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一汽的历史没有像通用公司那样曲折沧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开放,世界汽车工业的冲击,国内各路汽车企业蜂起,一汽也经历了兴衰历史的考验: 80年代时日子很不好过;到90年代初,由于我国总的经济形势好,一汽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并引进了德国几种先进车型,生产经营形势就大好起来了。
“福”中不能忘却“祸”
一般说,人们总是希望长寿,企业总是希望长盛。祝你福寿,是人们的祝愿之词。但是,不愿想、不想说“祸”、“灾”那样的字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存在“祸”、 “灾”又是一回事。
秦池、爱多、巨人、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等企业,原是我国著名企业,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后来却来“祸”了,来“灾”了,经营失败了,甚至在祖国的大地上只留下一个供人们研究的名字,为什么?
原因很多,按《大败局》的作者吴晓波解释主要有三: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笔者认为,主要是忘了“福兮,祸之所伏”所致,某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或拍板失误,如亚细亚盲目扩展企业规模,到处设点,巨人胡乱追求多元化经营;或管理失当,如秦池盲目争当标王,耗资巨大滥做广告,三株管理机构臃肿;或有的企业领导人自身失态,如南德原董事长牟其中涉嫌信用证诈骗被判无期徒刑,爱多原董事长胡志标因涉嫌商业欺诈被捕;或上述几个原因兼而有之。
“宠辱若惊”
老子说“宠辱若惊”(十三章),不管在屈辱的情况下,还是在得宠的条件中,都要持警惕的态度。还说“慎终如始”(六十四章),要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警惕自己。还说“祸莫大于轻敌”(六十九章),对自己事业不能掉以轻心,“不自伐”、“不自矜”(二十二章)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祸福倚伏”,祸福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为此,我们要利用这个规律,为了企业长治久安,把管理工作做到祸福的内部中去,做到祸福的对立面中去。在“福”尚未转化成“祸”的情况下,做“祸”的工作,消融“祸”,使“福”常驻;在“祸”尚未转化为“福”的时候,多做“福”方面的工作,使“福”早日到来。
“救灾式管理”
利用“祸福倚伏”的事物规律,我们还可以自造矛盾,自设困难,来强化“福”的分量,弱化“祸”的程度。比如在顺境时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加压力,以提高自己的抗“祸”能力;在困境中,也给自己施加压力,不妨适当地来一点雪上加霜,这样以提高必胜的决心与勇气去获取“福”的果实。当然为自己制造困难,施加压力要适度,不然会经受不住,人会被压垮的。
《孙子·九地》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是一句极为著名的话,可视为对“祸福倚伏”逆反管理的哲理解释。孙子在讲完上一句话后接着说:“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陷于害”就是陷于“祸”,“然后能为胜败”,就是然后才有可能使“祸”转化为“福”。以福作祸激励自己,以祸作福增强自己斗志。企业应该有这种气度,人也应该有这种气度。
现代有作为的企业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出现了“救灾式管理”、“饥饿式管理”等做法。所谓救灾式管理就是自设灾难,以此激励自己排难解困;所谓饥饿式管理,其内涵同上,自己给自己以“饥饿”感,迫使自己寻觅解饿良策,使自己在“祸”中增强制胜因素,使“祸”变为“福”。
多病病,是以不病
现在再反过头来剖析一下前面列举的通用汽车公司兴衰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这个公司几次遭遇困境,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客观因素,诸如国家经济萧条,汽车业竞争激烈,技术进步的挑战等;二是主观因素,公司总经理未能在兴盛的形势下觉察危机,决策失当。
看来,作为企业领导人,多一点忧患意识和“祸福倚伏”意识大有必要。塞翁失马不是好事,但能从塞翁失马中汲取教训,在今后事业中充分估计到失马的可能,早建樊篱,这绝不全是坏事。
《老子》七十一章说:“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假如通用汽车公司能多一点“惟病病”,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兴衰反复。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这个观点好,让我们搞管理的都能按此思想行事,福必永驻。
十一、“死而不亡”与死亡管理
生死是人类永远话题
《老子》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认为,不失本分者生命长久,虽死但“道”永存者精神不死。《庄子·知北游》对生死问题也有议论,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语意是,生是死的同族,死是生的开端。既然死生同族,对于死亡我又有何忧患呢!
生死问题是人类永远的话题。生,生命的开始,死,生命的终结。对生,对死,人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有的害怕死,希望生,希望永生;有的持淡漠状;有的把死看得很轻,为正义事业而死,视死如归。
死确实不好,失去了生命,丢却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告别了现实的如画风景,离开了最亲近的亲朋好友,撒手西归,人们不愿死可以理解。于是人们追求生,有的还追求长生,如秦始皇、汉武帝。
长生是梦想
长生是梦想,但违背自然规律,根本不可能。寿,可以崇拜,不死永远不能崇拜。
其实,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坏。死是自然现象,设想人类要是没有死,只有生,这地球岂不爆满,人类生活资源就会丧失殆尽,这世界将成为什么模样?有了死才有生,死是生的继续,按庄子说法,死不值得诅咒。
人惜死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得泰然。据说,人呱呱坠地是紧攒着拳头面世的,这个姿态好,表示来到人世后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又据说,人死了是张着手离开人世的,这个姿态也有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坦然离开人间,死又怎么样呢!
