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6日在前海南岸,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首都军民共建什刹海风景区开工典礼”。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白介夫主持会议,指挥部指挥、西城区区委书记陈元,解放军总政部王副部长做了工作部署和动员。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乔石、田纪云、张廷发和北京市市委书记段君毅、市长焦若愚及解放军三总部、第二炮兵司令部、国防科工委、武警总部、中央各部委领导130多人同解放军指战员、各级机关干部和群众八千多人参加开工典礼和义务劳动。4月7日中央军委领导张爱萍、余秋里、杨得志及北京军区秦基伟、傅崇碧、李钟奇、许志奋等和广大指战员一起在前海参加义务劳动。到5月下旬有200多单位,8.4万多人次参加劳动。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与群众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密切了军民关系,鼓舞了士气,加快整治工程进度,提高了质量,至5月下旬基本完成第一期整治任务。5月29日,指挥部举行第一期整治验收仪式。6月12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什刹海风景区第一期整治工程总结、慰问、表彰大会,张百发副市长主持会议。区委书记、指挥部指挥陈元作了总结发言。累计军民参加义务劳动达84200人次,其中解放军占73%,出动机动车辆5000多台班,解放军军车台班占92%,搬迁24个单位,拆除违章建筑包括房屋260间、大棚16处、围墙235米;腾退绿地26500平方米,清淤21万立方米,整修堤岸2200米,铺装甬路9060平方米,铺沥青路9100平方米,安装护栏近万米,种植乔灌花木13万余株,铺草坪29000平方米,种莲藕25亩。大会授予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国防科工委、武警总部直属支队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市区有关单位共50多单位奖旗。1990年9月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教授侯仁之撰写的碑文和书法家孙怀德书写的《什刹海碑记》碑文刻碑并立在前海文化广场。
1984年,西城区区委书记陈元致信清华大学商议编制什刹海风景区规划,随后区政府即委托清华建筑学院开始调查编制总体规划。1988年什刹海一、二、三期的整治与景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为编制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总体规划,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基础资料。
1984年5月对银锭桥的桥面和栏板望柱进行整修,由河北省曲阳石工工程队施工,9月完成。着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大字刻于栏板上。
1985年3月,中共西城区委、区政府召开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刘季人先生关于改造旧城与保护文物古迹的论述及保护什刹海风景区和阜景一条街的具体建议,引起大会关注,也促进了区政府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加强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
1986年8月经区编委申请、北京市编委批准,将区园林绿化处绿化大队什刹海分队单独分离出来,成立了直属区政府领导的什刹海公园管理处(副处级)。
1986年9月27日汇通祠重建工程开工,西城区区长赵重清主持。侯仁之教授讲话,建议重建后开辟为郭守敬纪念馆。该工程由什刹海风景区陈占海同志提议,吴良镛、朱自煊、郑光中教授赞同并设计,曲阳施工队施工,于1988年9月竣工。祠内后院布置为郭守敬纪念馆,由蔡蕃先生设计、指挥布展,于1991年对外开放。2001年初,什刹海研究会提出以扩充郭守敬纪念馆为主,建设积水潭(西海)文化园展示元大都繁荣景象的建议。区科委、区科协表示赞同和支持。
1986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支持下,西城区妇联提出在1950年市政府发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拆除冰窖、整治环境、建成简易后海小花园的基础上,新建一个儿童乐园。区妇联集资100多万元。该工程发动军民,于1986年10月开工,1987年6月1日重新建成并开园。此举得到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的大力支持,并于1987年5月题写了园名“西城区什刹海儿童乐园”。园名刻石立在德胜桥东河道上。园内正中央竖立一座“向资助什刹海儿童乐园的单位和个人致敬的纪念碑”,上面刻有赞助者名录,作为永久纪念。
1986年9月5日,以日本东京中野区区长神山好市为团长的13人友好代表团来西城区访问。西城区和中野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签字仪式后,在什刹海前海文化广场种下两株“友谊松”。
(二)1990年至2004年对什刹海的治理建设工作简介
1990年2月成立什刹海研究会,赵重清任会长。研究会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各界有识之士组建两支研究队伍,延续区委区政府研究建设思路,受区政府委托开始参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开始整理历史资源,积累历史文献资料,开始了参与编制规划和编纂《什刹海志》的工作。
