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有很多功能。具有克服“欲”、“骄”、“仇”等情绪的作用。老子说:“不欲以静”(三十七章),是说静能制欲。“归根曰静”(十六章),是说静返朴。“静为躁君”(二十六章),是说静是克服烦躁妄动的主宰。“牝常以静胜牡”(六十一章),牝,雌性;牡,雄性,是说雌柔常以清静而胜过雄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语意是清静能制服躁动;寒冷可以克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榜样。“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这句话与上述“清静为天下正”基本同义,是说我好静了,天下就会安定。这句话是老子以“故圣人云”的口吻说的,是以说明老子重视“静”,重视清静在修身、正天下中的作用。
关于“静”的功能,我们还可从老子后学庄子的话中得到说明。庄子在《庄子·内篇·德充符》中,借用孔子的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是不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出自己的影子来的,惟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它事物静止)。”在《庄子·外篇·天道》中说,圣人好宁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宁静是好的,才去宁静,实在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能影响他的宁静,所以他乐于宁静……圣人的心若是宁静了,他就能明鉴天地,细察万物。接下来他用总结的口吻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静”的质
老庄关于清静的议论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
静中有哲学。“静”,本来就是老子从哲学意义上提出的。静是事物运动的一种力量,是事物运动中动静矛盾中的一个方面。没有静,就没有动,就没有事物的生生灭灭。经过静,事物的动才能动得有力量。如跳高,助跑、蹬腿、起跳、越杆、下坑,这蹬腿就起着静制动的作用。如音乐,一首动听的曲子,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乐曲的抑扬顿挫中抑止、停顿的作用。
静中有智慧。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被某事困扰了,此刻若能“入静”,智慧的灵光就会闪现出来,会使你想出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来。那位颇具道家思想风韵的晋人陶渊明就写有这样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的很多名诗就是在这静谧氛围中写出来的。
静中有功力。静是一种境界,入静就会产生功与力。宁静可以致远,宁静可以制欲。静以待人可以平静地观察对方的优点缺点;静以待物可以防止烦躁妄动与消极情绪的发生。宁静可以抵御烦恼;宁静可以乐观身心。“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老子的话讲得好。
静,信心集结。用静自勉自律,自尊自强,藐视困难,制服困难。
最近还看到这样一个材料说:有人归纳世人最渴望所得的七件事,健康、爱情、美丽、才能、权力、财富、名利。以此讨教一位长者,问此观点如何。老人沉思片刻说,归纳有理,排序得当。尔后握笔写了“宁静的心境”送给此人。“宁静”比上述七件事更重要。
制骄
让我们回过头来讨论“不敢为天下先”、以“静”去制服骄、怒二气的陷阱问题。
骄,是一种束缚人们前进的绳索,事业取得成功了,人们感到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没有错。但骄是一种盲目的喜,一种放纵。人不能无喜,但人却不能有骄。
纯粹的“喜”(不表现为骄)纵然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之一来说,也不能过喜,过喜就会犯病,《说岳全传》中牛皋就是乐死的。现实生活中因过喜导致心脏病发作的事例也多得很。“喜伤心”,“爆笑伤阳”,值得警惕。骄有百害而无一得,轻则阻碍自己进步,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重则飞扬跋扈,骄傲专横,老虎屁股摸不得,导致事业损失及其他恶果。
在《老子》中,老子反反复复地讲了不少关于反骄的话。如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里,老子接连用了四个叠句,强调统治者不能仅凭自己的所见行事,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自矜有功,不能自高自大,认为惟有这样才能视野分明,是非分明,才能当好领导。
