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梯也尔将军队整编为两个军,加上普军后来释放的五万名战俘,约11万人。凡尔赛军与东面和北面的普军对巴黎形成了包围。公社方面军事工作进展不大,仅有作战部队16000人和预备部队45000人。虽然公社拥有1200门大炮,但由于组织不善,能够配置使用的只有200门,且缺少熟练炮手。但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公社战士在忠诚坚定、智勇兼备的军事将领指挥下,与敌浴血奋战。4月7日,凡尔赛军队依仗优势炮火攻占了讷伊桥和附近据点。巴黎城防司令东布罗夫斯基率领西线5000名装备很差的部队,同九倍于己的敌人激战。17日,250名公社战士在贝康城堡抗击5000名敌军进攻达六个小时。21日,在讷伊方向坚守的公社战士日夜作战,与敌展开肉搏,击退了强渡塞纳河之敌。在南线,凡尔赛军为夺取伊西和旺夫炮台,不惜用数百门重炮轰击炮台,公社战士为守卫炮台顽强战斗。到四月底,公社守住了巴黎西线和南线,给凡尔赛军以大量消耗。五月初,公社调整了巴黎防御部署,东布罗夫斯基指挥第一军在西线抗击敌六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队的猛攻,公社战士充分利用五辆装甲车和塞纳河上的10艘炮艇与敌厮杀,不仅以少量兵力顶住了敌军主力的进攻,而且支援了南线作战。在南线,敌进攻的主要目标仍是伊西和旺夫炮台。5月3日夜,防守木兰一萨克多面堡的第55营军官叛变,敌突然占领了南线这个主要据点,数百名公社战士阵亡或被俘。接着凡尔赛军发起全线总攻,8日伊西炮台失守。公社虽在此时加强了军事指挥,但大局已难挽回。13日旺夫炮台被攻克。在西线,8000名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的公社战士与八万名装备精良的敌军作战,有时还主动出击。但从5月17日起,凡尔赛军集中重炮开始猛轰巴黎,并集中了13万人准备进攻巴黎。
5月21日下午,凡尔赛军从对克卢门进入巴黎,一场震撼世界的流血大巷战开始了。为保卫公社政权,巴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敌,他们在街道和广场筑起街垒,不论男女老少,人人拿起武器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22日拂晓,敌12个师约10万人进占了巴黎大部分市区。25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在塞纳河左岸,公社战士与敌进行白刃战,直到被敌包围,才撤过塞纳河。在市中心,妇女、儿童与公社战士并肩作战,抗击敌人的轮番进攻。27日,敌军开始围攻最后两个工人区,在拉雪兹神甫墓地200名公社战士与5000名凡尔赛士兵展开肉搏,战至傍晚,大部分公社战士壮烈牺牲,被俘战士全部被枪杀在墓地的一堵墙前。这堵墙永为世界无产阶级纪念的“公社社员墙”。28日16时,公社战士坚守的最后一个街垒被攻克。英雄的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在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后,被凡尔赛军血腥镇压下去了。
据统计,公社战士共有72900万人在作战中牺牲,29800人被枪杀,60000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
巴黎公社起义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第一次总演习,为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公社战士高昂的革命斗志永远激励着世界无产阶级起来进行斗争。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法国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另外,公社也未能把革命发展到法国各地,取得外省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工农联盟。最重要的是缺少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思想的指导。主观上,由于法国无产阶级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在军事斗争方面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一是错误地始终采取防御政策,没有利用多种机会去消灭凡尔赛反革命力量。尤其是在进军凡尔赛的问题上,没有在起义胜利后乘胜进攻凡尔赛,消灭梯也尔的有生力量,而是忙于组织选举,贻误了战机,给敌以喘息之机,得以卷土重来。在四月份战斗日趋激烈的时候,巴黎前线指挥员得到的命令只是“防御”,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适时发起进攻,只是消极地等待强敌进攻,这等于等待失败。二是军事准备不足,敌情不明,造成军事部署和指挥失误。起义胜利后,巴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公社对凡尔赛的反扑缺乏警惕和军事准备,4月2日炮击巴黎的炮声响了,公社的人们还认为是节日礼炮。4月3日在未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又仓促决定出击凡尔赛,结果进军失败,使公社遭受很大损失。三是军事组织混乱,纪律松弛。起义成功后,公社拥有六万多人的部队,20万枝枪,1200门大炮,五个炮台和一个工事坚固的环形要塞地带,足够使用几年的弹药及法兰西银行数十亿法郎的资金,完全可以组织强大的出击和长期防御。但公社未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部队缺乏必要的组织纪律和统一领导,任意行动和自由来去的现象时有发生。
巴黎公社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战斗中,公社战士缺少足够的武器,可在仓库里却放着28万支步枪;公社在选拔军事领导人上也存在失误。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正确的决策,最终面对失败的命运就不奇怪了。
正确的决策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障。
“谋”和“断”是抓住机遇的关键
◎文/李华伟
如果办一件事缺乏信心,应该多想到有利的条件,以坚定信心,提高勇气。当信心已经建立、决定行动的时候,就要冷静地分析不利因素,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风险。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源出《三国志·诸葛亮传》注所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这里讲的是治国兴邦的大时务,自然只有诸葛亮这样的俊杰才能看得清楚透彻。不是俊杰的普通人,即使不能认清天下的大形势,也要认清时代的潮流,认清生存的大环境,从中把握人生的机遇。
人们的命运遭遇各不相同。有人富贵,有人贫穷;有人显达,有人沉沦;有人常交好运,一帆风顺,有人恶运缠身,常陷困境。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冥冥中主宰?《论语》中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庄子》中说:“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两种答案都认为人生的吉凶祸福受天命的主宰。只有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现在,人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科学的解释。人生的命运遭遇决定于客观条件,也决定于主观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客观条件是历史、社会、家庭提供的条件,主观因素是个人的素质和处世态度、处世方法。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构成决定命运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表现出来。正确认识必然性,善于把握偶然性,人们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握机遇,待时而动。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既向人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目标的良好机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是幸福的,切不可放过一切机遇。