1990年5月12日,由什刹海研究会建议组建的什刹海景区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成立,西城区区长李炳华任组长。随后,开始进行整治什刹海后海半岛的工作。至10月驻地部队与有关机关单位人员拆除违章房屋11间和篷房35间,搬迁部分居民,清运杂土与垃圾700多吨,腾退土地3800平方米。同年8月,荷花市场重新开业,市政协主席白介夫、副市长何鲁丽、市政协副主席封明为出席开幕式并剪彩。市场牌楼上的匾额“荷花市场”四个字系启功先生题写。9月,银锭桥第二次修建工程竣工。桥面加宽,桥涵加高,以利交通和通船。桥面、栏板和望柱为青石筑成,单士元题写的“银锭桥”仍镶嵌在栏板两侧的中间部位。
1991年开始,什刹海地区利用什刹海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什刹海研究会与街道办事处、地安门百货商场、新街口信用社管理处和景区管理处组成什刹海地区青少年社教小组,开展爱祖国、爱首都、爱家乡(什刹海)的爱国主义教育(简称“三爱”教育)。1994年4月,什刹海研究会与西城区教育局一起推广大翔风小学以知海、爱海、建海、护海为主要内容的“三爱”教育经验交流会,会后送全区每所小学一本《京华胜地什刹海》,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还利用“三海一河”展览形式,轮流在居委会、学校展出,组织参观郭守敬纪念馆、恭王府,参加爱海日等活动,“三爱”教育活动取得较广泛的社会认同。
1991年12月24日,郭守敬纪念馆所在的汇通祠被批准为北京市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并同意制作旅游标识和印章。
1992年9月24日,北京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原则批准《西城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其规划范围146.7万平方米。正式定名、定位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始了依规划保护利用、规划建设与整治管理工作。
1993年7月,西城什刹海公园管理处随“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命名,更名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管理处”(简称“景区管理处”)。2002年3月北京市园林局向景区管理处颁发“北京市一级公园——什刹海公园”铜牌。至2004年两个名称基本并存,但什刹海是一级公园之称,鲜有人知。
1994年,什刹海研究会提议利用什刹海的资源开发环海游项目。同年10月,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公司在什刹海地区开创了“胡同游”活动,组织游人游览胡同风情。1995年3月,副市长何鲁丽嘱什刹海研究会支持“胡同游”开展活动。研究会随后帮助“胡同游”组织了“让胡同再现光彩” 活动,清理了“胡同游”经过的胡同及胡同人家的卫生环境。“胡同游”度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逐步发展。
1997年9月12日,区委书记办公会听取什刹海研究会代表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乘党的十五大之东风召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简称“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书记办公会决定,将其作为区委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一次会议,以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提高什刹海保护建设认识为主题展开研究建言献策。此次研讨会明确了戒骄戒躁,坚持宁慢勿乱、慢中求进的原则,大力整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中出现的回潮、建筑项目中出现的曲折,进一步研究完善什刹海景区规划,引领什刹海的保护与发展。
在1997年11月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侯仁之教授提出修复后门桥的建议,得到单士元等诸多专家的赞同。1998年4月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请侯仁之讲述北京城市历史时,他再次提出修复后门桥的建议,得到批准。1999年8月修复工程开工,2001年12月20日在后门桥举行修复竣工仪式,市委书记贾庆林、副市长汪光焘出席。侯仁之、张开济、郑孝燮等多位专家学者陪同参观,侯仁之发表讲话。修复的后门桥,恢复了万宁桥的名称,且桥下通水。在其西侧河道上新建一小桥,其名为“金锭桥”,是取汪光焘副市长与侯仁之教授研究新桥名信函中的“金锭桥 侯仁之”六个大字刻于金锭桥栏板上的。
1998年4月2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城市中心区河湖水系治理工程开工典礼。以“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先中心、后周边”为治理原则,开展了长河、双紫支渠、六海(中海、南海、北海和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清淤护岸工作,其中什刹海护岸衬砌、改扩建闸桥坝建筑等被列为一线工程。1998年9月至12月对什刹海进行机械化清淤,用采沙船共计清理淤土21.7万立方米,维修堤岸5200米,安装栏杆4400米,铺装甬路15000平方米。到1999年底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得到全面治理。同年7月,什刹海研究会主持筹建的什刹海文化有限公司“水上游”项目试营业。
