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当的认识论。老子的认识论,也有不少地方可供我们搞管理工作时参考。如《老子》十章中所讲的“玄览”思想,就是要用深沉、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分析一些问题,又如十六章中说的“复观”思想,就是要用细致、多次的方法去认识事物,这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精辟观点。
独到的软性诉求。现代管理重视和强调软性管理,强调搞好属于观念、思想等内容的管理,而不只是强调管好物、管理制度等。关于搞好软性管理,《老子》一书中反复阐发的关于“恍兮惚兮”的思想,关于“道”的一些独特见解,细品其味,对搞好软性管理是很有启发价值的。
有价值的天道、地道、人道观。有三种管理观念:天道观、地道观、人道观。所谓天道观,是指有关如何看待天体宇宙世界的理论观念;所谓地道观,是指有关如何为人处世的理论观念;所谓人道观,是指有关人如何看待人生的观念。这些在《老子》中都有论述。在管理学中有如何认识天、地、人的问题等,都可以从《老子》中学到一些东西。
阴柔的思维方式。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就市场经济而言,竞争十分激烈,有法的问题,有道德问题。假如只用“硬”的管理方法管,是很难全部奏效的,在解决复杂多变的矛盾中,必须有“软”的方法。《老子》的柔性思考问题的方法,为我们学会权变管理提供了思想的启迪。
广泛的实用价值。管理有计划、指挥、控制等职能。只要善于在《老子》的奇葩里展开联想的羽翼,采集汁液,就能汲取其中很多养分。
以《老子》二十七章的内容为例说明问题,该章说:“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留痕迹),它启示我们当领导的要注意指挥艺术;“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无瑕可责),它启示我们当领导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养;“善数,不用筹策”(善于计算不依赖筹码),它启示我们制定计划时要善于谋划;“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闭合不用栓销,却使人打不开门),这话可以为我们搞好控制工作提供联想;“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话是说,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就没有被遗弃的废人了,用物要用其特长,这样世间就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了,这话启示我们,在我们搞管理工作时,要做好组织工作,用好人,用好物。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老子》思想,只要善于思索,潜心研究,用心吸纳,是可以取其精华为管理所用的。
老子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事实是,《老子》的管理价值已被国内外很多人所认识,学者著文讨论这个问题,企业家用行动实践这个问题。
《老子》在现代中国。就国内著述说,肖东生写有《老子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论文;周止礼著文讨论《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等。还有《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玄境·道家与中国文化》等,在这些书中都讲到了管理问题。
关于实践方面,山东鲁南化肥厂,1987年全年亏损452万元,新厂长上任后,针对现状施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等领导艺术,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税1000万元。这位厂长是这样设计其管理方案的:有不少企业厂长特忙,做着本该科长们做的工作,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导演代演员演戏”。他不越俎代庖,只给下属施以必要的指导,除此之外自己少“为”,让出某些工作请下属“多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以调动下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工作。
《老子》在现代西方。举国外事例,美国管理学家约翰·海德著有《领导之道———新时代的领导职能》一书,这本书的书题“领导之道”的道就是老子所宣扬的“道”,如“清静无为”等。
美国的艾博契特为其所著的《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修订本)写的序言中,讲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就引用了老子的话:“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六十八章)。他很欣赏老子待人谦和的观点,并发表议论说,老子讲话到今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代表着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为之努力的目标,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他认为,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就是试图实践这种基本理念的历史。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写的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引用了大量的道学经典《道藏》的材料,还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李约瑟为了避免某些西方人把“无为”这个词误以为是“没有作为”,写文从“避免反自然的行为”的角度去解释,使之逼近于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
前已提及的美籍华裔学者张绪通,写有《道的综合管理》(TheIntegralManagementofTAO)一书,是专门讨论“道”与管理的专著。