机遇只是成功的有利条件,能否成功,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如何努力?主要是选择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行动的计划和方法,以及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应变的措施,等等。
选择行动的方向目标就是立志。立志要立大志,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把个人的行动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吕氏春秋》认为:个人的荣辱、安危和国家的荣辱安危息息相关。当人臣的应该首先为国家建功立业。国家富强了,个人也就会像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辅佐之臣那样,获得荣耀的名声和稳定的地位。如果不顾国家安危去追求个人的荣名和地位,结果反而会更加耻辱和危险。
《吕氏春秋》“务大”的思想对我们颇有启发。今天,每个人的安危祸福都是和国家的安危祸福息息相关的。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国家富裕了,我们才能普遍地过上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选择人生的道路,确定行动的目标,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确定了行动目标和要干的事业,就要采取行动,争取成功。争取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事先的周密筹划。“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刘向《说苑·说丛》。意思是:先计划好了再开始行动,就能成功,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先干了以后再开始计划,就会招致失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准备,有计划,不能仓促上马,鲁莽从事。
计划要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之上。打仗要了解敌情、友情、我情,办企业要了解市场需要和同行的情况。在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行动方针和工作计划。
“了解情况不仅要了解有利情况,还要了解不利情况”。《孙子兵法》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一定要顾及利和害两个方面。了解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完成任务的信心;了解不利的因素,才能消除祸患,防患于未然)。
制定计划有两个重要环节,就是“谋”与“断”。“谋”是对计划的准备、拟订和论证,“断”是对计划的审订和决策。多谋善断,准确决策,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比较提高决策的准确度
◎文/佚名
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权衡利弊,分析得失,从全局考虑问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官渡之战前夕,为消除曹操的顾虑,多谋善断的郭嘉指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郭嘉分析的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路线、法治、气量、谋断、道德、仁爱、明察、用兵等,几乎涉及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切方面。正是这样对敌我双方详尽的对比分析,澄清了对形势的错误认识,消除了曹操的一些疑虑,才使曹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赤壁大战前夕,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召回周瑜帮助决断。东吴的和、战双方在朝堂之上展开了辩论。主降派的代表张昭认为: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占据主动;军力上“近又得荆州,威势愈大”;同时江东的地利条件已失:“吾江东可以拒曹者,长江耳。今曹朦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因此,东吴的出路只有一条——投降。周瑜针锋相对地指出:政治上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是为国家除残去暴;军事上,曹操犯了兵家四忌:一是后方不宁,马腾、韩遂为其后患,二是曹军多为北人不熟水战,三是隆冬盛寒马无蒿草,四是士卒不服水土多生疾病。于是得出结论:曹兵“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周瑜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振奋了孙权的精神,初步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此后,诸葛亮又指出:孙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必须进一步“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于是周瑜又夜见孙权,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曹声言“水陆大军百万”,其实“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然后信心十足地表示:“周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至此,孙权的一切疑虑才得消除,下定了与曹操决战的决心。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正确决策,必须根据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制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以供对比选择。因为没有选择,就无从优化;没有优化,更谈不上最好的决策。选择时要注意利中取大,弊中取小,兴利除弊、化弊为利,做到真正的最优。
在决策的时候,只有注意比较,才能揭示差别和矛盾,突出双方的优势和劣势,降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度,提高预测的精确性。
选优,是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决策就是从拟定的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过程。选优的前提是多方案,选优的过程是利害相较,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刘备应刘璋之请,进驻葭萌关,抗拒汉中张鲁的入侵,后来因为向刘璋借军马钱粮,受到刁难,于是“毁书发怒,前情尽弃”,两人翻脸。这时,刘备问计庞统:“如此,当若何?”庞统回答:“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刘备又问:“哪三条计?”庞统说:“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刘备评价比较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于是,依中计而行,轻而易举夺了涪水关,然后下雒城,取绵竹,直捣成都;在此,庞统提出的是三个行动计策,加上“沉吟不去”,实际上是可供选择的四个方案,庞统可谓多谋,刘备堪称善断,两者的最佳结合,选定了良好的方案,取得了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