这样的思想,老子在二十四章几乎一字不改地又重复了一遍,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三十章中也有类似的话,“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老子在这里又用了五个叠句,强调“果而勿……”,这些,说明老子十分强调反骄。
老子还用告诫的口吻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是说,办事只求获取成功而已,不应该以此自己逞能。这样的观点在《老子》中还有很多。
人类历史上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导致挫折和失败的例证不胜枚举。如三国蜀将关羽兵败麦城、身亡东吴就是典型一例。
举一个企业管理的例子,著名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它因创造流水线的生产方式闻名于世,20世纪初有“汽车王国”的雅称。但是之后,该公司的老板老福特骄傲了,1915年,他不能容人所长,辞退了曾经帮他创立基业的总经理库兹恩斯,听不得他人批评,搞独裁式的家长统治,致使众叛亲离,使公司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后来福特三世当权后,起用能人,使福特家业获得中兴,但后来又重犯他祖父那样的错误,自伐、自矜了,使福特公司又遭到不幸。
又如美国蒙哥马利·沃德商业公司董事长休厄尔·埃弗里,因为其独裁和错误领导,被人们称之为“老式暴君”,他听不得任何异己之见,使这个有十数亿美元资本的商业公司,败在他的对手西尔斯公司手下。这样的例证我国企业中也有。
制怒
再说“怒”的陷阱。这里所说的“怒”,指暴怒,不理智的怒,泄愤的怒,还包括与怒相关的一些失去节制的生理情绪,如过度的悲哀,过度的忧愁,过度的抑郁等等。
暴怒,就生理损害而言,能伤肝、伤脾,能使人血压升高心发颤,甚至导致生命危险,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因怒,感情冲动,理智失控,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使事业受挫,甚至伤国破国,这样的事例也多得很。比如三国时蜀国张飞为报义兄关羽之仇苛刻地限期要部下制造衣服,终被他人所杀;而刘备之死也是因盛怒失控而致,演出白帝城托孤的悲剧。
这种教训在商战中也常有,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同处一个城市的两家生产化妆品的工厂,互相斗气,互相攻讦,导致两家企业同时消亡。
所以兵圣孙武这样告诫后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一些政治家如林则徐则提倡“制怒”。
不过,作如是说,也不是说对“怒”可以不讲辩证法。“怒”也不是一无是处。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制怒不是制正常之怒。有人欺侮你了,却当阿Q,这绝不是正常心态。要用适当之怒制异常之怒。相反有怒把它闷在心里,却也会闷出病来的。有这样一则故事:有某郡守患重病,请华佗诊治,华佗索高价后却不给其看病,滞留几日留下一字条后潜逃。字条上写的尽是骂那郡守的话,郡守大怒遣人追捕又不得,致使郡守气得连吐几口污血,之后病却好了。原来这正是华佗的治病方案起了作用,让病人的抑郁借盛怒得以宣泄出来。
“骄”、“怒”相联
还须指出,这“骄”、“怒”的陷阱,常常是关联地存在的。“骄”导致败,败导致“怒”,或导致“悲”,或者导致自暴自弃。当从“怒”中醒悟过来取得一定进步后,又可能产生“骄”。
如何克服这“骄”、“怒”二气?借“不敢为天下先”、“致虚极,守静笃”两利剑以克服。
六、“慈,故能勇”
说“慈”
慈,仁慈,宽厚,爱人。
“慈”,老子所说的“我有三宝”之第一宝。“慈”,任何领域的领导人、管理者以及任何人都必须保有这个品德。
“慈”这个宝,历史上,人们始终重视。儒学中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爱是普遍的命题,有一首歌这么唱,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假如天下真的是人人救苦救难了,大慈大悲了,那么社会必然美好。
爱也是特殊的命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总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施具体的爱于人。爱,应该爱可爱的人与事,而不是相反。人,为了使自己尽可能被他人所爱,就要努力去为可爱之为,行可爱之事。
“报怨以德”
老子说:“报怨以德”(六十三章),用德去回报人家给予的怨与仇。这是一种美德,国人多有提倡,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老子》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是说生长万物不据为己有,施为万物不依持己功,导引万物不宰割其他,这叫深邃的德,“报怨以德”的“玄德”。
“报怨以德”,人家怨着了你,你却不计是非,用德心报了怨心,这是高尚的爱。
