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不尚贤”,按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解释:“贤”,世俗之贤;“不尚”,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这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去标榜功贵利禄的那些“贤”者。知人要用这个观点去知,用人要用这个观点去用,这样才可以使民不争。
用人标准在“道”。二章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老子的人才观。
老子认为,一个人,假如有了“无为”的品德,纵然你不作宣传,也会收到教人育人的效果。
据此思想,老子把人才分为三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四十一章)。这上中下之区分,就在于“士”对“道”的态度:上士闻道则行;中士闻道则疑;下士闻道讪笑。
老子认为,领导人因为得“道”的程度高低不同,所以老百姓对领导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
关于用人标准,搞管理的自有自己的尺度,比如要讲德才兼备等,老子的观点不能完全作为依据。但老子揭示的领导人要注意“无为”(顺乎自然)、“致虚”、“处下”的一些原则和道理,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学会“善救人”。这是老子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老子》二十七章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救人”、“善救物”是说,好的领导人用人,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世人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用物也同样。
老子这个思想十分可贵。首先,它昭示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抑其所短,使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它昭示人们,世上没有不可用的人,却有不会用人的人。领导人“致虚”了、“处下”了,人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再次,它昭示人们,作领导者要尊重人、信任人、帮助人、教育人,发掘人的闪光点,使用人的闪光点,发扬人的闪光点,做到“善救人”。
“善救人”的思想完全可被现代企业管理所借鉴。
美国管理学者德鲁克曾说过,用人的诀窍,不在于减少人的短处,而是如何发掘其长处。此说颇似老子的“善救人”的思想。
现实的企业管理中,我们能见到“善救人”的领导,在他那儿,原有些大毛病的人,却“浪子回头金不换”,全厂职工心情舒畅,情绪高涨。
但也能见到领导人不能善用下属和职工的,他们看下属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对其缺点又看得过重,视他们为“刺头”、“包袱”、“废人”,从而导致这些职工产生破罐破摔心理,甚至酿造了更为严重的行凶报复事件等。这实在是一种不“善救人”的悲剧。
以“善结”之心待人
“善结”,善于团结,这是借用《老子》二十七章中的一句话引发出来的一种联想。
老子的话:“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是讲善于捆缚的人,虽不用绳索捆绑,但其捆绑的物体牢固程度,远比用绳索捆缚结实得多。
我借用此话来议论团结的事。用人就该有这种“善结”思想,捆绑成不了朋友,谦下相处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哪怕对你有嫌隙的人也要谦下,像老子讲的那样“报怨以德”(六十三章)。
使用下属时要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让被使用者是方正的,却不割人;是锐利的,却不伤人;是直率的,却不妄肆;是闪光的,但不耀目。本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的修养,谦下地去做工作,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融和起来。
育人行“不言教”。用人要育人。育人,老子主张行“不言教”。他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他还说:“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上述两句引文,在《老子》二章中,实际是连着说的,本是一句话。我所以把它分割开来引用,觉得这句完整的话中,有着两层意思,前者提出了“不言教”的命题,后者讲了“不言教”的实施与意义。
老子用借喻的言辞方式,来讲明如何做到“不言教”。老子认为,万物生长却不认为是开始,万物有生机却不据为己有,万物发育发展却不自恃有功,事成功遂却不居功自负,领导人用这样的品德对待人与事,所以他的功德业绩将永远辉映人间,达到行“不言教”的效果。
顺便说一句,这“行不言之教”句,在《老子》四十三章中又如此说了一遍;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句,在十章中也能一字不差地读到,这足以说明,老子是十分重视“不言教”这个观点的。
《庄子·知北游》中也讲过有关“不言教”的话,他说:“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言不言之教。”这句话中,所谓“知者”、“不知”是就“道”而说的。全句的意思是:懂得“道”的道理的人,不侈谈“道”,而侈谈“道”的人,却不真的懂得“道”,所以圣人主张实行不教导的教导。
行“不言教”,绝不能理解为不施任何形式的其他的“教”,比如“言教”。身教固然重要,言教,通过宣传以传“道”(“言教”)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言教”,而在于“言教”的内容,如何“言教”。
搞管理的领导人既要施“不言教”,还要施“言教”,做到身教言传相结合。
十二、“为大于其细”
释“为大于其细”
做领导工作不能忘却基层工作,做管理工作不能忘却基础工作。本节标题“为大于其细”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示。
“为大于其细”是《老子》六十三章上说的。有关的话这么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段文字并不艰涩,就是说,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处理容
易的事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做好细微的工作起步。
抓管理就要抓基础
在与《老子》有血缘关系的《周易》中,关于“卦”及“卦”的构成的一些思想,也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迪。
封由封爻组成。由下而上依次画出的六个爻,处于最下面位置的叫“初”,顺次向上分别叫“二”、“三”、“四”、“五”,最顶层的为“上”。初爻顺次向上叠加到顶端成上爻,最终成为完整的卦,完全符合老子的“为大于其细”的思想。“为大于其细”,“积爻成为卦”,符合事物形成发展的规律,也是搞好管理的准则,抓管理工作要从基础工作抓起。
“初”,起初;“础”,基础。“初”、“础”音是相近的,义基本也是相同的。抓事抓起初,盖房打基础。
“初”、“础”的重要性,在《老子》六十四章中讲得十分清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段话,实际是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句的继续解释与发展。分别地喻说了三个方面的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把它理解成喻说了“育才(材)”的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喻说成“兴业”的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喻说成“励志”的理。
