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礼仪和风俗特征,阿根廷也不例外。虽然阿根廷人有很多是欧洲移民的后代,但经过时间的淘洗,他们身上欧洲人的气质已经变淡,多了一些属于阿根廷人的狂野和激情。确切一点说,他们是特别的,他们属于阿根廷。
第一节 炽烈与淳朴-多重性格因子
阿根廷人97%为欧洲人后裔,他们继承了欧洲人大部分的礼仪习惯,经过多年与高乔人勤劳质朴、骁勇剽悍、酷爱自由的性格融合,形成了阿根廷人独具特色的礼仪民俗。绅士风度和潘帕斯雄鹰的勇敢,很自然地融合在阿根廷人的身上,一点也不觉得不和谐。当然,他们还有一颗淳朴的心……
1.恪守礼仪-南美的绅士
阿根廷人待人接物注重文明礼貌,这和欧洲人注重礼仪是一脉相承的。陌生人见面时,一般以握手表示问候;亲友及见过两三次面的熟人相遇或告别时,长辈与晚辈之间、女性间和异性之间大多是互相亲吻面颊,实际只是面颊轻轻接触一下,嘴里发出亲吻的声音,先右后左,或只亲右边;同辈男性之间,不管多熟还是以握手为主,当然,也可以亲吻面颊。他们对外国人也是一样。东方人不大习惯这种礼节,所以遇到对方(主要是孩子和年轻女性)主动把面颊凑上来时,千万不要躲闪,应大方地接受,否则被视为不礼貌。女士优先在欧美国家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是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阿根廷也不例外。
“谢谢”、“对不起”、“借光”是阿根廷人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进旅馆时要对为你开门的服务生说“谢谢”,走出电梯时不要忘了向电梯司机道谢,餐厅里要为每一次服务,如倒酒、上菜、换盘子等向服务员道谢。同样,出租汽车司机在收车费时、饭馆服务员在客人结账后、商店售货员甚至摆地摊的小贩在收款时,都会礼貌地说声“谢谢”。电视节目主持人说错一个字一定会先道歉再纠正,不留神当众打个喷嚏必须赶紧道歉。在街上走路时,与旁人身体有哪怕是极轻微的接触也要说声“对不起”。“con permiso”是“借光”、“请允许”的意思,这个词也要随时放在嘴边,比如在超越前面的行人时,公共汽车上找到空位坐下之前,或者餐桌上将放在别人跟前的胡椒瓶拿过来时,一定要说这个词。
阿根廷人有着很强的公德意识,他们将遵守公共道德视之习以为常的事。比如,凡是该排队的地方都不会有人夹塞。一旦有人这样做了,必定会招来众人的白眼。在饭店吃饭,参观博物馆,乘坐公交车,或是在任何其他公众场所,说话都要低声,否则会引来谴责、鄙夷的目光甚至抗议声。
道路上驾驶汽车的方式,很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在阿根廷,人们非常遵守交通规则。即便夜深人静,路上已没有了行人,但如果是红灯,车子照样会停下来。在路上行驶,如果车门没有关好,轮胎缺气,或者有漏油漏水,后面的车一定会用大灯发出警告,甚至追上来提醒:是不是轮胎爆了?当你正为缺少工具而大伤脑筋时,就会有路过的汽车停下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双车道公路上超车,常会遇到前面是一辆大卡车挡住视线因而看不见对面来车的情况。这时不要急着冒险强行,只需发出灯光信号向前面司机示意,他就会主动替你观察,可以通过时他一摆手,你就放心过吧。在没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人们会主动打手势让别人先走。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当你车速不够快时,后面的司机会不客气地用大灯闪你,催你加速或让路,因为阿根廷人喜欢开快车,同时耐性较差。
