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承载力由供电设施承载力和住宿设施承载力为主要因子决定。1986年,从武夷山市五里变电站至武夷山溪东度假区架设了1万伏电力专用线;1995年,在武夷山溪东度假区兴建了一座35kV变电站,目前完全可以满足景区的供电需求。武夷山溪东度假区现有宾馆酒店75家,其中2星级以上宾馆酒店10家,拥有床位8000多张,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因此,武夷山溪东度假区每日接待住宿游客的能力为8000多人次。
5.4.4心理承载力测算
心理承载力由居民感知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两个主要因子决定。其中,居民感知承载力测算如下。自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武夷山世界遗产地便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景区关闭了两个伐木场,投入资金300万元变“砍树人”成“植树人”,并且每年投入在两个伐木场的保护资金都在160万元以上。为了进一步加强武夷山遗产地景观区的综合管理,依法实施外迁安置,景区投资1.6亿元,搬迁居住在景区核心区域九曲溪周边的500多户居民到山下的新村,外迁1100余户,人口达4000多人。另外,景区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景区周边乡镇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就业,在景区内从事花轿服务、卫生保洁、竹筏服务、绿地管护等从业人员1193人。2004年至今,景区直接投入扶持景区周边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对武夷山居民的小样本调查显示,居民感知承载力很高。
根据环境心理学的原理,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时,对围绕在每个人身边的空间都有一定的要求,武夷山风景区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景区,因此在计算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时只需考虑旅游空间承载力,即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心理承载力等同于武夷山风景区资源空间承载力。对于武夷山风景区来说,天游—云窝、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华线路,根据实地考察和景区管理人员对上述景区的监控数据表明,游览率达到96%,则武夷山风景区旅游者心理承载力为10915人次/日和9500人次/日。
5.4.5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测算
根据公式测算,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为:
旅游旺季TEBC=8000人次/日
旅游淡季TEBC=8000人次/日
极限承载力=9600人次/日
年承载力综合值=旅游旺季承载力×开放天数+旅游淡季承载力×开放天数=480万人次
根据最小限制因子规律的瓶颈制约分量,由以上模型分析可知,生态环境承载力对整个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起制约作用,而空间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体,服务设施承载力凸现制约作用,旅游心理承载力近似等于资源空间承载力,所以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由服务设施承载力决定。管理部门从现有的规划建设可以看到,已经开发建设溪东度假区,而武夷山市也是游客集散地之一。目前,武夷山市现有宾馆酒店238家,总床位2.34万张;旅行社61家,年接待1万人以上的旅行社达到23家。这对景区扩大旅游环境承载力,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4.6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利用现状分析
1.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的时间分析
1)年平均承载率
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武夷山风景区的接待人数分别为72万、77万、334万、374万、443万、301万,武夷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量为1601万人,平均年接待量为267万人。按照以上计算的年承载力480万人次可知,历年风景区的平均旅游环境承载率大约为55.6%,则旅游环境承载力年均利用水平为弱载。然而,2006年的接待人数表明,近年来旅游人数增长的趋势很明显,所以提高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日平均承载率
根据2007年武夷山风景区日接待人数的统计,在旅游旺季日平均接待游客量约为1万人次,旅游淡季日平均接待游客量约为6133人次,取计算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8000人次/日,则旅游旺季和淡季平均日承载率分别为125%和77%,则在旅游旺季景区超载,在旅游淡季景区适载。2007年5月2日天游—云窝景区共接待游客13868人次,超过天游—云窝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3倍。
2.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的空间分析
武夷山风景区各景点的空间利用状况呈现明显的规律:旅游旺季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人满为患,处于超载状态;一线天、桃园洞、大王峰、大红袍景点等长期处于弱载状态,但是旅游人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虎啸岩的游客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与景区实施新票制有关,更多的游客选择游览精华景区。
5.4.7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措施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两种情况:旅游旺季高峰期核心景点超载,而周边景点未饱和,景区的剩余承载力可以满足超载景点的剩余游客量;旅游淡季景区适载。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依赖于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调控。作为世界遗产地的武夷山风景区,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加大对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九曲溪上游生态保护区、城村闽越王城保护区的开发力度,以减轻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高峰期的超载压力;旅游淡季适载,可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挖掘景区潜在的旅游资源,开辟景区内专向旅游项目。武夷山地区气温偏高,全年适宜游览,海拔高度适中,文化景观丰富,在原有旅游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整体规划,力求增大景区层次与景点数量,提高景点丰度,延长游客游览时间,相应地扩大旅游购物、食宿的消费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微观调控
