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多数寺庙都临海,寺庙大都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像莲花庵、火神庙等都建有台子,香客进香的同时,于静谧中自能体会到莲香佛意。净业寺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普通百姓来什刹海畔赏荷。各个寺庙中都种植着一些各具特色的花树,高庙的白海棠享誉京城,寺内僧人总被问及海棠花讯息。环境的优美使得京城的文人学子都把到什刹海各寺庙雅集看作一件赏心乐事,因此有很多关于这些寺庙的诗词流传于世,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对那时的寺庙园林景貌有所知晓。在诗人洪亮吉的笔下,汇通祠是个环境幽雅的所在:“山鸟迎人如鼓乐”,“松栎围堂密如幄”。王拯的诗《什刹海看荷遂游高庙四首》写到“柳暗荷深路不知,水花红尽汇通祠”,“城归路柳沿堤,净业山门夕照西”。高庙、汇通祠和净业寺等围绕西海周边的寺庙,共同组成了一个雅集和游览的胜地。诗人们写龙华寺,“柳情宛转欲成丝”,“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写莲花庵,“莲花涌寺宛成台”;写金刚寺,“似长夏梦松如发”;写净业寺,“天外画桥桥上柳,只疑身在望湖楼”;写什刹海寺,“柳丝轻蘸水东流,古刹钟声午未休”;写高庙,“金缕垂杨骄白马,绿罗春水浸朱楼”。
这样的景致,随着历史的脚步,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而有的却依然留在我们身边。
位于鼓楼西大街北侧的西藏驻京办事处,为关岳庙旧址,庙内绿荫森森。什刹海地区现有350余株古树,其中59株就生长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寺庙里,品种有油松、侧柏、国槐、银杏等。
《日下旧闻考》中还记下了关于瑞应寺文冠果的一段佳话。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帝六十寿诞,曾在龙华寺筹备祝寿的左督御史揆公拓建了这座寺庙,庙拓建完成后,请皇帝赐名。皇帝则亲笔题“瑞应寺”。四月七日,揆公将圣书捧回。这一年闰五月,庙里的文光果(文冠果)忽然开花,并且“并蒂骈颗,青荧光泽”。庙中和尚将果实寄至扈从皇帝远征边塞的揆公处,揆公等人相顾惊叹,都认为“上甫赐额,瑞即应之”,是大吉兆。后来撰写瑞应寺碑文的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赋诗记之。第二天,看到文光果的康熙皇帝见此吉兆也十分欢喜,和诗一首:“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先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
现保存最好的广化寺,位于鸦儿胡同31号。寺为三路四进的院落,是什刹海佛寺中最具代表性的庙宇。寺中龙爪迎宾,高槐待客,古楸高耸,丁香献蕊,桃李银杏太平花分植院中各具特色。每一个院落皆可称为寺庙园林的精品之作,特别是于藏经阁院中有蝴蝶槐一株,是为京城稀有之树种,每每引人专程前往观瞻。
七、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古人说:“名园易得,古木难求。”
什刹海地区总计存有古树356株,其中一级(树龄在300年以上者)15株,二级(树龄在300年以下,100年以上者)340株。
什刹海的名木有郭沫若命名的银杏“东方的圣者”、“妈妈树”,宋庆龄命名的国槐“凤凰树”、“子抱母”,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手植的明开夜合,广化寺后院的古楸树和名木蝴蝶槐,鉴园中的文冠,恭王府花园中的古龙爪槐——“垂青樾”等。清恭亲王奕次子载滢曾以《垂青樾》为题,专门做了记述。他在诗中写道:
满架绿云铺,垂丝千万缕。
翠盖结为棚,层阴宜夏午。
飒飒凉飙来,拂地归炎暑。
醉卧梦南柯,神游清虚府。
鸣蝉曳秋风,黄花落如雨。
十分生动地描述出这株龙爪槐“枝柯纠缦、俨然棚幕”(该诗序)的形态。
此外,关岳庙中的油松群以及散生在居民院中的古枣、榆树、白皮松,都以顽强的生命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保护什刹海的风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建议除加强官方和专业人员对它的养护和管理外,应在什刹海地区发动群众认知古树名木、保护古树,教育青少年自幼知古树爱古树,养成保护古树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八、关于什刹海园林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的指导方针,在区委、区政府直接推动下,什刹海风景区的园林绿化经过近30年的整治与建设,连续被评为北京市绿化先进地区。