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英国科学家,又名李丹耀,因景仰李耳、景仰道教炼丹之术,故另起此名,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闻名全球。他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犹像小树没有根一样。”①又说:“道教极端独特又有趣地糅合了哲学与宗教,以及原始的科学与魔术。”说道教是“世界上惟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②。还说:“道家是宗教的,文学的,不错;但道家同样是魔术的,科学的,并且在政治上是具有革命性的。”③
“道”与科学技术有关,李约瑟也作如是说,他的观点是:道家的思想虽然有政治的集体主义,宗教的神秘主义,以及个人追求形而下不朽的功夫,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因此道家思想在中国科学史上非常重要。
李约瑟还认为,道家能将他们的理论付诸实行,所以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源于道家。(参见刘大椿文:《道学与科学技术》)
普利高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因揭开生命的化学奥秘
①②③《李约瑟文集》,255页,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40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同上书,43页。而震动世界的现代化学家,他在为自己的一本著作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在评说李约瑟时说:“当作为胚胎学家的李约瑟,由于在西方的机械论思想中无法找到适合于认识胚胎发育的概念而感到失望时,他先是转向唯物辩证法,然后转向了中国思想的研究。”普利高津认为,李约瑟的成功奥秘,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滋育,其中主要包含有《老子》的中国传统思想,这就加重了李约琴说的“中国如果没有道家……”那句话的分量。
“道”、“无”催化了创造
在“道”的世界里,“道”、“无”确实催化了、产生了很多关于名天地之始的发明,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
中国自古以来有四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创造:农(农学)、医(医学)、天(天文学)、算(算学)。其中,道学对创造的影响就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对医学。特别是在道教从救世学说转化到度世学说以后,道学除了在医学、养生学方面继续有重大成就外,又向古代化学、冶金等发展,如发明了火药等。
老子思想,发展创造学的幽灵
老子思想是发展创造学的幽灵。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从老子这位哲学家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观点对比中得出。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论是以对立的两种存在,即不可分原子和可分原子的虚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德氏认为,这个“虚空”,虽然表象是空无的,但是实质却是实有的,有了这个似无实有的存在,原子才可以在其中活动。德氏在这里所说的两种存在,那原子,那虚空,与老子所讲的“有”与“无”思想多么相似。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思想,有人说,它如幽灵一般,催动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老子提出的“道”的学说,其威力也如同德氏原子论一般,其幽灵也游荡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其中包括创造学这个领域。
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创造
其实,老子提出“道”的观点,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始造之也”,是一个首创的、前所未有的观点。
这个“道”,它超越感受又使人感觉,它无限定但又有限定,有边际又无边际,确定又不确定,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它诱导着人们在人类的智慧海洋中遨游、探微,从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鲜知识来,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社会科学的知识,也包括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各样的管理知识。
