污染物的净化和排放措施等,是否与生态管理的要求和标准相符合,这些都是旅游区生态管理的内容。
生态管理的内容是由旅游从业者组织策划出来的,因此,旅游从业者的生态意识与素质,直接影响旅游区的生态环境管理质量。为了提高旅游区的生态管理水平,必须对旅游从业者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旅游区的管理者既是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策划者,又是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引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游客的影响都很大,从这个意义上,对旅游从业者的生态意识教育比对旅游者的教育更为重要。对旅游从业者的生态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引进现代技术和方法,健全生态管理机制。旅游经营者要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例如,改变生态旅游消费模式,实行增收生态环境费用的措施;加强生态旅游可行性研究,组织一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示范工程;注意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运用经济手段限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信息的交流工作,不断引进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技术。
(2)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评价。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为了把生态旅游区的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到“生态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重视环境影响的预评价”。预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单因子影响评价和综合评价,此外还有“视觉资源影响评价”,即以地形、植被、水体、人工设施和地表等形成的线、形、色、质地为考察对象,分析视觉环境状况,进行建设前后的比较,然后对比分级。目前,我国已有成套的评价技术标准。
(3)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管理。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管理主要包括植被和动物两个系统。植被管理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生态旅游区植被的原野特性,如对植物生态群落发育良好的地区,采用不干涉植物的方式,随其自然生态发展;对植物生态群落受到人为和自然破坏出现异化的地区,要控制和调整植物物种与群落的发展,采用适当的人为干涉方式,使其更接近原野自然生态与生境;对植物生态大部分或局部受到破坏的地区,要建立新的生境,引进新的物种,或者模拟自然生态,或者按人类的需要引进物种,以配置新的生态群落。在防治植物病虫害时,不得使用化学农药,而应采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生态防治技术。
野生动物生态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自然地带性的特点,保护野生动物不受生态旅游者的干扰。在生态旅游区内规划道路和游览场所时,要与动物栖息地保持一定距离。在建立动物观察所、站或架设动物瞭望台时,以不破坏生境和景观质量为度。在允许狩猎的生态旅游区,要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狩猎规定进行管理,如不在动物哺育期狩猎,狩猎的数量要视动物繁殖的年度变化而定,并要考虑动物越冬的死亡率等因素。
(4)对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生态管理。在进行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考虑设施、设备和场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例如,加拿大的生态旅游区多采用5层区划模式,从内到外分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各层区内配置的设施、设备都有严格规定:特别保护区没有道路和设施;原野区没有道路,仅有宿营基地和登山者掩蔽处;自然环境区提供非永久性的宿舍和低度运动设施与信息中心;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集中布局旅游、娱乐、体育等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