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则不。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十八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芻狗,用草扎的形如狗那样的祭祀物,祭祀时用之,祭祀完了则扔之)(五章)。全句意思是,天地、圣人都不讲仁义,把万物、百姓视为芻狗,让它自生自灭。
老子也讲伦理
在人们心目中,孔子讲伦理,《论语》就是一本讨论伦理问题的书。老子不讲伦理,如上说杜绝讲仁义。
其实,老子也很讲伦理的。对此,我在“上德不德”那个题目讨论中也讲了不少,如老子讲有“我有三宝”(六十七章)那样的话。
《老子》八章,在讲到“上善若水”问题时说:水“居善地(安于卑下),心善渊(深沉无求),与(人)善仁(亲和),言善信(真诚),正(政)善治(治理),事善能(能干),动善时(待机而动),夫唯不争,故无尤(过失)”。句中接连讲了七个善,善下面的七个宾语,多半是讲伦理的。
二十九章还有“去甚,去奢,去泰”的话。四十四章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话。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些,讲的也是伦理问题。
《老子》一书中还出现了带有明显伦理色彩的“爱”、“奉”等词。
老子不讲虚假仁义
老子讲伦理,但不讲绝对仁义,不讲虚假仁义,不讲导致“大道废”那种“仁义”,不讲导致“六亲不和”那种“孝慈”,不讲导致“国家昏乱”那类“忠臣”(见十八章)。
老子的伦理观是被他的“道”观支配的,被他的“不争”之德支配的,被他的“上善若水”的思想支配的。
用现代观点看问题,老子讲的有道理,要讲真仁义,反对讲假仁义。
管理要讲伦理
管理学要讲伦理,企业管理也要讲伦理。
现在社会上有《企业伦理》的书。这些书中,在讲到“企业伦理”这个问题时,给它下的定义是,企业伦理是指调整内外人际关系的有别于法律、规章等的一种非正式规范。
企业伦理用来告诉人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企业能够得到协调、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并努力使之做到,企业伦理与社会伦理统一,经济性追求与社会性追求统一。
企业伦理两个方面
企业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经济活动,关于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社会活动,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体现在伦理上也是两个方面: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伦理,人际交往方面的伦理,但两者又紧密结合。
生产经营活动,人际交往活动,前者是主要的,否则企业不搞生产经营,还算什么企业;后者也十分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通过企业人际交往得以实现的。
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方面的,两个方面形成了两个方面的伦理原则,经济性原则与公共性原则。
企业在自然求索中,即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伦理要讲经济性原则,如讲竞争,讲效率,讲效益,讲利润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要讲公共性原则,如讲道义,讲亲和,讲友爱,讲公正、公平等。
在讨论上述原则时,特别是讨论后一个原则时,老子一些思想、孔子一些思想可为其所用。如老子的“七善”思想,孔子的“五常”思想。
企业要协调好两个伦理关系
企业伦理就是要把上述的经济性原则与公共性原则融合、协调起来。调节、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不考虑竞争、效率、利润等的伦理,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必然成为短命企业。但企业在考虑经济性原则时,必须考虑公共性原则,不能不顾道义、亲和、友爱、公正、公平等。
不考虑公共性原则,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协调好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人际关系不好,企业也一定不能在社会上顺利地生存。
企业的社会伦理与内部伦理
企业生存在社会上,享受社会给予的福荫,不能做出有悖公共性伦理的事。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得好:“经理人员必须对他们的经营活动能承担职责,在这个义务的前提之下也当思索克尽社会责任的要求。”
企业社会伦理有种种表现:对顾客,要以优质低廉的产品满足对方,诚信服务;对投资者、生产协作者、各方面供应者等都要用一定的伦理要求去对待;对竞争者也不能怒目相对,也要注意搞好关系,努力实现双赢;对社会其他方面也要真诚相待,注意缔造绿色环境。总之,讲社会伦理要讲“七善”,讲诚信、道义、友爱、公平、公正等。
企业内部伦理,在生产中要讲生产优质产品、成本低廉的产品,要讲效率,以满足顾客需要。在人与人交往中,对领导、对下属、对同级,待人、接物、处事也要讲“七善”、诚信、道义、友爱、公平、公正等。
纠正有悖企业伦理的事
在我国出现了不少违背企业伦理的事,必须纠正。
个人的,有人很不讲为人道德,经济上的,生活上的,腐败堕落,寻欢作乐,生活糜烂,出现“59岁现象”(在59岁退休前夕,经济犯罪),须注意,这个“59岁现象”,现在有低龄化趋势。
企业的,产品上搞假冒伪劣,服务上搞虚情假意,广告上搞胡乱宣传,对人不真诚,对事不诚恳。列举几个典型:有所谓“黑心棉”,“毒大米”;有一家阿胶厂,用马皮、驴头炼阿胶;南京冠生园厂用上年用剩的馅做月饼;有商家雇佣女郎几乎裸体地在淋浴器下,做淋浴器的广告;有商家让几位女子穿着比基尼服装在商场里招摇过市推销其产品;有商家雇佣一群人冒充顾客,拥挤柜台,将柜台玻璃挤碎,以造成产品走俏的假象等等。
我们提倡社会主义的企业伦理关系。
八、“独立不改”与变易管理
应变,管理学重要命题
经营是环境的函数。企业环境变化,必然影响企业内部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学会应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变是世界的本质表现,是事物运动的反映,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环境、天、地、时、空是常变的,因为常变才有五彩缤纷的物质运动存在,才有绽开的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花朵,才会有日新月异的社会新气象。
变,是哲学中的一个命题。应变,是管理科学最值得研究的一个命题,西方还专门成立一个学派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称之为“权变学派”。应变,如前已述,也是掌握领导艺术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属于领导艺术的一个范畴。为此,让我们研究变这个问题。
《老子》与道
《老子》一书窥测到了宇宙的多变现象,并有精辟的论述,第一章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可道”、“常道”、“可名”、“常名”的说法,就从反面昭示我们宇宙间有一个常变的不可道、不可名的“道”与“名”。
让我们再列举《老子》的其他一些话以资说明。
道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话是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存在以前就诞生了,它无声又无形,独立存在而永不衰竭,到处远行而永不休止,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老子接着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说,这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没有字,勉强地给它起个字叫“道”,没有名,又勉强地称呼它为“大”。它广大无边,隐没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躲开我们的视线而伸展得十分遥远,伸展得遥远示意着它要回归本源。