还要说及一个思想,有人认为老子的“道”论,具有某些怀疑论思想,这怀疑思想就可供创造发明所用,关于这点,我们将在本篇第十一节详加讨论。
老子思想与创造有关的例证
数学领域中“零”的发现。数学中“零”是“无”的符号表示。数学是严谨的推理科学,但也是缜密的思维科学,与老子“无”的思想相通。比如数学中“零”的概念与《老子》中“无”的概念,都是丰富的想象思维的产物。
“零”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一样,说是“无”却是“有”。“零”在数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没有“零”这个数,就没有1、2、3……的数,就没有-1、-2、-3……的数,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科学。这就如同自然界和社会需要“无”的存在一样,有“无”才有色彩缤纷的五彩天地。
恩格斯认为,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没有内容的。相反地,零是具有非常确定的内容的。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线,作为能够既不是正又不是负的惟一真正的中性数,零不只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而且它本身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重要。但是,任何一个量的无,本身还是有量的规定的,并且仅仅因此才能用零来运算。一些数学家以上述方式用零进行运算,但是当他们在黑格尔那里读到这被概括为:任何某物的无是某个特定的无时,他们就大惊失色了。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恩格斯把“零”与“无”作了对应考察;其二,提出黑格尔把任何事物的无,视为一个特定的无,可见,黑格尔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但需指出的是,黑格尔关于 “无”的论述较之老子的“无”,其内含要浅、要少,其创造生机也不及老子的“无”。
物理学中的“真空”现象。物理学中有“真空”现象。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真空”是真的空,在其中没有任何东西,但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真空并不空,其存在的基础是量子场。
这个量子场就极似老子所揭示“无”的那种东西,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是“道”在这个真空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无关系,是粒子和真空的关系,是激发态(粒子)和基态(真空)的关系。
电子计算机有无显示。计算机,现代人称之为电脑,异常聪明。其智慧妙在隐蔽,处于“无”的境地之中,通过运算,得出种种“有”的表象来。它可以做出极为复杂的高难计算动作,为人类服务。
四、始造,动机之思
“有”生于“无”,实现创造有一个动机问题。
创造、发明有动机
创造,经过潜意识、前意识、觉意识,一刹那间,一个首见、首闻之物诞生了。首见、首闻,于是为它命名,如老子言“强之曰”什么。对这个前未见、未闻、“强之曰”什么的东西而言,就创造观说,具有偶发性。
让我们举例说明上述观点。
瓦特对水壶里的开水冒气冲开壶盖有感,发明了划时代的蒸汽机,这具有偶然性。
巴甫洛夫对狗的唾液作研究,发现了生物的条件反射规律,这也是意外收获。
阿基米德发现液体的浮力定律,说的也是上述道理。一次国王命一金匠打造王冠,国王怀疑金匠在他所做的王冠里掺假偷金,命阿基米德鉴别,由于王冠形状复杂,几何学求不出其体积,察不出真相。阿氏苦思。一次阿氏洗澡,水从澡盆里溢出来,突想,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是否是我身子被浸泡在水中的那部分体积呢?在这个思想的启发下,他把一块与王冠同样重量的金子及王冠,各浸泡在一盆水里,视各溢出的水的多少,以测量王冠的真伪,发现那王冠的质量确实有问题,那金匠做了假。阿氏这个发现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阿氏的发现也有偶然性。
但是动机还是有的。“无”转化为“有”,“无”中隐含有“有”。瓦特、巴甫洛夫、阿基米德,起先虽然没有具体的发明目标,但他们是勤思者,善思者,有心者,有意志者,有毅力者,是想有所发明的。从这一点说,应该说,发明是有动机的。而且,就多数人而言,总是想好了某个需研究的问题去作研究的,这就是动机。
析动机
有两种动机,为私,为公。
为私,谋生,为功利而创造。这创造,若成功了,对社会当然也很有意义。但常常会这样,为私利而创造,他可以拼命干,甚至也可以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但一旦功成名就,就会沾沾自喜,或待价而沽,或躺在床上不思进取;也可能这样,在遭遇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经受不住挫折,就会半途而废泄气不干,总之这种动力是有限的。
为公,比如为国家而创造,这种创造感情崇高,志向远大,有很大的抗压性,去抵御困难考验,成功了不自满,失败了不灰心继续干,我们提倡用这种精神搞创造。