1995年什刹海地区被评为全国五个最优美宜居城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继承、完善、发展、提高的要求下,尚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研究,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根据什刹海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地理位置,现就其今后的园林建设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在今后重新编制什刹海总体规划时,应重新编制什刹海地区(占地四百余公顷)尤其是什刹海景区(146.7公顷)的园林绿化专业规划。这一规划,需要对什刹海园林的意义与价值做出更科学的评估,需要充分考虑什刹海园林的独特性,本着保护传统、保持特色、形成体系、居住与园林和谐相融等原则征求方方面面专家学者和居民住户的意见,以达到延续传统、民利为先、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等较高的标准。对于什刹海景区内现有居民,一定要面对现实,把园林与居民统筹安排,既使居民安居乐业,又使园林质量得到保证,做到园林与人和谐自然相处、相得益彰。
第二,什刹海的园林以水为根基,一定要保护好古都中轴线和什刹海的水域环境,绝不能再损失一寸水域,绝不能继续破坏中轴线景观,充分展示什刹海园林的独特性、开放性、平民性。
西海南岸一座饭庄现已延伸至水中,不仅侵占了水面,还改建占用了西海南岸原一处花架和西岸的一排临时建筑(现早已过期),这是需要制止和严肃处理的。对这类行为,不能手软,而应责令其迁出,还海于民。
除了保护水域,还要研究适当扩大水域的可能性。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是月牙河,现在是柳荫街西街暗沟,建议在适当时候研究恢复月牙河的可能性。一旦月牙河恢复,金丝套地区将呈水中岛屿形态。重建历史上三座桥等若干桥梁,大力搞好月牙河沿岸和金丝套地区的水系建设和绿化,这样将在北京市中心地区再现江南水乡的景致。历史上西涯即指这一地区,部分恢复西涯八景是可能的。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既是西城区的一项大事,也将成为北京市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第三,以人为本,还绿于民。对于被占用的规划绿地,应依法依规加强管理,依法依规、还绿于民。
后海南沿甲1号和1号院原分别为西城区园林局和北海公园职工宿舍,总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原皆为滨湖绿地,现多数职工已搬出,一部分房屋已租出开了酒吧。建议应予搬迁,连同后海南岸酒吧一并规范改建,还绿于民,扩大后海老人铜像小游园。
前海小花园是1983年开始整治什刹海时开辟的,与前海广场连在一起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园地,是周边老百姓朝夕相伴的游乐园,曾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赞誉。现封闭起来,成为某私家会所,大墙高筑,大门紧闭。专家、群众意见很大,却又无可奈何。建议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尽快将绿地还给人民,恢复群众休闲娱乐活动。
西海北岸原有滨海九米宽的一条绿化带,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成立初期在其中一段建临时办公用房。经改建改作他用,应拆除恢复绿地和通道。
以往工作中,存在反复治理、反复回潮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力、执法不严,政府应出面究其源、查其根,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第四,突出湖岸垂柳和湖内荷花的种植和保护,再现昔日风景。已如前述。
第五,什刹海着名的西涯八景、诸多名园名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资产。恢复它们虽属不易,但作为什刹海的守护者,还是应该做些有益的工作。可以在什刹海相应地段,树立标识,告知后代、游人这里曾是什么样的地方。也可以组织文艺工作者,画出西涯八景和历史名园、名寺的图画,创作出相关的文艺作品。
这既是什刹海园林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西城区、北京市有价值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