有这样一个事例,在北京,2001年的一天,某人的钱被偷,该人抓贼,贼自残,该人不忘义,立即送贼去医院抢救,并支付了上千元的医药费。此人道德高尚,抓贼是不让非法之事发生,送贼治病是“以德报怨”,行为可嘉。
社会现象复杂,有“报怨以德”的事,也有“报德以怨”的事,很不可取,应受道德法庭审判,有的还应受法律制裁。有一例,2001年,在山东,某孩落水,一人去救,把落水人推上岸后,终因水势汹涌,救人者力不支,未能生还。对此,被救者的家属漠然,不肯为死者提供任何经济上的丧葬支持,还说死者的死是自取的。
“慈,故能勇”
《老子》在六十七章上讲了“我有三宝”后,下面还说:“慈,故能勇。”
为天下公理事、公义事、正义事、正道事就要慈,就会勇。反之,无慈爱之心的人则残,如秦始皇嬴政,他统一了中国版图,统一了中国某些制度。但之后他焚书坑儒,说明其性残无慈。
慈爱的对立面是怨,是恨,是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能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总会出现可怨、可恨、可恶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善做工作,这可怨、可恨、可恶的事是可以减少的。
慈,在管理学中也应被重视
本来,管理就是管关于人与人方面的事,人人交往,人人联系等需要管理,就需要用慈爱作为融合剂来做好工作。
就企业管理说,在泰罗管理那个时代,主要讲物的管理,劳动者是被视为机器的附属体而存在,那时管理者对劳动者是无所谓慈爱问题的。及至管理的行为科学出现,人们开始重视了人的问题,把人视为社会人,知道了要给人以物质利益的满足,精神利益的满足,视人为人,但是,那时对人的重视,充其量说,只是为了实现管理效率化所用的一种手段而已,其中慈爱的分量是不多的。
管理进入现阶段,人们在实现管理目标时,慈爱问题被更重视了,出现了诸如感情投资、爱抚管理等做法。
感情投资与爱抚管理
感情投资。如为员工建住宅设施,员工生日送生日蛋糕等,这类做法很好。但,投资是图回报的,领导者施爱于人,企图员工为此做出好的回报来,功利色彩太重,没有达到如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那种境界,常常收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爱抚管理。爱抚管理,这个提法好。爱抚,爱人,抚人,亲近人。
美国人劳伦斯·米勒著的《美国精神》中讲了很多管理原则,其中一条叫“亲近原则”,是说,当领导的在实施领导时,不是说领导应如何如何强化管理权力,却提出对员工要实行“亲近”。还说:“亲近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它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其上司和所在单位联系起来,只有建立了亲近,才可能产生信任、忠诚和自我牺牲。”
法国人罗瑟琳·波什也说过:“目前,职工考虑在某一企业中的去留问题时,经济因素已经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企业领导人必须学会从感情角度进行管理。”“需要爱抚乃是人的本能。”
波什还援引一句很有名的管理格言说:“爱你的职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的。”波什这样阐述他的见解:“企业主们日益懂得,没有什么比关心与热爱职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了,为了引起世人的注意,管理心理学家标新立异,把这种理论称之为‘爱抚经济学’。”①
爱抚是重要的。但是,爱抚还只是一种“上”爱抚“下”,这不够。最理想的状态,除“生而不有”外,还要再加上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善下”(六十六章),领导人以“下”的态度,“仆”的态度去对待职工,把员工视为“上”,“处下”地去做好领导工作。
① [美]哈罗德·吉宁等:《管理———艺术还是技术?》,117~118页,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 企业三慈
企业中的慈,有三方面内容:对内慈,对外慈,对环境慈。
对内慈,就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讲慈爱,如前述。
对企业外部人慈,如对顾客,要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给顾客,周到热情的服务给顾客,温馨和蔼的态度给顾客,使顾客感受到爱。对合作者也要给爱,以兄弟之情待人,不欺诈,不诓骗,真情待朋友。对竞争对手也要有爱,讲点合作,讲点互利,讲点双赢,不要非弄个你死我活的结局不可。
对环境慈,对社区,就是要做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不排污,不排害,不施噪音于他人,清清洁洁搞生产,祥祥和和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