这段话告诉我们,“道”是独立存在的,是运动不殆的,是曰逝,曰远,曰反,即是变化的自有规律。
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五十五章都使用了相同的一句话:“知常曰明。”
老子所说的“常”是什么呢?十六章上这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万物虽然变化纷纷芸芸,但它们却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系上。懂得这个常理,叫做明,不懂得这个常理却又要妄自动作,就会遭遇凶厄。老子要我们“知常”,懂得事物变化的道理,掌握变化的规律。
《老子》、《周易》同曲
老子上述观点,强调事物是变化的,是正确的。但是,只讲变化的回归是不够的。事物的变化更有向上发展的一面,这才是事物变化的主流,因此说,老子的变易思想有欠缺处。
讨论变,自然想到了《周易》这本书。宋人朱熹为《周易本义》一书作注说:“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易之理如是。”清人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说:“易,变易也。天下有可变之理,后人有能变之道。”这些都是说,《周易》是一本讲变易的书。
《周易》现在在国内外很受重视。究其原因,其阴阳变易思想讲得透彻恐是一端。《周易》与《老子》有渊源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老子》思想汲取了《周易》的营养,因为《周易》先于《老子》而存在;二说《周易》是孔子后学者们编订的,编订中吸收了《老子》思想。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去理顺这段姻缘关系,却要说两者思想很多是相通的,变易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变易思想管理之用
《老子》的变易思想是很可被企业管理借用的,且已被一些人借鉴产生了效果。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信奉《老子》、《周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平易地作答:“顺应自然法则。”
松下在《实践经营哲学》一书中说:“人类无限生成发展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的事。因此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德去经营,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松下在《事事谋求生成发展》一书中又说:“大自然及宇宙是由无限的过去到无限的将来连续生成发展所进化而来,在这个无限历程当中,我们也相信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无论在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也将无限地继续不断地发展下去。”
松下的生成发展“顺应自然”的观点、“无限继续”的观点,是顺乎《老子》、《周易》思想的。
企业要学会应变
企业管理要据“顺应自然”原则变,按照事物发生、发展规律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据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作相应变化,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说,是最具有直接关系的事。比如顾客不买你的货了;竞争对手实力咄咄逼人了;你原来占据的一块市场日渐被人蚕食了,如此等等,都将逼着你及时地、恰当地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对付困境。假如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势很好,即使如此,竞争如战争,也麻痹不得,须警钟长鸣,按老子说法“物壮则老”(三十章),“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巩固、发展已有形势,冀求企业长盛不衰。
企业还要据宏观大环境情况之变而变,比如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如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便要顺乎这个形势转换机制。再比如,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贸易大门终将敞开,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可避免,往昔的民族保护伞没有了,要货比货、价比价、服务比服务、硬碰硬的较量,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美国有一本叫《长寿公司》的书,书中就认为,企业为长寿,不失败,首先就要对环境能有敏感反应,以便更好地学习和适应。
变与静的辩证法
变,“独立不改”,是绝对的,但是作为对应也不能无休无止、无时无刻地变,要注意分寸。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意思是议论太多反而办不好事情,不如采取平静的态度。老子的话是有道理的,无休止地变会乱了管理方寸,搅乱管理秩序。
有句话叫“以不变应万变”,假如把这话理解为办事情可以不顾外界情况变化我行我素,那是错的;假如把它理解为变中取静,像老子说的“不如守中”那样,把它理解为一种策略、一种手段,“为无为”,却是对的。
管理中要注意 “静”与“稳定”。其实这“静”、这 “稳定”也是一种变。变中取静,静中含变,变化中不忘稳定,稳定中包容着权变考虑。
总的是,该变则变,该静则静。任意地变不好,绝对地静也不好。《老子》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话的意思是端水不能太满了,不如适度而止。这话虽然不是专门就“变”这个问题而讲的,但这对处理变与稳的关系是有启发价值的。
随竞争气候而变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企业管理应根据竞争的大气候(宏观的)、小气候(具体的竞争形势)作相应变化。
主要有三个方面变:
观念应变。这是核心的,观念支配行动,有了观念的变,才有企业行为的变,比如有了市场意识,才会有积极参与竞争的行动;
组织制度应变。根据变化的企业外部条件,根据变化了的正确价值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相应的制度,比如树立了市场竞争观念,相应地就要设置战略决策部门、市场信息收集部门、新产品开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
管理方法应变。在市场竞争形势下,要采取灵活机动的管理方法,以对变化了的市场形势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矛盾。比如,就生产言,最好组织弹性生产线,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老子思想的高明处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学派里,有所谓“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等。关于“系统”,我在前面讨论系统分析时谈过。关于“权变”,本节议论的就是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