虽然阿根廷人热情开朗,不拘小节,但是,如果有些细节不注意的话,还是会引起他们的不快。比如乘坐朋友或主人亲自驾驶的汽车,前排驾驶座旁边的座位绝对不能空着,否则就是把他们当做司机了,这是很不礼貌的。而阿根廷人乘出租汽车时,除非后排坐不下,通常不会坐在司机旁边,因为那是有失身份的。还有,去阿根廷人家做客,迟到几分钟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早到或迟到太多,都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按门铃时,一下即可,反复按门铃被认为是粗鲁的表现。
阿根廷人在穿着上比较严谨,在这点上,只有英国和日本人能与之相比。在这个南美国家,政府机关和大小公司都要求男士上班时间穿西装打领带,一年到头都是如此。西欧北美国家着装日益向随意舒适演变,夏天一般短袖衬衣打条领带就可以了。可是在阿根廷,即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外套,外国人只能入乡随俗了。妇女的服装也比较讲究,以裙服套装为主,不是周末和节假日一般不穿长裤。冬天,城市妇女穿裘皮长短大衣很普遍,讲究的是貂皮、银狐,而绝大多数则是水獭皮。也许气温并不是很低,穿裘皮服装主要是显示身份,再者价格不是很贵,平时街上人们都是服装整洁,就是泥瓦匠也是到工作地点才换上工作服,下班又换上干净衣服回家。阿根廷人观看文艺演出时的衣着是很讲究的。凡是严肃的艺术,如歌剧、芭蕾、话剧,必须着正式服装才能进剧场,特别是男子一定要打领带;而观看流行音乐、摇滚等演出时,西服领带就不合时宜了,在那种场合着装越随便越好。
休息时人们穿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受世界潮流影响,男女老少都喜欢牛仔裤、T恤衫和网球鞋。
2.情寄山水-未泯的童心
阿根廷人有着未泯的童心,一到周末,他们都会开车去乡间和旅游胜地旅游,即便是穷人,一家人也会去公园散散步。赶上长周末就会去远处旅行。每年夏天的休假季节,即12月、1月、2月,更是倾城出动,远的去国外,近的到海滨或山区,政府机关只留少数人看家,想去政府部门办事只能等他们休假回来。许多年轻人一个月的休假旅游就把一年的辛苦积蓄全部花光。
为了配合人民爱玩的特性,阿根廷政府1988年通过法律规定把全国性假日,国庆节、五一节、圣诞节除外,一律移到周一,这样双休日加上节假日就形成3天长周末,正中喜爱旅游、玩耍的阿根廷人下怀。
与我们习惯于早睡早起不同,阿根廷人非常热衷于夜生活。他们一般八九点钟才开始吃晚饭,吃过饭后再出去活动。迪斯科舞厅、赌场以及其他一些娱乐场合大都深夜才开始营业,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午夜时分,只见街上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看完夜场电影的人们徘徊街头,完全没有回家休息的意思。
第二节 快意的饮食文化
爽朗的阿根廷人在吃上也显出了他们豪爽的一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他们的特点。吃饭时那种大快朵颐的感觉,让人好不羡慕。
1.烤肉飘香,让你垂涎欲滴
十来岁的小孩,一顿饭吃掉1千克牛肉,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别的地方,可能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发生在阿根廷则比较平常。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那只是产量的一小部分,国内消费则占产量的85%以上。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吃牛肉80~90千克,全世界数一数二。
说牛肉是阿根廷人的主食一点儿也不夸张,事实上,“肉”这个词在阿根廷专指牛肉,饭店菜单上,“肉”这一栏里都是以牛肉为主料的菜肴。
阿根廷人吃牛肉主要是烤食,这是从前草原牧民的遗风。