微观调控是主要针对景区内部的调控。充分利用景区的旅游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各景点客流量的分布,随时向售票处、旅游管理局、旅游接待基地发送信息;扩大、增减新的游览线路使游客自己实现分流,增加对新开发景点的吸引力,如适当的下调门票,加大对新景区的宣传力度。
5.5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理论
5.5.1LAC理论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imitsof Acceptable Change)是由一位名叫佛里赛(Frissel)的学生提出来的。佛里赛认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则资源状况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达到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
如果将环境容量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因为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字来说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至少有以下4个原因使确定环境容量的数据变得很困难。
(1)环境容量体系很复杂。环境容量可分为多个子容量,每一个子容量都包括很多变量,这几乎不可能计算出一个准确甚至较为准确的环境容量数据。
(2)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容量数字。
(3)只要有使用,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人们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How Muchis Too Much)”。
(4)应用游客人数作为环境容量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为了保护两片面积同为1000平方米的、同样草种的草地,规定每小时每片草地的环境容量是100人。第一片草地进入的是100名躺在草地上读书的人;第二片草地进入的是100名扭秧歌的人,一小时后可以看到对草地的不同影响结果。这是不同的行为类别对环境容量的影响。同理,两片同样为1000平方米的草地,一片为耐践踏的野牛草,另一片为娇嫩的百慕大草,同样规定每小时每片草地的环境容量是100人,假定两片草地进去的全是100名扭秧歌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完全相同,一小时后两片草地的保护状况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资源敏感度对环境容量的影响。进一步假设,两片同样为野牛草的1000平方米草地,使用者还是各100名扭秧歌的人,第一片草地上的人以100人为一个大组,集中在100平方米的场地内活动;第二片草地上的100人,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10人进行活动,每组占用100平方米的空间活动,一小时后这两片草地受到的破坏还是不同。这是空间分布对环境容量的影响。再来假设,还是两片草地,同样为野牛草,使用者还是那些扭秧歌的人,同样规定环境容量为1小时100人,两边草地上的人都是100人一个大组,第一片草地上的人玩了20分钟就出来了;第二片草地上的人整整玩了1小时,同样的环境容量下,对草地的破坏还是不同。这是时间因素对环境容量的影响。最后一个假设,所有其他因素全部相同,两片草地分别由不同的管理者管理,第一片草地的管理者认真而严格,只允许穿软底鞋的人进入;第二片草地上的管理者不认真,皮鞋、钉鞋,什么样的鞋都让进去,一小时后两片草地遭破坏的情况还是会有很大不同。这是管理水平对资源状况的影响。由此可见,仅仅将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据控制,并不能达到有效保护资源的目的。
国外的学者们开始反思,研究解决环境容量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的新思路。LAC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史迪科1980年提出了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3个原则:首要关注点应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而不是控制游客数量方面;应该淡化对游客数量的管理,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制游客数量;准确的监测指标数据是必需的,这样可以避免规划的偶然性和假定性。史迪科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计算”环境容量的泥潭中拉了出来,重新审视环境容量这个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概念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因为它提出了“极限”这一概念,即任何一个环境都存在一个承载力的极限,这一极限并不仅是指游客数量的极限,更是指环境受到影响的极限。LAC理论就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
5.5.2LAC理论的9个步骤
1.确定规划地区的课题与关注点
确定规划地区的课题与关注点包括确定规划中应该解决哪些管理问题,确定哪些是公众关注的管理问题,确定规划在区域层次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规划者更深刻地认识规划地区的资源,从而对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得出一个总体概念,并将规划重点放到主要的管理课题上。对于鲍勃马苏荒野地来说,这样的课题还包括游憩运动用品商店的位置、人马驿道的管理、濒危物种的管理,以及有限体验机会的提供等。
2.界定并描述旅游机会种类
每一个规划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都存在着不同的生物物理特征、不同的利用程度、不同的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的痕迹,以及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上述各个方面的多样性,要求管理也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征、现状和游客体验需求而有所变化。机会种类用来描述规划范围内的不同区域所要维持的不同资源状况、社会状况和管理状况。旅游机会的提供必须与规划地区的总体身份相协调,如果一个规划地区是国家公园,则所有的旅游机会必须与国家公园的目标相一致。旅游机会的界定并不能成为破坏国家公园资源的借口。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
指标是用于确定每一个机会类别其资源和社会状况是否合适,或者可接受的量化因素,但在实践中不可能测量每一个资源或社会特征的所有指标。指标是LAC框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单一指标不足以描绘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社会状况,应该用一组指标来对相应的地区进行监测。
4.调查现有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
现状调查是规划中的一项费时工作,LAC框架中的现状调查,主要是对步骤3所选择的监测指标的调查,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物质规划必要因素的调查,如桥梁、观景点等。调查的数据将被标示在地图上,这样资源的状况和各指标所处的空间位置就会一目了然。现状调查也能为规划者和管理者制定指标的标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