我敬仰视死泰然的人,如汉文帝,这个信奉黄老哲学的人,23岁称帝,到4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自感生命不长,立下遗诏,说自己无德,若死还要人们祭奉,岂不更无德,诏示丧事从简,不求厚葬,不求人们悲哀。
我更敬仰为正义事业而捐躯的人,如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他抗元失败被捕后,在对方提供的劝降书上毅然写上几个大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老庄视死
庄周对死的态度是对的,他视生为死之徒,生死若一。关于“庄子哭妾,鼓盆而歌”的故事,更感到庄子对死的态度泰然、坦然,值得钦佩。
儒家对死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薄葬,庄子主张不葬,顺乎自然。庄子将死时,他的弟子表示对他的死要实行厚葬,庄子却说,我死,天地为我作棺椁,日月为我作葬壁,星辰作珠宝,万物作厚礼,大自然给我那么多的葬具,还需要你们操什么心呢?他弟子担心如此做,老鹰会啄食他的尸体,庄子答,那么我若埋在地下就不怕蝼蚁啃吃吗?
老子主张“死而不亡者寿”。有人认为,老子这个观点是唯心的,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老子观点有合理性,人要是为正义而死,难道他的荣誉生命不是“死而不亡”吗?
企业生死问题
人有生死问题,企业也有生死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企业的年倒闭率很高。不说小的一般的企业消失的很多,大的也不少。据美国彼得·圣吉著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说:“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依据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及四十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
在我国,大企业倒闭的也很多,如前题谈及的亚细亚公司(商贸)、三株(医药)、爱多(电器)、巨人(饮料)等。
企业长生诸时段
人从生到死有幼年、青年、壮年、老年之说,人要长寿,必须对人的各个年龄段强化保健工作。企业拟人化,企业也有上述年龄段问题,为长寿,也要做好各个年龄段的保健工作。
企业从生到死,大致要经历如此几个时段:培育时段,成长时段,成熟时段,衰退时段。从长寿出发,企业各个时段应该这样工作:
培育时段。企业初创,相当于人的幼年时段,比较脆弱。要强化培育,多投入,或与他企业搞合作。此时,企业刚立足市场,很不稳定,易受同行企业排挤、威胁,风险高,生存率低。
成长时段。企业立足之后,进入成长阶段,相当于人进入青、中年时段。此刻,企业逐步壮大,规模也有了,经济实力也有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抵御市场竞争风险能力加强,是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这个时段也最容易受竞争对手注意,人家会给你制造麻烦,竞争激烈,必须处处留意才是。这个时段遭失败的也不少,多半出于战略决策失当等原因所致,值得警惕。
成熟时段。如人进入壮年时段。企业成熟了,企业成长速度会放慢,但利润率会很高,市场占有率会很高,规模较成长期也会更大,社会地位稳定,一般企业要动摇其地位较难,此刻是企业获取回报较多的时期。成熟企业应力图用丰厚的利润所得再投入,或在本企业内,改造旧品,发展新品,扩展新的事业,搞多元化经营,寻觅新的企业增长点,或自搞或与他人合搞一个新企业。
衰退时段。属老化时段,体质弱了。或企业关键人物离去了,或经营保守了,或创新能力减弱了,或技术发展停步了,或企业组织结构老化了,或市场的产品意识、服务意识消退了等。此刻,企业就会进入衰退期。老则衰,衰则败,现在的问题是力求减轻衰老程度,延长企业寿命。
防病祛病长命
人的一生中会得很多病,企业也同样。得病要打针,要服药。企业得病,要作正确诊断,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医疗方案进行治疗。
有两种方法可以祛病:内部之法与外部之法。
内部之法。企业内部投入力量,如资本、技术、人才等,力图改造好旧产品,发展新产品,降低产品成本、销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广告宣传量等。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投入,是科学投入,而不是胡乱投入。
外部之法。借助外来之力,强大企业力量,如组建合资公司、合作公司,吸收外来资本,兼并收购,与外企业搞战略联盟等。
企业要走持续发展之路
长寿的人有,不死的人没有。企业也如此,企业总有消亡的一天。所谓老字号企业,实际也只是老一时,而不是老永远。
有所谓可持续发展一说,这主要是就国家、社会而言的。其实,国家、社会的存在,是由于国家、社会的经济单位———企业的存在。所谓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要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依托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企业可持续发展,实际就是企业长寿问题,企业要力争长寿。
有一本叫《长寿公司》的书,美国阿里·赫德斯著,认为企业要做到长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一,对环境能有敏感反应,以便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其二,凭着强烈的绝对认同感以达到一致;其三,允许打破常规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试验;其四,为积蓄财力而在财政上实行保守政策,以保持灵活性。
关于“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有这样的人,如对国家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企业有没有呢?有的。
英国有一位叫哈格里沃斯的发明了纺车,后阿克赖特发明了用水力带动的纺车,于是在1775年世界上出现了一家由四百人组成的纺织厂,标志着世界“工厂时代”的到来,这个厂人们会永远记住它,可谓“死而不亡”。
1902、1903年,在无锡,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合办的茂新、福新、申新(面粉、纺织)总公司,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甚大,人们也忘不了它们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作用,这个企业是否也可算为“死而不亡”的呢?
企业应该有做一个“死而不亡”企业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