也还有另一种动机,为科学本身而创造,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创造,这种精神也十分可贵,他们搞创造胜不骄,败不馁,孜孜不倦做努力。其实,这种动机已经为公化了,他们为人类辉煌事业而创造。
公而忘私搞发明精神可贵。著名的建筑家,京张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当他立志建设京张铁路时,外国人曾讥讽说,在中国南口关以北要修铁路,具备这样才华的工程师还没有出生。詹答:“我们中国人非争这口气不可。”詹天佑抱着报效祖国建设铁路事业的强烈愿望,亲自勘测设计线路,指导施工,终于提前两年修建成了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给了外国人一个响亮的自力更生的回答。
解放后,为祖国搞创造的人更多了,有不少还是默默无闻的,如搞“两弹一星”的创造者们。著名的如钱学森、邓稼先等人。
创造,不少属个人行为。但也有属集体行为的,集体努力搞创造,这种创造方式,在我国十分普遍。
创造必须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
创造是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会遭致失败,甚至会遭受人身损害,乃至生命,有很大风险性,没有一种强烈的献身精神是实现不了创造抱负的。
1752年,俄罗斯科学家列赫曼在探索雷电奥秘的实验中中电身亡。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弟弟被炸死,父亲受了伤,但他继续作研究。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的元素,用来挽救病人生命,但她自己却因长期接触放射线而死于恶性贫血症,如此等等。
创,始造之物,始造之事,会损害某些人的地位或经济利益,会遭到巨大的社会阻力或权势阻力。比如发明日心说,动摇了某些当权者的地位与利益,他们反对这个学说;又如发明汽车,必然会遭致马车夫们的强烈反对。
创造,是对旧传统挑战,是对旧事物挑战,是冒着风霜、踩着雨雪前进的,我们再举几例以说明问题。
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保守势力却高喊拯救灵魂,打倒进化论,打倒达尔文。
1255年,英国的罗吉尔·培根探讨生命的意义和科学价值,宗教领袖抓培根入狱,监禁10年。1278年,培根因继续做这方面研究,又被监禁10年,临死时才被释放,他的著作被焚毁,其观点被歪曲,他的一部科学巨著在他去世439年后才得以面世。
我国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17年,在他38岁时,发明了世界第一架自动天文仪———流水转动浑天仪,被统治者诬为“屠龙之技”,大肆攻击。
公元462年,我国科学家祖冲之,时年33岁,编制新历法———《大明历》,统治者诬它为“离经叛道”之举,予以反对,他死后10年,《大明历》才得以颁布。
人人都来搞创造
创造是有级别之分的。高级别的,世的始造,发明世界没有的东西,光荣而又艰难,我们应该有这个雄心。
稍低一级别的,在国家范围里搞创造,尽管这种创造世间已有,但人家封锁着,我自力更生把它搞出来,如我国发明原子弹,为国争光。
再稍低一级别的,在一个地域里搞创造,搞出一个属自己地域里的新东西来。
再,还可以为本企业、本单位搞创造,搞创新,创一个属本企业、本单位特有的事物来,如新产品、新销售方式,以此造福一方。
个人也应该有创造抱负,不墨守成规,不闭门自大,出新思想、新观点,不断追求进步。
全新创造,殊属可贵;局部创造,点滴创造,也值得大大提倡。
局部创造,点滴创造,容易实现,人人都可努力。
人人努力创造,社会发展,国家昌盛,为世界做贡献。
五、始造,思维之思
创造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这是对创造含义的一般理解。还有其他理解,如:创造是思维的产物;创造是一个过程;创造是一种领先于他人的动力;创造是一种变革;等等。
创造,思维的产物
创造是思维的产物。潜意识、前意识、觉意识,成为创造。
创造者无法切身感受到,但又朦胧感受到的谓之潜意识阶段,此阶段套用老子的话,属“无”的状态;
思维经过逐步深化,潜意识逐渐表象化,遂进入前意识阶段,在这一阶段进化中已经有着逻辑、推理、科学、分析、计划等参与,按老子的说法,属“無”的状态;
思维经过再深化,经过更自觉的交流,使之系统化,达到了觉意识阶段,人们顿悟了,即出现产生创造性思想的一刹那,按老子的观点谓之“有”。
将已知的和现存的事实,即把已知的和现存的“有”,作聚合性思考,用一个逻辑和顺序统一起来,或作扩散性的思考,广泛想象;或作专注思考,集中题目。
广泛想象时可能千头万绪,毫无条理;专注思考时,可能冥思苦想。如此有条理、有组织地想,或有或无地想,最终创造出独特而新奇的思维来。
创造的其他理解
创造是一个过程。关于这点,我将在下一个题目中详谈。
创造是一种领先于他人的能力。有一位叫海墨威兹的人就这么认为,说创造是人的一种能力,是将革新、发明相关元素置于前所未有的共同境地中的能力,以增强各元素的价值。同时,创造又把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置于更新更有效或更有用的形式中,以考虑问题。
创造是一种变革,化无为有,变革旧事物,实现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