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报道,当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他发表的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的话,使它当即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哲言,同时,也使《道德经》身价倍增,有八家出版公司争出该书,最后被哈拨公司以十三万美元的高价,从译者岱芬·米歇尔那儿抢买了其英文译本的出版版权。该书仅5722字,却创下了美国出版事业中平均每字给酬的最高记录,真可谓一字千金。
《老子》在现代日本。日本企业家将老子思想用于管理也很普遍。
1987年2月3日,《日经产业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中国的典故中学习经营之道》的文章,历数了中国的典故书籍三本,《老子》就是其中之一。文中说,新日本制铁公司总经理武田丰颇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精义,在当年发达国家的五国财长会议结束之后,日元升值,武田援引了上述的老子这句格言后,批评当时的财界不慎用稳妥政策,使外汇市场急剧变化,一番话讲得很有道理。
日本一些企业家信奉《老子》中某些观点,如“无为”、“清静”等,并视作他们治理企业的圭,认为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正需要这些阴柔政策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应该如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祖国文化?文化总是发端于民族的,诞生于历史的,上承昨天,下接明天,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否认传统,就是否认历史,否认民族的存在。马克思说得好: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①
祖国传统文化尽管有糟粕的一面,但主体却是好的,不然祖国文明何以绵延至今,生生不息?加拿大华裔教授叶嘉莹说得好,没有传统,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一个民族的繁衍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脊梁而发展的,借口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企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此诅咒、辱骂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靠怨艾、靠诋毁祖国文化是产生不出一个现代化来的。
传统可以继承,可以发展,但不能割断;文化可以交流,可以渗透,但不能打倒。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1 卷,58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兼融中西,弘扬国粹
据蔡特金写的《列宁印象记》这篇回忆录,讲到列宁在与他的一次谈话中,谈到传统文化时说:
即使美是“旧”的,我们也必须保留它,拿它作为一个榜样,作为一个起点。为什么只是因为它“旧”,就要蔑视真正的美,永远抛弃它,不把它当做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呢?为什么只因为那是“新”的,就要把新的东西当做供人信奉的神一样来崇拜呢?那是荒谬的,绝对是荒谬的。
至于外国文化,也不是全好的。就是好的也毕竟是属于“外”的东西,必须经过咀嚼、消化才能被“内化”到自己的躯体之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要学,又不盲目学,不做“邯郸学步”那样的蠢事;既要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又不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探微资鉴,六大法则
我这样构思我这本小书,认为有六个法则可供管理借鉴。
一曰“道”的法则。“道”是《老子》的中枢之论,老子一切议论皆发乎此,据此我从哲学角度出发,生发出与“道”相关联的有关哲学、文化、价值观、企业文化等题目的联想。以此讨论有关这方面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二曰“德”的法则。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德”,“德”是道的溅落。假如说,“道”是意象实体,那么,“德”就是溅落于社会的政治实体,于是我由此生发出有关政事方面的话题,如“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三曰“柔”的法则。“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名言,柔弱胜刚强是东方谋略学区别于西方谋略学的一个重要之处。西方谋略学强调力,强调势,这无疑是重要的,但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比力、势更显重要。我由这个思想出发,以智谋为角度,写本篇文字,讨论有关管理、竞争中“柔弱胜刚强”问题。
四曰“无”的法则。“无”,在《老子》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三种无:实体的无,实实在在的无;虚质的无,似无似有虚无缥缈的无;无中含有的无。“无”中生了有,有中又产生了“无”。如此无生一,一生二,然后生三,生万物。宇宙洪荒,芸芸众生,无不是由“无”创造演化而来。对此,我想到了管理学中的种种创造问题,从创造学角度出发,写了本篇文字,以讨论“无”的价值。
五曰“反”的法则。“反者道之动。”《老子》一书中充满“反”的思想,他想事的方法是“反”的,分析问题是“反”的,无为而为,不争而争,柔克刚,弱胜强,无生有,美与丑,重与轻,祸与福,等等。管理学中充满着这种种悖论现象,二律背反现象。于是在这里我设艺术篇以讨论问题,试图用“反”的原则,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解决上述种种问题。
六曰“水”的法则。老子喜好水,《老子》中多次讲水,以水喻理,如“上善若水”(八章),还讲了与水相关联的事物阐发的思想,如“为天下谷”(二十八章),“上德若谷”(四十一章),要领导人谦下。为此,我就以修身为角度,著文讨论管理者如何修身养性问题。
学习“老门”,很想写好这本“嫁接”书,但究竟怎样,请读者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