1998年9月1日,什刹海研究会开始编写的《实话实说》系列研究与建议。第一期《乘东风 抓机遇 整治什刹海》,报送西城区区委、区政府及有关单位部分专家学者参阅。其中有关治海内容,如“三海通航开展京城水系环行游”等设想和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2001年,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批复北京市5年投资240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2002年5月北京市北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长河至北护城河3公里多暗沟改建为明河。这样,从什刹海出海入北护城河向西的水上通道又得以恢复,从什刹海可直通紫竹院、长河、颐和园。由什刹海出海口护城河向东至东城安定门将建新码头。在东便门附近规划恢复漕运河道,而后直通朝阳区水碓子湖。什刹海研究会就此建议,经科学论证,如能修通旧河道引河水延伸至通州与南环水系汇合,经开发则可形成京城外环水系环形游。与此同时,将原汇通祠东侧、地下水道进行整治改造,在南北两端建能升降的新码头。造特制游船出海入河(北护城河)与外环水系汇合,则可形成什刹海与京城外环水系环行游览。此设想难度较大,但从保护首都河湖水系、改善生态大环境、弘扬历史文化方面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满足人民需求方面研究,其开发是有发展前景的。
2002年,北京市批准了清华大学编制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将什刹海及其周边地区共301.57万平方米、地跨东西两个城区的三个街道办事处、33个居委会的区域,列为城区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这是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约占25片保护区总面积的30%。
2003年2月,侯仁之先生任主编的《什刹海志》一书出版,由什刹海研究会和什刹海景区管理处编纂。该书突出了“志水”的内容,被专家们评为具有开拓性的好作品。
2003年6月,什刹海研究会和西城区科委、科协联合召开《科学规划、利用什刹海地区资源专家座谈会》,杨义春副区长出席并讲话。赵重清在会上提出,保护建设什刹海首先应给予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即“以水为轴线(生命线),以胡同民居、民俗文化为主体,以王府寺庙、名胜古迹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据此提出的实现后海、西海通航,延扩郭守敬纪念馆充实内容等八项开发旅游资源的设想,引起政府重视,政府办发出会议纪要。同年经区科协建议研究会以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为研究课题编辑出版的相关书刊,向区政府申报西城区科技进步奖。经评选,2004年7月,什刹海研究会获西城区200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先进单位称号。北大教授、什刹海丛书编委会主任、《什刹海志》主编侯仁之先生,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志书常务执行副主编康奉和赵重清三人获西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同年由什刹海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连续申报为北京市、民政部先进社团并获批准。2004年12月,在民政部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什刹海研究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社团奖牌,并展出了14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什刹海赢得了荣誉。
2004年2月12日,依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区委区政府批准召开了由什刹海研究会主办,区有关单位协办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全面回顾检阅了14年间什刹海研究与实践工作,围绕什刹海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讨论。在肯定坚持数年的宁慢勿乱、慢中求进思路取得成绩的同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什刹海实际,按照西城区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三大战略要求提出加大改革力度,以民为本、民利为先,继续推进整治人文与自然环境,全面提高对“保护与发展”意义的认识,并进一步强调依法保护、统筹景区与社区规划,分步分期推动什刹海地区整体保护,优化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引领什刹海的保护与发展。
什刹海的保护,最基本的是水的保护,是在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的发展,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什刹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是对北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贡献,也是对21世纪近、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