当然,这只是喻说,不足为训,人们还可作其他联想。
职工教育育才
育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末纤纤,育成栋梁之材。国家、企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队伍。
毫末成长为大树,需要对毫末及其成长进行护理,进行修枝,土干了需要浇水,土贫瘠了需要施肥。育人同样如此,也需要做培土浇水施肥修枝等类似的工作。这一般是通过职工教育去完成的。
职工教育是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给职工以两方面的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品德觉悟;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养。自然,还有另一项内容的培育,那就是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
“累三土”兴业
兴业,兴国家之业,兴工业企业的事业。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一筐一筐泥土,累百丈千仞高楼。
兴工业企业,要“垒”三方面“泥土”:一是做好企业生产关系方面的“累土”工作;二是做好企业生产力方面的“累土”工作;三是做好企业上层建筑方面的“累土”工作。
生产关系方面的“累土”。要把企业内部人与人关系调整好。包括企业领导层间的关系;干部、一般职工间的关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工人与工人间的关系等,他们应该是和谐的。其中领导层间关系和谐尤为重要。假如领导人之间相互使绊子,这个企业是一定搞不好的。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领导制度,建立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还要尽力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还要创造条件,让职工享受的主人翁权利得到发挥。从思想上、组织上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上述建立领导制度等等,属管理的基础工作,属管理的“累土”工作。
生产力组织方面的“累土”。属于这方面的“累土”内容很多。组织生产需要定额,没有定额,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定额是“累土”;组织生产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范,要有统一的计量工具与方法,以此做到“车同轨、书同文”,没有这些标准与规范,企业生产活动就会乱套,那标准化、计量工作就是“累土”;组织生产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情报、信息,数据不全、情况不明、信息不准,领导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生产经营活动就无法开展,这信息工作也是“累土”。如此等等。这些“累土”的工作是组织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前提性的、规范性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搞好。
需要着重讲讲班组建设这项“累土”工作。它既同生产关系和谐有关,又同生产力组织有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个“累土”有它的特殊意义。
班组是企业中最基本的组织。企业中的任何人,不管是领导人,还是一般职工群众,在我国都要生活在各个班组里,成为班组中的一个成员。领导人是否“为之下”都要在这里得到检验。我们强调的“民”,是“域中四大”之一,“民”的价值要在班组这个“域”中直接体现与发扬。
企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班组中人际关系搞好了,就为搞好企业大的人际关系积聚了“累土”。又因为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企业各项活动的组织,最终都要落实到这里,上面列举的定额工作、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等等的“累土”,都要最终地在这里得到贯彻、实施和执行。这些也说明做好班组工作的重要。
这班组工作搞不好,班组中的人做工作没有积极性,或不具备相应素质,其他“土”累得再好,再科学,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班组建设这个工作是企业管理中最应受到重视的“累土”。
上层建筑方面的“累土”。其实,上面讨论生产关系、生产力方面的“累土”问题时,提到的某些规章制度的建设,因为它们是某种现实的反映,或反映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或反映生产力,常具有“法”的性质。所以,它们也可以被列入到上层建筑的“累土”中去。
不过,我这里要突出说的是树立价值观这个“累土”问题。价值观也是反映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反映生产力的。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凝聚职工意志的融合剂,企业务必在这个“累土”建设上做出努力。
积极进取励志
励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总是要有一点远大理想的,但必须积跬步才能达到。
《庄子·则阴》说:“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庄子·逍遥游》又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这话讲得很好,积水不深,如何浮载大船?风力不骤,如何托起大鹏翅膀?老庄的话,启迪我们立志,励志,树“图难”的决心,立“为大”的意志,荷“丘山积卑”的心胸,走“始于足下”的路程,不断进取。
想到了儒家荀子的一段十分有名的话,语见《荀子·劝学》,可作为老子上述关于“合抱之木”句的诠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一螫,非蛇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让我们积跬步、积小流,以至千里、成江海。
让我们都来“为大于其细”
讨论了老子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思想,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里,老子的功利思想是够突出的,这“图难”,这“为大”,这“合抱之木”,这“九尺之台”,这“千里之行”,都是功利的追求。有人说,《老子》是消极哲学,“无为”观是倒退观,看来并不完全对。
“图难于其易,求大于其细”,它与“为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分析下面几个例证可以证明。
据美国劳伦斯·米勒著的《美国精神》一书中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至少四个公司,废除了厂长对班组的大部分管理工作,让班组自己管理自己。美国M&M马尔斯公司在得克萨斯州新建了一座工厂,这个工厂的班组实行的就是自我管理制度。美国TRW公司的一家工厂取消了监督制度。
前已议论,班组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美国的这几家公司对其工厂班组,实行了“放任”管理,可以视为是对老子“为无为”思想的一种运用。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企业管理应本着这个原则办,也应本着“为无为”这个原则办。