烤肉方法十分简单:生肉切成巴掌大小,一寸来厚,抹上粗盐,直接放在铁箅子上,下面用烧红的木材或木炭加热,不时用肉叉翻面,通过升降铁箅子来调节肉与炭火的距离,以便掌握火候。等到肉刚刚变色,用刀切开尚有血水流出时,就可以吃了,这时肉质最鲜嫩多汁,口感滋味俱佳,时间一长水分消失过多,就咬不动了。最常烤食的部位是牛脊和腹部的五花肉。盐是主要的作料,有时浇上一点儿叫做奇米丘里的调料(洋葱和番茄切成小丁外加上醋和一种香料拌和而成)。
阿根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烤肉炉架,独门独户的设在花园一角,公寓房则摆在阳台上。平时在家里烤,周末带上折叠烤肉架驱车到郊区树林里烤,或者邀上朋友前往乡间别墅,树阴下或凉棚里,围着不上漆的原木桌椅,边烤边吃。烤肉用的木炭随便去一家加油站都可以买到。
在阿根廷不管是总统、政府要员,还是一般老百姓,都喜欢吃烤肉,只是在排场上有差异而已。总统举行的烤肉宴,宾客过万,在篝火旁忙碌的是专职烤肉师,他们可以烧烤整只带毛的牛,消耗的牛肉以吨计算;建筑工人午饭时,在工地上用砖头支起一块铁箅子,买几公斤生肉一烤,同样吃得喷香。吃烤肉,不仅是品其肉味鲜美,更在于感受那种粗犷的乡野情趣。
如果旅游者想吃烤肉,可以到餐馆去品尝,普通饭店菜单上都有烤牛排,但是最好还是去专门的烤肉店,那里气氛和肉质最好。店门口常常装饰有整只牛的标本来招揽顾客,进门便是熊熊的炭火堆和烤肉架。在上牛排之前,最好点一道铁扒牛杂,那是连烤热的铁架一起端上桌的什锦,有西班牙灌肠、血肠、牛小肠、牛腰子都是烤熟的,服务员会问顾客牛排是要老的还是嫩的。他们所说的嫩,与生肉没什么差别,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点吃不消,因此要回答“al punto”(刚刚好的意思),也就是八成熟,切开带血的那种。
面条、皮馇饼等面食也是阿根廷人喜欢吃的食物,这是继承了意大利人的传统,他们常吃的面食种类甚至超过了意大利本土。他们一般不在家里擀面,超级市场里干湿面条和通心粉有几十个品种,还有冷冻皮馇饼,买回家在烤箱里一烤就可以。普通餐馆菜单上,面食一栏列有各种口味的面条和皮馇饼,专业的皮馇饼店和面馆花样就更多了。有一位聪明的商人发明了方形皮馇饼,就是用机器连续压出像传送带似的面饼,顾客论尺购买。有趣的是,在阿根廷的专业面馆里,面条也像中国一样是按分量卖的,顾客点菜时说明要多少千克何种面条-再点一种浇头,意大利面条都是捞面加浇头,味道全在浇头上。阿根廷人有时也吃意大利小饺子,都是买现成机制的,个头比中国最小的饺子还要小,馅极细且掺乳酪。面包类中,阿根廷人最常吃法式面包,也是最便宜的,但一定要当天做的面包,所以每天一早街上送面包的汽车就四处奔忙。做面包和做面条、皮馇饼的面粉是不一样的,区别是所含面筋多少不同,在播种麦子时就分面包小麦和面条小麦,不能混的。
有一种阿根廷的快餐小吃不得不提,叫做阿根廷热狗。它是将西班牙灌肠(一种猪肉灌肠)烤熟略有些焦,取一截烤热的法式面包纵向剖开,把肠也切开夹在面包里,咬上去松脆可口,既便宜又实惠。球场外、公园里、展览会上,凡是人多的地方都会有卖这种小吃的小摊。另外,阿根廷还有一种叫做烘烤包子的特色食品。用猪肉末加葡萄干和橄榄肉做馅,食油和面,包成类似中国北方人吃的饺子形状,但个头要大几倍。然后放进烤箱或烤炉烘烤。这种包子皮薄且酥,口感极佳。超市里有卖半成品的,买回家一烤就行,不过那味道比起老妈妈家中自制的,味道要逊色不少。拉丁美洲是玉米的故乡,吃玉米十分普遍。虽然不像墨西哥人那样以玉米饼为主食,但阿根廷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吃法。那就是将玉米粉调成糊状,加进调料(各地不同),再用玉米棒子皮包好(有点像中国的粽子)。据说是古印第安人食用玉米的一种方法,流传了下来。烘烤包子和玉米粽子并非日常食谱,通常是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享用,或者用来在乡间庄园款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